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事件:“第三者”促成破鏡重圓(7)(3 / 3)

美國調查新聞節目的《六十分鍾》有三十多年曆史了,基本上還是三十多年以前的班底,他們由三十歲幹到六十歲,職業生命力那麼旺盛,節目的生命力就是它的真實與公正。而中國的電視節目讓人感覺還是在吃青春飯。美國一些主持人都已經是七八十歲的年紀了,可是他們照樣風度翩翩、精力活躍地出現在他們節目中,所以這讓我們覺得自己的路還非常長,剛剛走了一個開頭,任重道遠。

(張英)

獨家專訪章孝嚴:台商春節包機幕後

親曆實錄

國務院台辦主任陳雲林——“三通”並不像有的人所說的那樣危言聳聽,也不像有些人所說的那麼複雜,不可操作。隻要把“三通”看作是一個國家內部的事務,就可以通過民間對民間、行業對行業、公司對公司進行協商的辦法,盡快通起來。

2002年5月25日下午2時50分,中國台灣地區的“中華航空公司”執行C1611航班的波音747-200客機,在台北市桃園縣中正機場升空。四十分鍾後,當班機飛臨澎湖馬公外海時,突然墜入大海,機上的二百零六位旅客和十九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

華航空難,頓時在台灣島內引起極大震驚,尤其是機上參加台灣運達旅行社組團赴大陸東北旅遊的遇難者家屬,更加悲憤。空難偶發,會有種種意料不到的潛因,而跨越海峽、踏進大陸犀遭重重障礙,不得不繞道的漫漫路程,卻是台灣當局人為設置的。從台灣的台北啟程去祖國大陸的東北旅遊,卻不得不先朝南飛,繞行澎湖到香港,在那裏再轉機折返北上,偏偏這一多出來的旅程,隨華航班機墜落的空難,斷了歸路。兩岸“三通”:通商、通郵、通航,不僅僅能夠帶來兩地往返的便利和互動的繁盛,在空難亡靈的家人淚眼中,還事關飛行的安全、旅客的生命、時局的穩定,更是海峽兩岸中國人爭取和平統一、謀求共同發展的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勢在必行。

章孝嚴率團赴京探路

初夏的台灣,陷入了華航空難陰影之中的章孝嚴,則更加冷靜、審慎地為推進兩岸“三通”傾注智慧、謀略和膽識。一年半之前,他主導成立了中國台商發展促進協會,並出任理事長,國民黨籍的朱鳳芝、民進黨籍的許榮淑就職副理事長,親民黨的陳振盛擔起秘書長要職,共同為台商在島內外發展而奔走。

較之子女就學教育、兩地納稅、醫療診治等,台灣與祖國大陸的兩岸直航是台商們最殷切的期盼。依照現時繞經香港、澳門,再轉赴祖國大陸或從上海返鄉台灣,短短的旅途中換乘的飛機要有兩次起降,花費掉五個多小時,機票款一萬八千萬元新台幣。而一旦從台北直航上海,隻有一小時二十分的航程,可省去近一萬元新台幣的機票開銷,若以去年進出大陸的三百四十萬台灣旅客計,一年節省的機票錢將高達三百四十億元新台幣,對密切兩岸經貿,提升台灣產業競爭力會有極大助益。

然而,兩岸“三通”講了多年,祖國大陸早已敞開了大門,而台灣這麵卻始終無大動作,兩岸直航難以在台灣起降。

醞釀、斟酌多時,章孝嚴和台灣其他有識之士立意從台灣當局所謂的“法案”修訂上來推動“三通”,各方一起呼應,盡速兩岸直航,並定在2002年6月下旬組團去祖國大陸,為直航奔走兩岸。

定下了前往祖國大陸的行期,按照章孝嚴的籌劃,他和詹清池向北京發去電子郵件,與已有密切交往的中國海峽旅行社總經理馮卓誌商議行程,就章孝嚴、張昌財、李全教、張蔡美、蔡玲蘭、廖國棟等來祖國大陸諸事宜,在各地作好準備、安排。經香港轉機,章孝嚴繼前一年初夏率百位台商參訪祖國大陸後,於2002年7月23日下午5時第二次抵達北京,與其他五位台灣主管“立法”當局人士入住飯店。第二天上午10時,六位知名人士拜訪了以海峽兩岸關係協會這個民間團體之名而出麵的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李炳才,就兩岸“三通”進行了多方溝通和商討,為實現直航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