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打動人心,用心理學征服別人(2 / 3)

三、充分利用通訊工具。

如今的通訊工具可謂極其發達,手機、辦公室電話、MSN、QQ、電子 郵箱、微信等都被廣泛應用。無論你熟悉哪一種,都應該學會充分地利用 起來。比如,在恰當的時間裏發一條問候對方的信息;對方 QQ 在線的時候, 你可以適時地發去一條問候信息;當你發現對對方有用的信息時,也可以 通過 QQ、電子郵件等方式傳送給對方。

四、在合適的時候發出邀約。

如果在合適的時間遇到,你可以熱情地邀請對方去茶館喝茶或去咖啡 館喝咖啡,溫和地說服他。如果對方答應,你們又有了下一次見麵的機會。 這時候,他多半會回請你。

五、信息暗示。

在談話的時候,多給對方一些你的信息。如你發現對方正在關注金融 投資,你又具有豐富的財經知識,你就可以適時地與他交流這方麵的資訊。 假如對方把你當成了這方麵的專家,當他想投資時,也就很容易就想到你 了。此外,一個特別的發型、不常見的服飾品牌等,都能從某個方麵透露 關於你的信息,也有助於讓別人記住你,想起你。

六、表示出同樣的喜好。

擁有共同愛好,如運動,同樣是令對方記住你的好方法。如此一來, 當對方做這件事時,便會不由自主地想到你,主動邀請你去參加。長此以 往,陌生人也很容易會成為朋友。

以上技巧的使用能夠迅速讓你的“人氣指數”上升。當然,“多看效 應”也並非萬能鑰匙。它發揮作用的前提是,首因效應要好,即給人的第

一印象不是很差。如果第一印象很差,那麼見麵越多就越惹人討厭,“多看” 反而讓人“多厭”。

所以,多看效應的前提是,給對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然後想辦法 增加見麵的次數。常見麵就能越來越熟悉,而熟悉的人彼此喜歡的可能會 更大。

還要注意的是,凡事都要有一個“度”。多看效應無論多麼有效,也 要注意不能過度,注意感受見麵頻率與好感度的關係,找到最佳的點。這 一過程,也正是情商提升的必經之路。

溫暖法則:“風”和“陽光”,誰的力量更大

我們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涉世之初的年輕人,總愛將內心的愛與恨 明明白白地“寫”在臉上,討厭誰就不和誰說話,喜歡誰就成天地粘著誰。 他們以為這是與他人打交道最好的方法。然而這樣做的結果很可能是,自 己很容易受到排擠,甚至連那些和自己關係不錯的人也都開始疏遠自己。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他們還百思不得其解。其實原因很簡單,他們的方法 過於直接,過於著急地想要實現自己的目標,結果反而欲速則不達。

有些十幾歲的“愣頭青”,與別人三言兩語不合,就會動手打架,結 果這種人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們自己亦悔恨不已,可惜為時已晚。 這就是情商很低的一大表現。

與此形成鮮照對照的是,那些經曆了許多世事早已磨練出高情商的人, 在處理和別人的衝突時則很少考慮那些簡單粗暴的方式。因為他們深深懂 得,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最低級手段。相比發泄一時的痛快卻把事情弄得更 糟,他們更願意采取婉轉的方式去解決衝突。於是,這不但大大降低了對 自己的傷害,還迅速化解了矛盾,讓自己和別人之間的人際關係更加和諧 與融洽。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也有一個法則來概括之,那就是“溫暖法則”。 這個法則的原理是:直線的距離最短,但是效果不一定最好。就拿 人際交往來說,要想打動人心,溫情比強硬更加有效。

“溫暖法則”來源於法國作家拉?封丹寫的一則寓言:

北風和太陽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們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猛烈吹起 寒風,凜冽刺骨,結果行人們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把大衣裹得緊緊的。 北風泄氣了。這時,太陽出來了。隻見陽光普照,風和日麗,行人們都覺 得春暖上身,於是開始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最終,太陽獲得了勝利。

這個寓言對於我們在人際交往方麵的啟示是:溫暖勝於嚴寒。 溫情往往比冷酷更能打動人心,因為它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啟發了

自我反省,使人的行為變為了自覺。這一點可以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來解釋:人類最高層次的需求是得到愛和尊重,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對自 己的肯定與欣賞,得到社會給予自己的積極與肯定的評價。

在人際交往中,溫情正好能夠滿足對方的情感需要,激發對方的情感, 使對方有所感而主動和你拉近距離,從而達到相融的程度。

高情商的人都懂得這些,而且知道,在和人交往的時候,一定要真誠 待人,將心比心。孟子也說過:“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這些都佐證了“溫暖法則”的重要性。在社交情商能力之中,掌握這一法 則尤其重要。那麼,我們怎麼掌握和應用“溫暖法則”呢?高情商人士往 往這樣做:

