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為人進退之道(5)(2 / 2)

胡林翼派出的鮑超率萬餘生力軍剛好趕到集賢關欲尋陳玉成交戰,而此時陳玉成已經撤走了。跟太平軍作戰多年,曾國藩最了解劉琳這個人。此人英勇善戰,可謂太平軍中一員虎將,此人不除,就難以傷及陳玉成。

陳玉成的偶然失誤,被曾國藩抓住。他預料陳玉成不能很快回來,就迅速調整了自己的計劃,要求鮑超圍攻劉琳。胡林翼知陳玉成撤走後,本打算調鮑超去攻洪仁玕,一聽曾國藩的計劃,“喜幸得於意外”,立刻改變計劃。清軍以優勢兵力全殲赤岡嶺的太平軍。劉琳孤軍奮戰,最後在突圍的時候被湘軍俘獲而殺害。

殺了劉琳也就斬斷了陳玉成的羽翼,這為湘軍後來能順利地攻下天京鋪平了道路。

隨機應變的過程中還要靈活,不斷根據出現的新情況調整策略,不可拘泥於一定之規。

同治三年,曾國荃圍攻天京仍遲遲未下,這時李鴻章率領的淮軍在攻下了蘇州、常州後就有意派兵去增援曾國荃,其實李鴻章是想跟曾國荃分一杯羹。但李鴻章也不敢貿然行事,總得征求一下曾國藩的意見。於是就寫信給曾國藩想試探他一下。曾國藩讚成李鴻章增援的意圖,就與圍城前線的曾國荃商量。可是曾國荃卻不同意,他一心想包打天京,大功獨占。這件事情讓曾國藩很為難,一邊是得意門生,一邊是親生兄弟,處理不好不但有傷和氣,還可能影響戰事。

考慮再三,曾國藩決定還是拒絕李鴻章,但他的回信應對靈活機變。

他說:我和弟弟都很盼望你能來增援,但有兩點憂慮。一是你們淮軍軍資富足,我軍則缺糧缺餉,你來了之後有可能打擊我軍士氣;二是怕兩軍合兵後惹是生非,這種情況以前也是有過的。所以,你來是可以的,但條件是湘、淮兩軍平均發餉。理由似乎很充分,也很近情理,但李鴻章是無法接受平均發餉的條件的,就再也沒有提增援的事了。

(2)料敵先機,以變應變

“料敵先機,以變應變”是指當對方有變化時,己方也采取適當的變化,利用有利條件先發製人取勝。它的要點是舉動要先知彼,敵不動,我不動,敵動,我隨之而動。如影隨形,先走一步。

鹹豐九年二月,石達開與湘軍在江西打得不可開交,兩軍僵持不下。江西一戰至關重要,曾國藩調集了自己的主力部隊要跟石達開打一場硬仗。石達開見江西久攻不下,為避敵鋒芒,突然派了一支小分隊襲擊湘軍根據地湖南。對此一變,曾國藩早有預料,於是迅速分兵救援湖南。他在給部下的信中寫道:“此次賊犯湖南,早在我預料之中,閣下救援桑梓,以速為妙。給賊以重擊。”

可見,以變應變的另一要點是快。對突發事變,要以快打快。以己方的變化抑製對方的變化,不容觀望、等待。

(3)以不變應變,不給敵人留下機會

根據事情的變化及時地調整既定方案,一般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有時候,情況發生了變化,應對措施卻不一定變,不變才更有利,這就叫以不變應萬變。那麼,什麼時候以不變應變呢?

一種情況是形勢正在變化,或雖已發生了變化,但往什麼方向發展還不是很明確,一時難以作出正確的判斷。那麼在這個時候就不宜輕易變動,而應積聚力量,進行準備。

另一種是雖然情況發生了變化,但所發生的變化都是我既定方案能解決得了的,那麼也就沒有必要重新來製定應對措施了。

曾國藩是以不變應變的高手。

鹹豐十年八月,安慶攻防戰進入最後決戰關頭,曾國藩調集了大量的兵力合圍安慶,而就在這個時候,英法聯軍攻占天津,向北京推進。鹹豐皇帝下令各地督撫、將軍帶兵來京“勤王”,說白了就是救皇帝的命,第一個諭旨就給了曾國藩。

曾國藩深知這道諭旨的分量,情況危急,與僚佐商議如何應對。分兵護駕吧,安慶將不保;不去救駕吧,抗旨不遵就有殺頭的危險。在李鴻章的提醒下,曾國藩認識到這時入衛京師已於事無補。在關係利害成敗的大問題上,曾國藩敢於抗上,堅持己見,“按兵請旨,且勿稍動”,巧妙地同朝廷拖延時間,不改變既定戰略。結果,十一月,朝廷說“和議”已成,無須北援。曾國藩輕易地躲過了這一劫。

天地無時不變,人世也無時不變,變化就是發展。紛紛紜紜之中,隻有適者才能生存。遵循大勢,主動變化,掌握先機,是成功者為人處世的不二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