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鬆果體的形態和位置
鬆果體(pineal body)為扁卵圓形小體,呈灰紅色,因其形態酷似鬆果而得名,長5~8mm,寬3~5mm,重120~200mg,位於背側丘腦的後上方,以細柄連於第三腦室頂的後部,是間腦的一部分,故又稱腦上腺。兒童時期較發達,7歲以後開始退化,腺細胞逐漸被結締組織取代。成年以後,由於鈣鹽的不斷沉積,在鬆果體內形成一些大小不等的顆粒,稱腦砂,常可在X線片上見到,臨床可作為顱X線片定位的一個標誌。
二、鬆果體的微細結構
鬆果體表麵包有結締組織,並伴隨血管伸入腺實質,將實質分為許多不規則形的小葉。小葉主要由鬆果體細胞、神經膠質細胞和無髓神經纖維等組成。
鬆果體細胞數量最多,結構與神經內分泌細胞類似。在HE染色切片中,胞體呈圓形或不規則形,核大,胞質少,弱嗜堿性,含有脂滴。在銀染切片中,可見細胞有突起,短而細的突起終止在鄰近細胞之間,長而粗的突起終止在血管間隙內。電鏡下,胞質內線粒體和遊離核糖體較多,高爾基複合體發達,可見少量滑麵內質網和粗麵內質網;胞質內還有許多電子密度高的分泌顆粒,內含褪黑激素(melatonin)。近年來,發現鬆果體還能分泌多種胺類和肽類物質,主要作用於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參與生物節律和生殖活動的調節。鬆果體細胞分泌的褪黑激素,在兩棲類,主要作用是與黑素細胞刺激素相拮抗,可使皮膚褪色;在哺乳動物,主要是通過抑製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從而間接影響生殖腺的功能活動。褪黑激素的合成與分泌還與外界光照的晝夜節律性變化有關:白天光照時,光由視覺傳導傳至中樞,經交感神經到鬆果體,抑製鬆果體的分泌活動;夜間的黑暗則能刺激褪黑激素分泌。故生物體能依據外界的日照變化,有節奏地控製鬆果體的功能活動。由於鬆果體的分泌活動呈晝夜周期變化,因此對與時間有關的一些活動如睡眠、月經周期等影響較大。另外,褪黑激素還具有抗緊張、抗高血壓、抗衰老、抗腫瘤、增強免疫力和促進睡眠等效應。
神經膠質細胞位於鬆果體細胞之間,胞體較小,核小著色深。在成人的鬆果體內常見腦砂,它是鬆果體細胞分泌物經鈣化而成的同心圓結構,其意義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