一、尊重對方。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性最深刻的原則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尊重和 賞識。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 肯定。”鮑雷夫法則認為,要想建立合作和信任關係,最重要的就是認識 自己和尊重他人。要打動對方,就得先尊重對方,尊重對方的人格、信仰、 想法、習慣、愛好等。

二、關心對方。

關心對方是打動對方的重要方法。每個人都可能遇到麻煩、困難、危 機,多表示對對方的關心,理解對方,給對方溫情的鼓勵和支持,適當地 從物質和精神上幫助對方,讓對方感受到來自你的溫暖。

三、表現自己時,間接方式比直接方式更有效。

如果經常看電視,你就能感覺到:那些直白地說“某某產品就是好! 就是好!就是好”的廣告,你會嗤之以鼻、不屑一顧;而那些公益廣告看 完後,充滿溫情的畫麵卻總讓你心裏感到一絲溫暖,於是在不知不覺中接

受了它。人際交往也是如此,常常標榜自己有多麼熱情,多麼正直,多麼 實在,很容易給別人一種自吹自擂之感,並令人懷疑。但你若是采用春風 化雨的方式來表現你自己的各種好品質,則能很容易讓別人接受你。

四、用溫柔的方式說服。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承受嚴厲的斥責,卻難以抵擋溫柔的說服。在強 硬的態度麵前,我們能做到不屈不撓、決不讓步,但是麵對別人的和顏悅色, 我們的內心就會變得柔軟,作出讓步。事實上,每個人都討厭別人生硬的 說教、指責和壓迫,所以就會本能地發起反抗。這正是溫暖法則的影響。

有一位中學老師接管了全校最差班班主任的工作,這一天還正好趕上 學校安排各班級學生參加平整操場的勞動。這個班的學生一向懶惰成性, 勞動開始後,他們便三個一群五個一夥地躲在陰涼處聊天,誰也不肯幹活。 老師氣得又批評又命令,但學生們誰也沒有理會他這一套。

後來,老師實在沒有辦法,就請來了教導主任。教導主任和老師的方 法完全不一樣,他到了以後問學生們:“我知道你們並不是怕幹活,是因 為太熱了吧?”

學生們當然誰也不願承認自己懶惰,就七嘴八舌說,“天氣太熱了。” 教導主任又說:“既然是這樣,那就等到太陽下山後再幹活吧,你們現在 可以痛痛快快地先玩一會兒。”學生們一聽自然非常高興。

這時教導主任還給他們拿來了許多冰鎮礦泉水,給學生們解暑。在說 說笑笑的玩樂中,學生們接受了教導主任的說服,沒等到太陽下山,大家 就開始愉快地勞動了起來。

兩相對比之下,班主任老師的做法確實很值得商榷。教導主任的處理 方法顯然更有效,更顯示出其高情商。教導主任首先站在學生的角度來看 待問題,給學生一種“為他們著想”的感覺。學生們的自尊心得到了保護 和滿足,就等於從一開始拉近了學生與老師間的距離。然後,再進一步——

給他們拿來了許多冰鎮礦泉水,給大家來解暑,這讓學生們感覺到了教導 主任的真心和善意。

最後,要特別說明的是,溫暖效應中所說的“溫情”是讓你主動地想 辦法去掌控全局,而不是軟弱、無奈地任人擺布,被動地“溫情”。在合 適的時候,好好地應用“溫暖效應”吧。相信你在嚐試中不斷進步時,你 的情商會越來越高,你的社交舞台會越來越平坦和廣闊。

共生效應:選對“圈子”,加速“共生”

“圈子”是我們社交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按照“物以類聚, 人以群分”的基本原則,每個圈子裏的人在脾氣、性格、思想、誌趣、社 會地位等因素上通常都會比較接近。

有位哲人說過,想了解一個人的品行,看看其身邊的朋友就知道了。 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因為每一個群體中的成員隨著接觸的頻繁,都會受 到群體中其他成員的影響,這表現在思想、行為等方麵。這種互相之間的 影響,會促使他們朝著某一個大趨勢發展。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共生效應”,說的是自然界裏的一種現象:當一 株植物單獨生長時,會顯得矮小、單調,而與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 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人們把植物界中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 稱為“共生效應”。

不僅在自然界如此,我們人類群體中也存在著“共生效應”。在交朋 結友方麵,“共生效應”更為突出。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圈子,有以孔融為 首的“建安七子”,以阮籍為首的“竹林七賢”,以西晉文學家潘嶽為首 的“二十四友”……現在我們常見的企業家沙龍、QQ 群等,都是一種“共 生效應”的體現。

