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單位裏做事,有時也挺煩惱。看文件,領會其精神,看一遍,是這麼理解;看兩遍,又那麼理解;看第三遍,似乎又是一種理解。想問人,會想:這事都得問人,人家會怎麼看我,不問吧,又怕工作失誤;
也許你會說:哎呀,自己周圍不是就有著這樣的人嗎,甚至自己有時候,也有著這樣的症狀呢。對了,你明白了,心理疾病,其實就在我們身邊,距離我們並不遙遠。
世界衛生組織這樣為健康定義:一個人隻有在軀體、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四個方麵都健康,才能說是完全健康。
而科學的心理健康的標準,據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係副主任、心理學博士桑標介紹說,首先,要認識和悅納自我;其次,有良好的人際適應;第三,正確應對生活中的挫折,要能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
按此科學的標準,有多少人擁有完全的心理健康呢?
而一旦有了心理疾病,又有多少人會選擇去看心理醫生呢?筆者作了一個小型調查。
剛從學校跨進單位,麵對紛繁複雜的人事關係,時時有一種逃進象牙塔中的欲望的小周,最近心情一直“灰灰的”。可“看心理醫生,沒想過,我又沒心理變態,沒到那一步吧。有煩惱,和朋友說說就可以了。”
夫妻關係一直不好,吵吵鬧鬧幾十年的老媽媽,和丈夫吵了架有時隻能暗暗哭泣。問她會不會想到看心理醫生,老媽媽反問:“心理醫生是什麼?他能改善我們夫妻關係嗎?算啦,家醜不可外揚,又不是什麼好事兒。”
一位老是懷疑自己得了什麼嚴重毛病的小楊,水喝多了幾杯就想會不會得了糖尿病,心跳快了幾下就懷疑會不會引起猝死,問起他,小楊回報以陌生的眼光:“有沒有搞錯?得病了應該看專科醫生。心理醫生?我心理又沒病!”
隻有一位長期失眠的白領表示會去看心理門診,因為她覺得“心理壓力太重,雖然錢賺得多,付出的也多。去看一看減輕點壓力,順便再配點藥。”
雖然心理疾病已離我們不遠,但是心理門診,在大多數上海人的眼光裏,雖不是洪水猛獸,到底還是事不關己的玩意兒。去看心理門診,似乎總還得有那麼點躲躲閃閃,避開熟人的眼光,也避開那些陌生的戒備的眼光,總也脫不了那麼點“神經病”的心虛。
於是,社會變得富庶,生活日益富足,幸福卻反而越來越遠了。
於是,在醫院裏,就有了那樣的病人,跟醫生說心跳過速,經常有早搏,心電圖做出來卻一切正常;經常拉肚子,有時還便秘,可檢查下來,腸胃也完全健康。越是查不出來越是擔心,越擔心越是要查,循環往複,醫生頭痛自己也頭痛……
一聲警鍾。
為什麼會這樣?
勿庸置疑,在個人的身上,有遺傳的因素,有早期家庭環境的影響、早期經驗的刺激,也有個性、承受力的因素。從性格特點上來看,一般說來,A型行為的人(不同於A型血型,它是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提出的人類性格或行為分型)性格急躁、爭強好勝;或內向、敏感、膽小、暗示性強、心理可塑性差、依賴性重的人,遇到長期無法擺脫的不良心理刺激容易產生強烈或持續的情緒障礙,情緒低落、興趣減退、明顯的疲乏感、焦慮不安,同時由於植物神經的失調可以產生多係統不同程度的身體症狀,那些醫生查不出源頭的疾病就此產生了。
而另一方麵,心理疾病覆蓋了如此廣泛的人群,也有其深層的社會的原因。
專家們的說法是,社會向現代化邁進的速度越快、程度越高,競爭越是激烈,心理疾病的患病率也就越高。目前我國經濟體製改革日益深入,社會競爭不斷加劇,勞動力重新組合,人口和家庭結構發生變化,原有以傳統家庭為基礎的社會支持網絡削弱,導致了各種心理應激因素急劇增加,心理衛生問題日益突出。
同時,精神支柱的喪失或許比競爭的壓力更具殺傷力,盡管這種傷害往往比較隱蔽。金錢至上,短時期內可能會帶來物質生活的富足,有一種虛假的幸福的感覺;但從長期來看,喪失了精神支柱,隻懂得拜金,必將隻剩下一顆空虛的心靈,在風裏飄來飄去。
形勢是嚴峻的,而我們的準備卻遠遠不夠充分。
且不說大大小小的心理門診,多的是大大小小的“漿糊”,就是許多綜合性醫院,缺乏心理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經驗,許多由心理問題引起的身體疾病找不出病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