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趨勢:新經典俗語(3)(2 / 3)

生與不生的理由:我願意這樣生活

選擇不生育:溫柔的回避

芬達(女,三十五歲,雜誌編輯,未育):

我沒有這個膽量。

我想我真是一個喜歡孩子的人,但說到這兒我不自禁地皺起了眉頭,以至對自己是否真喜歡孩子產生了懷疑。事實是我結婚五年,年齡三十有餘,愛人大我三歲,我們依然相親相愛,彼此把對方當小孩一樣哄著,但我們沒有孩子,而且近期也沒有生一個孩子的打算。現在讓我真的去思考是否生孩子的事,我忽然感覺這是個很嚴肅的問題。

生孩子往小了說是一個家庭生活方式的選擇,往大了說是社會問題。生孩子吃的苦花的錢都是小事,教育是大事,誰也不敢對孩子未來負責任。現在世界這麼亂,變化這麼快,誰知道明:天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在一個每天都需要學習的時代,孩子的知識更新比大人快得多,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理論遠遠落後實踐。教育不好,顯得自己特別沒水平,而且容易得到一頂過分幹涉孩子個性的大帽子;不教育吧更不行,“養不教,父之過”。所以偶爾想起生孩子的事兒,我會忽然感到害怕。有了孩子的人當然很少會去後悔,因為孩子帶給整個家庭的樂趣是無可取代,而對於DINK(丁克)家庭來說,孩子帶來的歡樂不能體會,但養孩子的勞苦卻是曆曆在目。

二十七八歲的時候,我和周圍的人一樣,曾經計劃過生孩子的事。因為許多人都說三十以後就是高齡產婦,不僅容易難產,而且孩子的質量會下降,所以大多數女人在這個年齡做了媽媽。她們當時想得最多的是孩子的素質,可能很少想到自己是否真正需要一個孩子,更不會預見到孩子出生後她們的生活帶來的質的轉變。‘

因此,許多人都說生孩子是“意外事件”,根本不是計劃中的事。但她們還是非常平靜地接受了這個事實,開始不停地走動,聽音樂,吃各種有營養的食品,嘔吐,然後再吃,做各種積極的準備,並且在那個階段成為重點保護對象,同時養成了些矯情的毛病。她們本來很可愛,這時就變得有些令人生厭。她們和老年婦女走得很近,遠離書本和電腦,喜歡紮堆兒,一起交流她們關心的問題、她們的焦慮與擔憂以及對未來小寶貝的各種希望。可惜於我計劃趕不上變化,在那個年齡段,我除了一有時間就想打起背包上路,後來就不可救藥地迷上了攝影,對拍攝孩子的興趣要比生一個孩子大得多。

這樣我在不知不覺中錯過了生孩子的最佳年齡,有了孩子的朋友天天忙得不亦樂乎,沒空理我,偶爾在一起時話題也永遠離不開孩子,我實在不能分享她們的快樂。對過了而立之年還沒有做父母的人,很少有特別著急的,對有孩子的人也沒有什麼特別羨慕,因為大家各得其所。既然已經是高齡了,再多幾年區別也不大,何況現在科學這麼發達,說不定再過幾年克隆一個自己也許挺好玩兒的。

生活應該是需要變化的,如果在三十歲的時候就可以預見自己六十歲時的生活,想起來都是可怕的。我們不停地在路上,從這顆星到那顆星的路上。在對這些點的不斷追求中,卻總有一個點被我溫柔地回避著,這個點就是孩子。其實孩子一直在我心裏,被我小心翼翼地藏著,不敢輕易碰觸。我和愛人一致認為沒有孩子的家庭是不完美的,如果他(她)忽然來了,我們也會認命,並且樂於接受這個天賜的禮物。但如果還有其他選擇,我們還要上路,在我們仍然向往“飄”的時候,我們無法許諾孩子一個未來。

也許是想得太多,也許是為自己的自私找了如上許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也許是對於長大和衰老的恐懼,也許是因愛生怕,又也許生或不生又可能會隨時更改,但總之,是我沒有這個膽量。

與其充滿擔憂,不如不操這份心

●劉先生(已婚未育,二十七歲,碩士):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都不想生孩子,原因有三:

1.人口增長過快,多些人選擇不要孩子也許有助於緩解即將到來的生存危機;

2.傳統的家庭jE發生根本性質的轉變,生育不再擔負家庭存在和維係的重要功能;

3.現代社會強調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對生兒育女的期望降低。

●王女士(已婚未育,二十九歲,大學):自己生活在一個壓力很大的社會,生個孩子出來也得承受這般壓力,大人又無法代替孩子去麵對複雜的一切,想起來就不願意他(她)們受這種罪。再者,上一代對我們的教育太失敗,而我不敢保證我們這一代會比他們教育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