其實,所謂的“共生效應”,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圈子。同一個圈 子的人,往往比圈外的人更容易建立好感,掌握更多的資源,辦事更加容 易。同時也更容易受到圈子裏其他人的影響而擁有共同的特質。這是圈子 給人們帶來的便利,也是那些社交達人和高情商人士們總是用心經營圈子 的根本原因。

心理學認為,當有利因素能夠形成群體的時候,總是會產生“化學效 應”,使群體向好的趨勢發展。同樣道理,當不利因素聚合在一起的時候,

它們發生的化學作用就很可能會導致事物向著“壞”的趨勢發展。這就是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在電視上的法製節目裏,時常能看到這樣的案例:在犯罪集團中,最 初並非所有人都是十惡不赦的壞分子。但是,因為交友的“共生效應”的 影響,則發展了他們自私自利、好吃懶做、荒淫無恥、鼠竊狗盜乃至殘暴 殺人的罪惡思想和行為。最後,終於被圈子同化,走上犯罪道路。

“共生效應”對一個人人生的影響不言而喻。既然如此,我們就更應 該向那些高情商人士學習如何精選自己的圈子,甄別我們身邊的朋友,以 使我們受到更多積極的影響,遠離那些消極的影響。具體怎麼做呢?

首先,到人才集中的地方去,以使你的才能更好地發揮出來。

英國卡迪文實驗室從 1901 年至 1982 年先後出了 25 位諾貝爾獎獲得 者。這便是“共生效應”最傑出的典型。卡迪文實驗室的例子給我們的啟 示是:在一個人才薈萃的群體中,人才間的互相交流、信息傳遞、互相影響, 會極大地促進人才與群體素質的提高。

如果你認為自己有過人的才能,或者希望自己有過人的成就,就應該 努力去找到這樣的圈子,努力融入能讓你的才能被激發或被重視的環境中 去,在圈子裏找到適合你的位置,讓你能為施展或發揮才能而插上翅膀。

其次,甄別圈子,結交益友,遠離損友。

《論語?季氏》中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這為益友和損友各提出了三條 標準。即一要交正直之友;二要交誠信之友;三要交廣博之友。同時,遠 離喜歡諂媚逢迎,溜須拍馬的人;遠離“兩麵派”型的人;遠離言過其實、 誇誇其談的人。此外,還要提防那種好吃懶做、總想著不勞而獲的人,這 種人是我們身邊很危險的“定時炸彈”,他們的消極想法會同化你,還可 能隨時給你出一些“餿主意”,鼓動你走向犯罪的深淵。

總之,經營圈子是社交情商的一種體現,更是不斷提升情商的過程。

但是,經營自己現有的圈子也不要花費太多的精力,世界很大,圈子很多, 別隻顧著沉溺於自己的小圈子裏,而忽略了圈外的生活。

自己的小圈子就像一個圓,圈子越小,接觸外麵世界的麵積就越小, 就越不利於自身的發展和進步。當我們投入到全新的朋友圈時,就能從這 些新朋友身上得到更多的啟發,使我們的潛能得到更充分的發揮。因此, 多進入一個圈子就等於多為自己開辟了一條路,會讓我們受益良多。當然, 前提是,這個圈子是個好圈子。

登門檻效應:學會拒絕,保護好自己的權益

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你是否遇見過這樣的事情:

有人來找你借錢。由於關係一般,對方先向你借 1000 元。這時候, 你會想到各種理由,拒絕借給他。結果,這個人一點兒也不氣餒,又向你 借 100 元。這時候,你覺得錢也不是很多,加上你的臉皮比較薄,於是便 猶猶豫豫地打開了錢包。

過了幾天,這個人第二次來找你借 200 元,並說與前一次的一起還, 發了工資馬上就還。你心裏可能很反感,但還是再次打開了錢包。

事後,你可能很不開心——我明明一分錢也不想借給這個人,怎麼稀 裏糊塗地就借出去了 300 元呢?

到底是什麼心理讓我們麵對別人得寸進尺的要求時無能為力呢?這是 心理學上著名的“登門檻效應”,又被形象地稱為“得寸進尺效應”。這 個效應說的是,一個人一旦接受了別人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 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別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 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檻時要一級台階一級台階地登,這樣 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情商與心理學研究者們認為,人們拒絕難以做到的或違反意願的請求 是很自然的。但是,我們一旦對於某種小請求找不到拒絕的理由,就會增 加同意這種要求的傾向。這時,如果我們拒絕後來的更大要求,就會出現 認知上的不協調,便會恢複協調的內部壓力,支使我們繼續幹下去或做出 更多的幫助,並使態度改變成為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