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了這個道理,再回想“借錢”這件事,我們就能夠清楚地看明白 這種把戲了。
心理學家指出,在一般情況下,人們會本能地抗拒較高較難的要求, 因為它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而對於那些較小較易完成的要求,人們卻比 較樂於接受,並且在實現了較小的要求後,人們就會更容易接受較大較高 較難的要求。在社交生活中,有很多人就是抓住了這種心理,迫使對方接 受一些本來並不想接受的事情。
可以說,這條定理與人們的人際交往密切相關。那麼,在人際交往中, 我們應該如何保證自己不被這一效應所害呢?很懂得保護自己的高情商人 士通常會這樣做:
首先,理智地聽聽自己的心聲,然後轉移對方的注意力。
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得寸進尺的人,我們好心好意地為這種人行方便, 對方卻變本加厲地提出不合理要求。麵對這些要求,你答應了,自己又心 不甘情不願或者做起來力不從心;不答應,又怕會得罪人,況且你已經答 應了這種人先前的要求,所以現在自己也覺得拒絕起來不那麼理直氣壯。
然而,對方往往就是抓住了你這種“不好意思”的心理得寸進尺,使 得你在不知不覺中陷入到了想說“不”,卻又無法說出口的尷尬境地。此時, 除了後悔自己在不經意間已經給了別人登門檻的機會外,你不妨這樣做: 別急於對接下來的事情做出決定,而是先聽一下自己的心聲。
在生活中,買衣服的過程就是登門檻效應在人際交往方麵的最好體現。 那些精明的售貨員常常使用“試試看嘛,反正試試也不用花錢”的建議登 上你的心理門檻。售貨員的建議聽起來很“慷慨”,實際上是一個小“詭計”。
當你將衣服穿在身上時,售貨員會稱讚該衣服很合適,並熱情周到地 為你服務。在這種情況下,當售貨員勸你買下衣服時,你很可能會因不好 意思拒絕,而糊裏糊塗地掏腰包付錢,但是付過錢後,看到售貨員狡黠的 笑容,就立刻後悔了。可惜為時已晚。
遇到這種情況時,你不妨冷靜一下,聽聽自己的心聲。
滿意,就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先告訴對方,“我覺得 不是很理想,我想再看看其他的。”比起直接拒絕,這樣轉移重點的方法 對方更容易接受。
此時,售貨員會放下手邊這件,然後推薦其他衣服給你。於是其關注 的重點此時也就轉到其他衣服上了。這時你再看看衣服而無需再試,然後 轉身出門。你們之間的不愉快也會隨著注意力的轉移而淡化,不會覺得那 麼尷尬。
其次,從小事做起,樹立原則。
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為人處事的原則。當麵對別人的不合理要求時, 不管這個要求有多麼小,多麼容易完成,也堅決地嚴詞拒絕,不給對方“寸” 的機會,對方就沒有機會“進尺”了。
例如,公司有規定,每個員工都不允許替其他員工簽到打卡,否則扣 工資。有一天,一個同事與你一起進到辦公室,他懶得自己動手,就請你 幫忙替他簽到打卡。這時候,你一定要叫住他說:“你著急的話你先吧。” 從而委婉地拒絕掉不合理的要求,堵住了惡習的開口,有效降低了他讓你 幫忙“作弊”的幾率,自然也就能避免給別人一種“小事幫忙,大事不夠 意思”的印象。
那麼,掌握了“登門檻效應”後,怎麼讓這個法則為我們服務,以提 升我們人際關係的情商能力呢?以下幾點是高情商人士通過有效實踐得出 來的很有價值的經驗:
一、人際交往不能操之過急,需要一步一步來。
我們常說“一口吃不成個胖子”、“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這些 都是“登門檻效應”另一個角度的詮釋。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於求成,很 多時候需要我們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來。隻有量變達到了一 定的程度,才能形成質變。
有的人和別人交往,總想第一次見麵就能像老朋友一樣熟絡;要麼就是剛認識,還沒有深入地相互了解,就馬上向對方表示出過於親密的舉動。 這麼做,給人的感覺肯定會很突兀,很容易引起對方的戒心。切記,並非 每個人都喜歡“自來熟”的,小心你的熱臉貼到了別人的冷屁股上。
人和人的交往是由相處、相互了解,到相知的過程,因為每個人的內 心都是一個複雜的世界,不是短時間能夠懂得的。所以,在和別人的交往 上也不能急於求成。
