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做事的禮儀(16)(2 / 3)

親戚求情求助怎麼辦

有人觸犯刑律或犯了錯誤,家屬和親友四處活動,利用同有關當權者的特殊關係,請求減免處分,這就是當前流行的一種“說情風”。

“求情”與“說情風”還不能完全等同。如有的人憑借手中權力,無故刁難別人,該解決的問題也不能解決或者拖著不辦;有的當權者或主事者因為對情況吃得不透而一時難以決斷,或因工作繁忙而對某一問題的重要性、緊迫性又認識不足以致延誤時日。在這種情況下,不得已而托人去求情,則“情有可原”、值得同情,應該幫助,可以借助自己同當權者或主事者的比較親近互相信賴的關係,向他陳述原委,說明情況,請其合情合理合法地解決問題,同時應對其以權難人、官僚主義或拖拉作風提出誠摯、中肯的批評。

求助,一般說來並不令人反感。一個人有了困難,作為他的親戚,當然首先應該幫助。不過,給親戚幫忙也要幫正經忙,不能為了幫忙而做違法犯罪的事情。

可見,親戚的求情也好,求助也好,都不能一概而論。每個人都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生活。人和人之間的互相幫助是不可避免的。親戚之間的相互來往、相互幫助更是理所應當的。正確的做法可以歸結為四句話:“態度要熱情,是非應分清;非者細說明,是者須盡心。”

首先是態度要熱情。親戚有難處找上門來,應當熱情接待。尤其是掌握著一定權力的人,更要謙和熱情,不要自以為高人一等,漫不經心。

第二,是非要分清。親戚說明來意,提出要求,應耐心地聽,分析其正當不正當,合理不合理。既不要一概拒絕,也不必全盤接受。是非有個標準,即黨紀國法。符合的則可考慮幫忙解決,違背的則應婉言拒絕,並適當提出批評。

第三,“非者細說明”。違背黨紀國法的事,違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事,當然要堅決抵製,但不要生硬地頂回去,因為那樣做會傷了親戚的感情,使親戚誤認為你“架子大”、“六親不認”。應當耐心、細致地向對方說明為什麼不能辦的道理。

第四,“是者須盡心”。應該幫的忙,則要盡心盡力去幫,切不可敷衍了事。當然,任何人都不可能“萬事如意”,親戚托辦的事也未必都能辦得圓滿或件件辦成。但隻要自己盡了心,盡了力,即便對方一時不夠滿意,自己也問心無愧,親戚日後也會諒解的。

一般情況下,親戚上門求助,大多是經濟上遇到了困難。這種情況應分別對待。如是親戚中有人病重住院,急需籌款繳費,即使自己手頭拮據,也應設法籌措;倘若並非危及生命、急如星火則應量力而行。總之,隻要我們不自傲,不吝嗇,通情達理,態度熱情,親戚間種種類型的求情、求助都是可以正確、妥善地處理的。

如何對待突然來訪的遠親

遠親平素來往較少,所以,當遠親突然來訪時,應視為稀客臨門,熱情款待,隻有這樣,才會使來訪的遠親消除拘謹感、冷落感。讓我們看下麵這個事例:

解放前,小劉的父親從開源老家去哈爾濱謀生。他父親的堂兄,也就是小劉的堂伯父,也從開源老家去北京定居。從此,這對堂兄弟一個在哈爾濱,一個在北京,再沒有見過麵,隻有較少的書信往來。出生在哈爾濱的小劉,對這門親戚自然就很生疏了。幾十年過去了,小劉的父親已近古稀之年,由於年老體弱,力不從心,就是有走親訪友之心,也難以實現了。小劉要去石家莊軍校學習,正是代勞的好機會。奉父命,小劉帶了一些東北的土特產,路經北京去拜訪了從未見過麵的堂伯父。

對小劉的突然來訪,他那已經白發蒼蒼的堂伯父,顯得格外高興,立即讓他的孫子把在外交部工作的兒子叫了回來,讓孫女把在北京飯店工作的女兒叫回來,讓他們互相見見麵,認認親戚,並且備了一桌豐盛的晚餐招待小劉,為他洗塵。餐桌上,老人撫今追昔,向晚輩講述了開源老家的情景,以及當年他們堂兄弟怎樣迫於生計分別離家投奔他鄉。老一輩人雖然在饑寒交迫中掙紮過,但後輩人在黨的領導下從小就過上了幸福生活。老人喜悅的感情感染了大家,後輩人雖是初次見麵,都以老人為中介而頓時親熱起來。晚上,小劉的堂伯父還特意為小劉騰出一間房子,留他住宿。

又是多少年過去了,當年的小劉已變成了老劉,定居到了太原。老劉的妻子對鄰居說,每當老劉和她拉起這段家常時,總是顯得那麼親切和愉快。可見,他堂伯父家這次對他突然來訪的款待,給老劉留下多深的印象。

當然,生活中也有另外的情況。例如,在北京工作的老吳,姻親在雲南。有一天,有一個自稱是親戚的人突然來訪。開門一看,依稀認得是妻子的堂侄女婿。對方是到北京出差,順便來看望。老吳看這堂侄女婿其貌不揚,衣冠不整,先有幾分不快。又見禮品甚薄,更加不喜。隻是礙於妻子的麵子,勉強應酬。冷淡的態度,對方自然很快感覺出來了,趕快借故告辭。從此,雲南家鄉的親戚再不登門。由此可見,對來訪的遠親持冷漠態度,是有悖情理的,後果也是令人不快的。還有一點需要說明:對於平素來往少、情況不甚了解的遠親,應當在熱情接待的同時,通過攀談弄清對方的基本情況和來意,否則,也可能會被壞人鑽空子。如有位老李就吃過這樣一次虧。一次,老李在河北老家的一個遠房兄弟的大兒子突然來訪,一口一個大伯叫得很甜,家鄉的土特產帶了兩大提包。來客自稱是萬元戶,這次來一是看親戚,二是看行情。老李高興得很,留下不讓走了,一住就是半個月。小夥子告辭後,老李才發現活期存折不見了。寫信回家鄉詢問,才知道這小夥子是因偷竊案發,跑到這裏躲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