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主題:上海新十字街頭(16)(2 / 3)

尋訪李敖在北京的舊居?

《上山·上山·愛》自4月20日起,在北京《中國青年報》下屬的《京萃周刊》(在上海取名為《申萃周刊》出版)上節錄,每期一整版,分五期刊登,已引起北京讀者的濃厚興趣,讀者紛紛去電去函要求購買這份在內地媒體尚不太知名的周刊。《京萃周刊》對李敖這部小說的反應,競比競爭激烈的香港媒體還要早,與李敖有著特殊情誼的台灣著名文化人高信疆,是這份周刊的高級顧問,是他把小說的手稿帶到北京的。

據高信疆對筆者說,就在李敖六十六歲生日前夕,眾多讀者要求《京萃周刊》編輯部轉達給李敖賀壽的情意。北京書法家李樹傑,以“一百年”和“一百歲”六個字合成一個“壽”字,散文作家卞毓芳手書“天馬行地”四字,並給李敖寫了一封熱情的信。

李敖在祖國內地的第一個專欄“李敖特區”,就是在這份《京萃周刊》上開設的,目前已發表了十多篇文章。李敖的這一專欄,在祖國內地媒界引起了反響,經李敖同意和授權,上海《文學報》和《深圳都市報》都以大幅版麵,對此作報道和專欄文章轉載。

去夏,李敖表示閉門謝客,專事小說創作。今年初,剛在北京履新不久的高信疆,盛情邀請李敖寫稿,李敖破例開設專欄,續寫時評。專欄原定一月一篇,後改為一周一篇。《為什麼要聲討“法輪功”?》抨擊“法輪功”的邪教本質和它“爆炸性的禍害”。文章先區別傳統宗教與新興宗教,認為這類新興的“五花八門種類繁多的”民間‘宗教,就是邪教。文中列數新興宗教“走向極不穩定,一旦發展到走火入魔狀態,後果不堪設想”。

《京萃周刊》主編劉明君對筆者說:“被海內外譽為‘文化獨行俠’的李敖,不僅具有獨立的人格、傑出的文風、廣博的學識和深刻的思想,而且還具有堅定的愛國情懷,深受讀者的熱愛與尊敬。我們周刊上‘李敖特區’的篇篇文章,都緊扣社會熱點,是最受讀者歡迎的專欄之一。”

在祖國內地,讀者愛讀李敖的作品。近年,署“李敖”名的書,在內地不下百種。在內地最大的網上書店“當當”網上書店,作者署名“李敖”的著作就有二十一種:《李敖新文集》(時代文藝出版社)、《李敖大全集》(中國友誼出版公司)、《李敖新語》、《李敖快意恩仇錄》、《李敖生死書》、《李敖書信集》等。他的書好賣,於是盜版書滿街可見,冒他名寫的書也不少。1999年6月,以“時代文藝出版社”名義在長春出版的《李敖談男女》;2000年11月,以“陝西旅遊出版社”名義在西安出版的《李敖‘變臉’三部曲》,都堂而皇之標明“李敖”著。事實上,這都是冒李敖之名的,都不是他的文章。

一次,李敖對筆者說:“聽說我的那本《北京法源寺》,在大陸盜版本不少,也沒什麼,惟一缺點就是拿不到錢。我討厭的是根本不是我寫的書,竟署我的名出售,這很荒謬。”

目前,李敖有兩個姐姐在祖國內地,一個在上海,一個在昆明。去年,李敖對筆者說起他在北京的舊居,言語中透露出他的鄉情,他說:“那間老屋不知道怎麼樣了,據說還在。”不久,筆者去北京公幹,依他說的地址尋去,找到內務部街44號甲。那是一幢森嚴的灰色大院,鐵門緊閉。鄰人神色異樣地說,這裏住著一位高幹子弟。再細打聽,說是某某某兒子的家。鑒於筆者香港記者身份敏感,沒再追問。那鄰人說,這裏從沒有人去了台灣,這44號甲是解放後的號碼,1949年前44號,應該是16號。筆者再找到16號,一位七十多歲耳背的老人大聲說,這裏的16號是以前的44號乙,隔壁18號才是以前的44號甲,聽說過以前是什麼台灣一位名人的老宅。走進18號,相當雜亂,隻見一戶在裝修,其他都緊閉著房門。這裏就是李敖的舊居,令人頓牛感慨。

筆者從各個角度,給老宅拍了照。回到香港,將照片寄給李敖。他很高興。

大陸讀者都希望李敖能回大陸走走,看一看故地故人,也讓北京人親眼一睹他喜愛的穿著招牌紅茄克的風采。不過,李敖多次對筆者表示:“大陸對我有某種程度的好感,就因為有距離,讓他們對我有想象空間。”當然,李敖想要離開台灣也難,他過去曾辦過離台手續,卻沒能如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