比如,你想追求一位異性,又不知道對方的心意,那麼你不妨可以從 最容易的網聊開始,漸漸到發短信打電話,再到一起吃飯,一起旅遊。如 果你們初相識,你就邀請對方去旅遊,對方很可能會對你產生很警惕的心 理,對你產生嚴密的防備。
二、請別人幫忙也要從小忙開始。
在人際交往中,當我們要求某人做某件較大的事情又擔心他不願意做 時,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類似的、較小的事情。
比如,一些有經驗的領導在給下屬布置工作時,總是先讓他們去完成 一件比較容易的任務,待到這項任務完成後,他會表揚下屬,鼓勵下屬, 然後再讓這名下屬去完成更難的任務。
我們在請別人幫忙或需要別人協助時,千萬不要不假思索地就開口, 一定在“登門檻效應”這個理論的指導下,先找到“門檻”,然後再說也不遲。
當然,要特別注意的是,登門檻效應的應用也要適可而止。和人交往, 要以誠信為先,不要對別人提出無理的要求。有的人出於禮貌或者好心, 不會當麵拒絕你,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願意答應你的要求。而如果你不自 知,當對方答應了你的一個要求後,還無原則地不斷加碼,就會很容易引 起對方的反感,對方對你的好印象很有可能就到此為止了。所以,一定要 把握好求人辦事的“度”。
情商力提升要點
1.“登門檻效應”,又稱為“得寸進尺效應”,說的是,一 個人一旦接受了別人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 協調,或想給別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這種現象,猶如登門檻時要一級台階一級台階地登,這樣能更容 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2. 人際交往中,如何保證自己不被登門檻效應所害?很懂 得保護自己的高情商人士通常會這樣做:首先,理智地聽聽自 己的心聲,然後轉移對方的注意力;其次,從小事做起,樹立 原則。
3. 怎樣讓登門檻效應為我們服務?這個效應啟示我們,人 際交往不能操之過急,需要一步一步來;請別人幫忙也要從小 忙開始。
食鹽效應:做事如用鹽,恰到好處才最好
說起“恰到好處”,就不得不提起儒家的中庸之道。在《論語》中, 記載了這樣兩則小故事:
一則是說,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您認為子張和子夏這兩個弟子 哪個更好一些呢?”
孔子回答道:“師也過,商也不及。”這裏的師是子張的名字,商是 子夏的名字。這句話的意思是,師(子張)這個人做事老是過頭,商(子夏) 這個人做事總是欠點火候。
子貢接著問道:“那就是子張更好一些了?” 孔子搖搖頭說:“過猶不及。這兩個人差不多,誰也不比誰更強。” 另一則是說,孔子的弟子子夏曾問孔子:“老師,您認為顏回這人怎
麼樣啊?”
孔子說:“顏回比我誠信。” 子夏又問:“子貢這人怎麼樣啊?”孔子說:“子貢比我敏捷。” 子夏再問:“子路這人怎麼樣啊?”孔子說:“子路比我勇敢。” 子夏問:“子張這人怎麼樣啊?”孔子說:“子張比我莊重。” 子夏很是疑惑,問老師:“那麼他們四個為什麼都拜您做老師呢?” 孔子笑了笑,說:“這其中的道理我慢慢給你講,顏回雖然誠信,卻不
知道還有不能講真話的時候;子貢雖然敏捷,卻不知道還有說話不能太伶牙 俐齒的時候;子路雖然勇敢,卻不知道還有應該膽怯退讓的時候;子張雖然 莊重,卻不知道還有應該詼諧親密的時候。所以他們才認我做老師啊!”
這兩個小故事道出了為人處世之道的精髓:凡事都要恰到好處,否 則過猶不及。
很多人都明白做事做得火候不夠是很不可取的,卻常常忽略了做事做 得過度,同樣會失去最佳效果。這個道理,在心理學上也有相應的概括, 它就是“食鹽效應”。“食鹽效應”,是指在做菜時缺了其他任何調 料都勉強可以吃,唯獨缺了鹽就無法食用——鹽,不可或缺;但是 鹽也不能放的太多,否則同樣沒法吃。人們的任何心理需求也都是 如此,得不到滿足會很難受,過量滿足同樣會讓人很難受。
在人際交往的舞台上,“食鹽效應”是一條不能被忽視的重要法則。 否則,就會弄巧成拙。在社交生活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在幫助他人上。 這其中,很經典的案例是墨翟、楊朱之爭。
《顏氏家訓》中說:“墨翟之徒,世謂熱腹,楊朱之侶,世謂冷腸。 腸不可冷,腹不可熱,當以仁義為節文爾。”這句話中的墨翟是先秦時期 的大思想家墨子。墨子思想的根本精神是自苦利人。他倡導“兼相愛,交 相利”,即不管對什麼人,都要施之以愛,熱心救世。以利人為義,虧人 自利為不義,以是否利於人民作為衡量是非的重要標準。他提倡“摩頂放 踵,利天下為之”,意思是說,從頭頂到腳跟都磨傷了,隻要對天下蒼生 有益的都要去做。其不怕勞苦,一心為別人考慮的精神可見一斑。
