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勳迅速回到了國內,打聽到煙台的氣候適宜栽種葡萄,便立刻行動起來,又是引進良種,又是物色技師,克服了許多困難,終於在1894年開設了我國近代第一家,也是當時遠東最大的新式釀酒公司,取名張裕釀酒公司。
張裕釀酒公司恰在1895年的工業發展高潮到來之前出現,它的榜樣作用,它的鞭策力量,對於此後工業發展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公司創辦之後,張振勳十分重視抓科學管理這一環。從土肥料施用、品種改良,到防治病蟲害都有專人負責,料的優質來源。在釀造的各個環節則嚴格把關,從不造出來之後,在貯酒環節上也特別講究。張振勳規選用南洋優質橡木製成的酒桶,埋人地下20尺深的。每年必須轉桶一次,有五年以上窖齡方可麵世。的措施和科學的管理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張裕的產品受歡迎,很快就勝過了當時市場上流行的外國名酒。也在不斷贏利中發展成國內實力雄厚的工業企業。孫中山先生還曾親赴該廠參觀,並親筆揮毫題贈“品重醴泉”四個大字。1915年,在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通航而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上,張裕生產的可雅白蘭地還獲得了金獎,這就是今天人人皆知的金獎白蘭地。以後,張裕還生產出了“味美思”、“玫瑰紅”等名酒,至今受到中國人民的喜愛。張振勳“實業救國”惠及子孫,蔭及後代,是今天每一個中國人都不應忘記的。
張裕的產品在市場上排擠洋酒,對於挽回利權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實業救國已初見成效。張振勳信心大增,又先後投資其他行業,有礦業。銀行、鐵路、玻璃廠、墾牧公司、機織廠等等,成為當時最著名的華僑愛國實業家。
張謇像受父親的器重。原來,張家雖卻與科考無緣,甚至連個秀才,張謇是稍晚於張振勳出現的又一位愛國實業家,他走了一條與張振勳完全不同的路。
張謇出生在江蘇海門常樂鎮一個農民家庭。祖上還算富功名就意味著與官場無緣,再富有也是白丁、布衣,遭人歧視,受人欺負,張家因此也沒少受過窩囊氣。父親見張謇聰慧,便把改換門庭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他身上。所以,張謇從小便得到了讀書受教育的機會。
家庭的灌輸,社會的薰陶,張謇從小的理想便是“金榜題名”、“耀祖光宗”。這個時候不要說什麼“實業救國”,恐怕連何為工業,伺為實業,張謇都不清楚。
看來,命運注定了張謇要走一條學而優則仕的路。l868年,年僅l5歲的張謇考中秀才,一家人欣喜異常。科考之路首功告成,張謇大受鼓舞,繼續奮鬥。但是好事多磨,歲月蹉跎,直至l885年35歲時才考中舉人。這十幾年張謇雖然科考不果,卻廣泛接觸了社會,對民問疾苦和發展經濟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特別是l882年他作為幕賓隨慶軍統領吳長慶赴朝參與援救朝鮮的軍事行動,使他對邊疆的危機和國家的安全產生了深深的憂慮。至此,那條學而優則仕的經開始發生了轉機。“耀祖光宗”之外又增力了“憂的內容,他對功名似乎已不那麼熱心,更加關心的危亡了。年適逢慈禧“六十萬壽”,恩科會試。這一年,張謇經76歲了,他急於親眼看兒子金榜題名,也好在一番。既然秀才、舉人皆已考中,為什麼不去考進一步呀!為了安慰年邁的父親,已經年過不惑的張謇上京師,再次進入考場。複試兩關都過了。4月24日,張謇等一幫參加完殿試的新貢士,五更天就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焦慮地停立在乾清門外等侯宣召。時間似乎流逝得特別緩慢。終於,閱卷八大臣出現在丹墀之上,拖著長腔的宣呼傳來了:張謇以一甲一名引見!
