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略讀)(2 / 2)

自仲丁至陽甲九代王間,殷商王族爭權奪利,爭奪王位繼承之權尤其激烈,以致國力空耗,諸侯莫朝。殷商數次遷都,也皆因此不得已而為之。陽甲逝後其弟盤庚即位,殷商內憂外患,新即位的盤庚不得不再次遷都,內消王族之爭,外平諸侯之亂。盤庚經過精心思考分析,決定遷都於殷地。殷地處洹水之濱,遷都這裏可避開水患,可緩和王族之鬥,可安諸侯之心,可威懾西北戎狄。其時各諸侯王族貴族群起反對,盤庚耐心勸導,甚至借神靈龜卜警告,終於力排眾議遷於殷都。遷都之後,好逸惡勞的諸侯貴族勢力受到削弱,王族頹氣得以扭轉,經過盤庚精心治理,殷商再次由衰轉興。

盤庚逝後王位經小辛,小乙傳於武丁,殷商數百年曆史中最具才略的君主。

小乙雖然沒有像其先祖那樣做出多麼卓越的貢獻,但卻十分重視對繼位人的培養。武丁自小誌向遠大,聰敏好學。二十歲時,小乙為了鍛煉武丁,讓他離開王都繁華之地,將其遣至黃河岸邊與百姓一起生活,武丁得以切身體會百姓饑苦。在民間,武丁不僅與普通百姓共同勞動生活,還留心訪賢拜師求學問。在黃河岸邊的一個村莊裏,他訪得賢士甘盤,後來在虞山負責修堤的一群奴隸中又認識了傅說。後來小乙去逝,武丁繼成王位,將二人召入朝中為官。在他們輔佐下,武丁對內發展農業,興修水利,訓練兵卒,安定民心,對外北征土方,鬼方,西征羌方,南征苗蠻,虎方,東伐夷方,滅大彭,豕韋,南征北戰,開創一代基業。百姓生活日漸安穩富足,邊疆空前安定,武丁一朝實為殷商數百年江山國力之最,也是集****兩代未有之盛世。

武丁晚年,曾想傳位於最小的兒子祖甲,祖甲知道於禮不合,為避免重蹈仲丁之九世之亂的局麵,就悄悄離開王都學父親武丁年輕時那樣生活於百姓家中,武丁不得已傳位於二兒子祖庚。祖庚逝後,祖甲才得以繼位。鑒於殷商王族曆代每每為王位繼承之權而爭奪不息,於是改革王位繼成製度廢棄兄終弟及之製,規定王位隻得父子相繼,同時廢除了實行多年了貴族公議製,大權獨攬。

祖甲逝後,殷商漸漸又顯頹勢。祖甲之後曆代商王大多貪圖安逸,不知稼穡之難,不知小民之苦,耽於享樂不思進取。祖甲逝後其子康丁即位,曾率軍親伐叛亂的旨方,但最終未能平定,康丁逝後其子武乙繼位。酷好狩獵,且窮兵黷武好大喜功,多次征伐四方。武乙逝後,經文丁、帝乙兩代傳於帝辛,即世人所稱商紂王!

殷商自成湯立國至此,已有五百餘年。其間有名主也有庸主,興盛時天下共尊諸侯盡皆來朝,衰落時內憂外患,無人朝貢。一個王朝同一個人一樣,一個人有生也有死,一個由人組成的王朝有興盛之時,也有衰亡之刻。至帝辛即位時,殷商已是一派末世跡象,王族子弟盡皆沉浸於聲色犬馬之中,不思進取,官吏腐敗昏庸隻知欺壓百姓,加上旱澇頻繁,天下盡皆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可繼成王位的帝辛不思休養生息,挽回頹風,卻反而變本加厲,縱欲無度。帝辛即位之初,便改沫邑為朝歌,並遷都於此。他雖頗具才略,但性情殘忍暴虐,且窮奢極欲。他窮兵黷武、殘害百姓、欺壓諸侯,殷商王庭與諸侯間矛盾重重,叛亂不斷。尤其在一起嚴重的宮廷變故之後,位列三公的最重要的三個諸侯中,九侯、鄂侯被誅殺,西伯侯被囚於羑裏,九侯之子南都薑文侯率南路諸侯群起而反,天下陷入大混亂之中。

永無休止的戰爭,沉重的賦稅徭役貢奉,嚴重的旱澇災害,王庭官吏貴族殘酷壓榨,以致殷商末年各地叛亂不斷,百姓民不聊生,天下諸侯和百姓幾乎瀕於絕境!

曆史經過幾百年的輪回,仿佛回到了曾經的起點!

戰國時荀子曾在其所作《天論》中曾言: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行大道麵前,曆史有變遷,有輪回,有跌宕,有起伏,卻永遠不可能消亡!再厚的烏雲,最終也遮不住陽光!當天下陷入一片濁亂之時,也是天下呼籲名主之時,也是英雄俠客馳騁天下之刻!

我們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代!

我們不是偉人,但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力,以自己的思想去認識曆史,理解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