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沙接著說:“人狂一世,怎麼這個時候給下跪了?不就是個諾貝爾獎嘛!連我這籍籍無名者都知道,那是一個不需要認真對待的東西。就這麼一個獎,就這麼一百萬美元,就讓不可一世的老李敖給跪下了,台灣人不是有錢麼?李敖先生不是格外有錢麼?有了錢也還是忘不了那個文人的大牌坊,還一本正經地計劃著要多寫一些小說呢,增加這部分的比例,當然是為了獲獎的考慮,可憐不可憐?都一把年紀了,還不忘隨時隨地撒撒嬌,等到一次兩次懵不上的時候就開罵,再回到玩性情的老路上也不遲,是不是李敖?”
伊沙最後說:“我知道這個人是不值得我們為之費腦筋的,愛看其表演的就看一看。此人不就是台灣文化圈拿起筆做道具的一名‘藝員’麼?玩筆的周星馳?不愛看的就趕緊閉眼。我隻是提醒我自己:別玩著玩著就把自個兒玩丟了。我想起了一個詞,是我自己捏造出來的,叫‘性情的邊界’。不想闡述,我還是留著自個兒受用吧。”
(江迅)
“榕樹下”籠罩著“威廉王朝”的背影2001年的秋天,一個在網上、網下曾經喧囂多時的全球最大的原創作品網站——“榕樹下”終於易主。新東家是位列全球第三的傳媒大亨——貝塔斯曼。長達半年之久的有關“榕樹下”與誠成文化、貝塔斯曼等之間“婚姻關係”的說法終於塵埃落定。
“榕樹下”的創始人朱威廉則用半年時間把自己完全雪藏起來,拒絕任何媒體采訪。曾經為這個網站呼風喚雨的麵孔,也就是“威廉王朝”的主力一一退場:不願被人冠以“網絡作家”的安妮寶貝告別上海遠赴北京尋求棲息之地,以炒作“死亡日記”而成名於網絡的瘦馬開起了策劃公司,一向另類不凡的寧財神自願失業編起電視劇本……
朱威廉和他的“榕樹下”一直是傳媒追捧的對象,其非凡的炒作能力也令人們耳目一新:從“死亡日記”到“愛滋病人黎家明事件”,從質疑“榕樹下”經營狀況到懷疑“榕樹下”與全球傳媒航母貝塔斯曼的合作過程中的炒作成分……
對於外界的林林總總的傳言與批評,朱威廉一反常態地選擇了沉默。熟悉他的人都認為這一定不是他的本性。這背後一定有著不為外人所了解的深層原因。
2002年8月,作為朱威廉曾經的事業夥伴瘦馬,與朱威廉多次進行推心置腹的長談。威廉終於開啟心扉一角。
“榕樹下”留下三個懸念
瘦馬:榕樹下的出售基本上圍繞著兩大買主,一個是國內的誠成文化,一個是貝塔斯曼。我聽說,誠成文化的出價其實並不低,而你最終選擇了出價並不高的貝塔斯曼,而且方式上也不是完全的出售。其中的關鍵原因是什麼?
朱威廉:貝塔斯曼出版集團是全球三大傳媒巨子之一,規模僅次於美國的時代華納和迪斯尼公司。在全球五十多個國家擁有三百多家公司、七萬三千名員工,名列《財富》五百強。“榕樹下”作為全球最大的原創作品網站已經連續三年舉辦網絡文學大賽,在重慶、北京、廣州等地開辦分公司,與全國三百家電台簽約合作,最高每天網友投稿一萬篇,簽約三十七家出版社,簽約電台四十六家,已出版圖書一百十七本,已發行圖書二百三十五萬冊,簽約媒體五百二十一家,圖書出版收入一千六百萬,注冊用戶達一百六十萬。從實力上看“榕樹下”自然與貝無法相比,但在贏利模型、業務範圍上卻有著不少的互補關係。
瘦馬:既然“榕樹下”贏利不錯,你為什麼還是選擇了出售這種下策?業界不少人認為你已經撐不下去了。
朱威廉:憑心而論,“榕樹下”的經營狀況在中國IT業內一直是良性發展的。至於談到與貝的合作,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職業經理人,應該把這個位置交給更能勝任的人。“貝”有著長期的國際化管理和運營經驗,“榕樹下”在它的帶領下可以向著更高的目標進發。說得生動一點,“榕樹下”就像一列火車,在過去四年裏,我把它逐漸帶上軌道,現在它開始加速。在這個階段機遇和挑戰更大,我覺得按照以往的模式,或者說我自己管理能力不能讓它既快又安全地前進,所以我要主動退出,讓更有實力、更優秀、更有管理經驗的團隊進來,把“榕樹下”培育得更大。
即使是在網絡最熱的時候,我也曾不止一次地說過,互聯網隻是一個工具,“榕樹下”必須和傳媒相結合。後來的發展也證實了我的判斷。
瘦馬:能否向我們透露與貝塔斯曼的合作中,你個人最終得益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