狀元及第!這是張謇萬萬也沒有想到的,真是好事多磨!千百年來,多少科舉士人夢想這一榮耀,能夠得到它是多麼不容易,甚至難於上青天。對於猝然得來的巨大榮耀,張謇似乎並不那麼激動,他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仗櫪轅駒,久倦風塵之想”。那耀人眼目的光環再也無法激起他的熱情了,他的注意力已經被籠罩於中日上空的戰爭陰雲緊緊地吸引了。不久,戰爭爆發,張謇頻頻與主戰派首領翁同書信來往,商討對策。他憤於李鴻章的失敗主義路線,毅然上奏彈劾李鴻章,指責李鴻章一貫賣國,請求朝廷“另簡重臣,以戰求和”。
如果照著這個軌跡運行下去,張謇這個新科狀元似乎可以成為政壇的活躍人物,擢升高官也並非沒有可能。但是,命運小民賴此維持生機。今後此禁一開,無異於盡撤藩籬,喧賓奪主。洋人必挾其富強之資,逐漸吞噬我中華。形勢確實很嚴重。那麼,究竟該如何應對呢?張謇認為首先應該發展工業,“外洋富民強國之本實在於工。講格致,通化學,用機器,精製造,化粗為精,化少為多,化賤為貴”,爾後商賈才有販運之資,販運之利。至此,張謇已初步萌發了“實業救國”的思想。
1896年初,署理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張之洞委派張謇蒞江蘇通州設立商務局。事情真的落到頭上了,張謇著實進行了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畢竟說是說,做是做,知與行之間還是有一段距離的。畢竟士農工商,工和商都是傳統觀念看不起的卑賤行業,要衝破世俗的禁錮還是需要一定勇氣的。畢竟投身工商就意味著從此與仕途絕緣,半生奮鬥的榮華富貴豈不要失之交臂嗎?最後,理性戰勝了世俗,張謇決心投身實業救國的激流中去。自己的鮮血喂肥老虎,再讓老虎來咬自己。如此下去何來國強民富?中國隻能越來越貧困。張謇決心在通州辦紗廠占領這一市場。
張謇雖有狀元桂冠,但哪有萬貫家財辦廠?於是他邀集幾個誌同道合的朋友集思廣議,商定以招股的辦法籌集資金。但是招股談何容易?不似今日,一聞股票上市,立刻蜂湧而至,幾有擠壞頭顱亦在所不辭之勢。那時風氣未開,人們不知人股為何物,響應者寥寥無幾。張謇東奔西走,舌幹唇焦,也隻招到商股50萬兩,距既定的100萬兩還差很遠。無奈之中張謇隻好拋棄原來商辦的設想,改為官商合辦,向官方求救。
原來,當年的湖北官紗局曾向外洋購買了一批機器,共有紗綻40800枚,由於資金、廠址等種種原因,始終未能運往湖北,堆在上海楊樹浦的江邊已整整三年無人過問,眼看風吹雨淋就要報廢。劉坤一從甲午戰爭前線回任兩江總督本任後,急於將這批機器脫手。張謇探得這一消息後,立即與劉坤一協商,將機器是無錢購機算有了機器
大生的是大生的產品在通海地區有廣闊的市場。由手改用機紗,通州大布的機紗需求量越來越多。在中外機紗的競爭中,大生紗廠的產品憑著種種有利條件占據了優勢。
通州地區盛產優質棉花,大生可以就近取材,免去長途運費,有利於降低成本。大生可以在當地農村招收大批廉價勞動力,由於通海一帶棉紡織業素稱發達,這些人還具備一定的技術條件,工人既可以節省工資開支,又可以減少培訓上崗費用。正是憑著這些有利條件,大生戰勝了洋紗的競爭,占領了通海市場,並能向外拓展。
大生的成功還在於張謇特別注重企業的管理工作0他曾親自主持製定“廠約”,對全廠各個崗位的人員的責任都做了明確規定,要求每個人必須各任其事,各負其責。“廠約”還規定了嚴格的獎罰條例,凡有功的人都給予獎勵,凡有過的人都給予處分。嚴格的執行“廠約”和加強管理,使大生與洋務企業的腐朽管理劃清了界限,做到勤儉辦事,節約成風,“人物盡其力”;人人奮發,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創造成功了,張謇並不滿足。他想,要想使紗廠在家鄉最,必須創造條件,使自己創辦的實業形成一個有機的了解決原料來源問題,他利用通州、海門交界的沿海了通海墾牧公司,種植棉花。僅僅10年,寸草不生、的海灘變成了良田成片,有道路、有店鋪的繁華市海墾牧公司的基礎上,張謇先後投資漁業、航運業、釀造業和房地產業等,至辛亥革命前夕,已有企業20餘個。這些企業大都是以大生紗廠為中心,直接或間接為大生紗廠服務,或者憑借大生紗廠以獲取利潤。比如,廣生油廠是為了充分利用軋花剩下的棉籽;大隆皂廠又是利用油廠的“下腳”製造皂燭;麵廠主要是利用大生的剩餘動力磨麵,供紗廠工人食用和漿紗;鐵廠則主要是為了解決紗廠的機器修配問題;航運業和輪船公司是為了解決原料和產品以及其他需求的運輸問題;房地產業是為了買地造房,為職工提供宿舍並收取房租;染織考工所則顯示了大生紗廠是要向紡、染、織的全能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