正文 第16章 主題:上海新十字街頭(15)(1 / 3)

遺憾的是,當年的四名稚童隻有章啟月“碩果僅存”於外交部。這是後話。由於章曙是聯合國的高級職員,章啟月的學習費用概由聯合國有關部門支付。

章啟月和其他幾位學生被集中到了外交部。按照洪晃的說法,當時“高興得要跳樓”,想來章啟月也不會例外。

外交部有關部門為孩子們辦了一個學習班,宣講的叔叔阿姨告誡孩子們:出國的目的是“為了宣傳毛澤東思想,支援世界革命”雲雲。臨行前,外交部還發給七百元的“置裝費”,對於手裏常常隻攥著用來買冰棍的幾分零花錢的孩子們來說,這可真是一筆天文數字!1974年一個夏日的清晨,在往常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外交官們定製高級服裝的紅都服裝店定做了很有氣派的套裝以後,章啟月和她的小夥伴們在上海登上了經巴黎飛往紐約的法航班機……

飽經滄桑的洪晃這樣回憶當時的情景:

我和三個去美國的小朋友在上海登上了法航班機,路過巴黎去紐約。法航的空姐微笑地歡迎我們,我們克製住強烈的好奇和興奮,板著一副嚴肅的麵孔迎接新的生活。

到了紐約,我們被接到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三天沒出門,講外事。第四天學校開學了,我們早早地起來,穿好筆挺的製服,喝了一大碗豆漿,坐著代表團的一輛黑色大“林肯”去紐約格林威治村的小紅房子學校(即LITTLEREDHOUSESCHOOL)就讀。

半個世紀以前,新中國外交界最優秀的英語譯員唐聞生女士就是在這所頗有名氣的小學獲得英語啟蒙的。

但是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小紅房”學校似乎再不複舊時的情景。也許是剛從“世界革命”的“中心”北京來到腐朽、黑暗的資本主義世界吧,在中國孩子的眼中,這一切是那樣的格格不入:

一進學校我們就呆了,這美國人怎麼這樣!所有學生都穿破破爛爛的藍色勞動布褲子(後來才知道這叫牛仔褲),在膝蓋那兒還有兩個大窟窿,上身就是一件小襯衫,都印著英文字(後來才知道這叫T恤衫),不三不四的。老師比學生還糟糕,一點沒有中國老師的尊嚴,老跟學生嘻嘻哈哈,成何體統!開學典禮在一個大禮堂裏,所有學生都席地而坐,一點組織紀律性都沒有,說話、打鬧、嘴裏還老嚼著跟橡皮差不多的東西(後來才知道這叫泡泡糖)。最可怕的是所謂典禮上,就隻有一個披頭散發的男人,拿著個破吉他,破口琴,沒音沒調,既不是說話也不是唱歌地在台上大聲哼唧了十分鍾,台下的美國孩子跟見到毛主席他老人家似的那麼激動,後來才知道這人叫BobDylan,他女兒是我同班同學。

一晃幾個月過去了,也許是不適應,四個孩子的英語水平並沒有多少長進。每天一早,大“林肯”把孩子們送去學校。當老師開始講課時,中國學生中便有人開始打起呼嚕來。原來,“小紅房”屬於那種與國內完全不同的開放性學校,學生大多很隨便,上課可以趴在地上。可以把腳擱在桌子上,也可以嚼口香糖之類,沒有老師會來幹涉你。所以,打瞌睡根本算不了什麼。何況,上課的老師也知道自己的中國弟子聽不懂授課內容,於是慈悲為懷,更是開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中國代表團的領導們開始著急了!須知,除了章啟月,中國政府每學期至少為此要繳納兩千多美元的昂貴學費,這可是人民的血汗錢哪!要是學砸了,一事無成,無臉見江東父老尚是小事,又該如何向國家交待啊?

那個時候,分工主管這幫學生的頭頭就是唐聞生的母親張希先。到底是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的幼兒教育碩士,一向醉心於幼兒教育、還曾當過外交部幼兒園負責人的張希先創造性地提議:讓孩子們都住到美國人家裏去!直到今天,洪晃還在念叨:“張老太太年已花甲,但非常靈,她想出了(這個)鬼點子……”

在兩年半的不長年月裏章啟月不愁吃穿,過得無憂無慮。章啟月至今還記得,“小紅房”學校大門外有一個賣意大利冰的小攤。雖然中國少年留學生衣食不愁,但是卻身無分文——中國代表團有關部門從來不發零用錢。天熱時,酷暑難擋,同學們紛紛去排隊買意大利冰吃,章啟月和洪晃等小夥伴隻好無可奈何地眼睜睜地看著異國的同窗學友“大快朵頤”,一邊饞兮兮地咽咽口水,一邊又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

張希先順理成章地成了孩子們的業餘輔導員。由於她悉心細致的照料,更兼慈祥溫和,中英文俱佳,章啟月等人的學業均大有長進。到後來,她們不僅能流利地對話,而且還會說一些地道的美國俚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