楊朱也是先秦時期的思想家,他的主張與墨子恰恰相反,他主張“貴 生”、“重己”,“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 對別人對自己的侵犯,也反對侵犯別人。與墨子“兼愛”及儒家倫理思想 大唱反調。
孟子曾極力抨擊楊朱的“為我”思想,謂其“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 也”,意思是楊朱這種人,即使能讓全天下人都得到好處他也不會幹,因 為他認為自己會受到損失。
楊朱的實際行動也是如此,“不入危城,不處軍旅”,從來不參加軍隊, 遇見打仗的地方就繞著走,也從不摻和別人的是是非非。
楊朱認為,天地萬物,都沒有自己的身體尊貴,凡是有利於我的,就 幹;不利於我的,一律不為。
不難看出,這兩種理論都趨於極端,在生活中都可能很難行得通。套 用現在的話,這兩位偉大的古人在這一點上恐怕情商都很難“及格”。
正如《顏氏家訓》的評價:像墨子那樣的,就叫做熱腹,舍己為人, 太過於熱心;像楊朱那樣的,就叫做冷腸,隻想著自己而不管別人,又太 過無情。其實在為人處世上,不能太熱心也不能太絕情,應該一切以仁義
為標準。這個道理正是“食鹽效應”要闡述的內容。 那麼,我們在與人交往時應該怎麼運用“食鹽效應”,以保證我們在
幫助別人時不會產生尷尬,並避免其產生消極作用呢?做事做人都往往能 夠拿捏好分寸、很少做“過猶不及”或者“不夠火候”之事的高情商人士, 往往是這樣做的:
一、不做“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血人。
在現實中,很多人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處世態度,遇事先看 是否與自己有關,對於無關自己的事情,即使是舉手之勞也不願做。這樣 的人常常給大家留下一種自私、冷血的印象,肯定不會被大家喜歡,更不 可能擁有好人緣。如果你也有這種消極的處世態度,不妨改變一下,多向 他人伸出援助之手,這樣你的自私形象才能得到改變,朋友們也將樂於團 聚在你身邊,助你成事。
二、不好麵子,不為顯示自己“有才能”“樂於助人”而攬事上身。
生活中常常見到很多“熱心人”,有一則名為“有事您說話”的小品 就展現了這類人的形象:隻要你有困難需要我幫忙,我就全心全力給您辦。 熱心腸加上好麵子,寧可自己吃點虧,也不在乎,主人公的“兼愛”,好 攬事,誰要求都答應,大有“給予比接受更快樂”的超脫風範,是不折不 扣的助人為樂的好典型。但事實上,這樣做是成全了別人,卻委屈了自己 及家人。一旦被他人發現,還會覺得此人很“做作”,有故意表現之嫌。 這就實在是得不償失了。
三、“救急不救貧”,幫忙而不越俎代庖。
有很多人把幫助別人當成習慣,對於別人有能力做的事也大包大攬, 然後還以急人所難自居。這樣就容易使對方產生依賴心理,一旦你撒手不 管,對方還可能會埋怨你。最常見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的代勞。父母的越俎 代庖使孩子缺乏獨立能力,當父母的能力達不到孩子的要求時,或是父母 要求孩子自立時,他們便會對父母產生怨恨。
四、願意幫忙但講原則,有尺度。
善於幫助別人的高情商人士都明白,幫助別人一定要講原則,有尺度。 比如,朋友著急用錢,我們可以把自己的積蓄借給朋友,但是千萬不可因 私忘公,動用公款。否則,這無異於鋌而走險,結果是不僅救不了別人, 還可能把自己也送進了牢房。
五、絕不大包大攬地去做沒有把握的事。
中國有句古話叫“沒有金鋼鑽就別攬瓷器活兒”。“熱心”是好事, 但對自己的能力認識不足就不是好事了。對於那些力不能及的事情,最好 不要大包大攬地打包票。如果真想盡心幫忙,你不妨這麼說:“我覺得應 該差不多,但是我不能保證百分之百做到,因為我自己也不能完全做主, 我先試試看,有什麼結果第一時間通知你。”這麼一說,就等於給自己留 了餘地,事情辦成了對方自然會念你的恩情;萬一辦不成,對方也有一定 的心理準備,不至於“期望太高,失望太大”。
最後要特別提醒你的是,幫助別人的時候要有足夠的自我保護意識, 防止上當受騙。幫助別人時分辨出哪些人值得幫忙也是非常重要的。“東 郭先生和狼”、“農夫和蛇”的故事千百年來家喻戶曉。東郭先生救了狼 卻險些被狼吃掉,農夫用體溫救活了凍僵的毒蛇,結果被毒蛇咬死了,這 其中的道理世人皆知。因此,我們一定不要去幫助那些陰險惡毒的小人, 否則終將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