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革命運動(七)(1 / 3)

2.戰爭與機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民族工業蓬勃發展

辛亥革命雖然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比較完整意義階級革命,但是卻很不徹底,基本上沒有觸動廣大農封建秩序和封建統治,在城市和工業發達地區也仍保中國曆史知識全書——重大摹件封建的法令和政策,在頒布新政策的同時並沒有廢除舊政策。所以,辛亥革命的光環雖然很耀眼,但卻不會長久,隻會像曇花或流雲一樣,一晃而過。但是,辛亥革命的威力竟然順勢貫通下來了,這主要是因為這一次中國資本主義工業很幸運,在辛亥革命成功兩年後,恰遇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一絕世良機。戰爭本來不是什麼好事,所以和平是幾千年來人類夢寐以求的目標。但是,有的時候戰爭也可以轉化為好事。兩個帝國主義強盜集團忙於在歐洲撕殺,不得不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等廣大落後國家和地區的侵吞和控製,從而使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獲得了機會和條件。

大戰對中國工業而言,它帶來的首要好處是市場的擴大。

首先是國。內市場擴大了。帝國主義要打仗,就需要大批軍火,於是整個國民經濟轉入戰時經濟軌道,所有工業生產都首先為軍火生產服務。於是,民用工業品生產減少了,自然也就沒有更多的商品向落後國家和地區傾銷了。中國自鴉片戰爭以商品輸入不斷增加的趨勢暫時改變了。請耐心看下列的數據。外國商品輸入總值:年:5120餘萬海關兩;年:6430餘萬海關兩;年:7270餘萬海關兩;年:l6210餘萬海關兩;年:34400餘萬海關兩;年:56920餘萬海關兩;開始後,這種不斷上升的趨勢被遏製了,l915年就減為45440餘萬海關兩,比1914年下降了一億多海關兩,以後始終在五億多海關兩徘徊。外國商船進人中國的噸數更是減少了將近一半。這其中,減少最多的是棉製品和小麥麵粉,分別減少了50%一0%。洋貨不來了,中國人卻還要生活下去,國貨自然就擴大了銷路,所以說國內市場擴大了。

其次,國外市場也擴大了。帝國主義忙於打仗,加緊生產軍火,可是卻不能吃軍火、穿軍火,缺少的部分怎麼辦?隻有依賴進口。還有一些落後國家,許多民用品自己不能生產,過去依靠從帝國主義國家進口,如今這個來源斷了,怎麼辦?隻好轉向其他能夠生產這些產品的非戰爭國家。於是,中國產品拓展到了帝國主義國家和其他落後國家的市場。麵粉、蛋粉和油類等工業製品和半製品的出口量大為增加,其中麵粉甚至遠銷至英國、俄國、南洋群島及菲律賓等地。自19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對外貿易人超的狀況一躍變為出超,而且出超顯著。其中麵粉出超增加將近7倍,蛋製品出超增加3倍,油類出超增加了4倍。

在這國內外市場不斷擴義也來湊熱鬧。它本想趁著中國,向袁世凱政府提出了激起了中國人民強烈的反日國貨的運動再起,本來不在真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的擴大“幫了一個忙”。市場是企業的生命,市和工業是沒有生命力的。一直在洋貨市場的夾縫中掙紮的中國工業頓感輕鬆,立刻披掛上陣,一陣大顯威風:利潤增加、投資增加,新廠不斷湧現,生產規模不斷擴大。

棉紡織業是中國民族工業的支柱產業,因為它投資少、見效快,加之大戰期間洋紗、洋布輸入驟減,它便如魚得水,人為擴展。大戰期間,棉紗業的利潤極為優厚,每生產一包16支紗的平均賺利額,1916年為5.45兩,l917年為26.4兩,.1919年為50.55兩。這種增長速度簡直令人瞠目。大利所在,爭者紛起。遊資紛紛湧向棉紡織業。l922年全國共有棉紡織廠64家,比戰前的ll家增加了將近5倍。紗錠織機也大為增加。l914年全國華資紗廠共有紗錠544780枚,l918年增至647570枚,l922年達到1506634枚,l922年比l914年增加了176%。布機從1914年的2300架增至1922年的6767架,增加了l94%。棉紡織品的產量當然也增加,棉紗從l913年的40萬包增至l921年的l50萬包,增加了l75%;棉布從1913工業發展史上的最好水平。不少大的麵粉廠就是在這一時期奠定了發展基礎,如榮氏集團的茂新和福新係統就是在這一時期利用迅速增加的資本積累一口氣增設了9個新廠,真可謂神速!

與棉紡織業、麵粉業類似的投資少、見效快的輕小工業,如火柴業、卷煙業、造紙業、針織業、玻璃製造業、食品工業和製革業等,也都因市場的擴大和利潤的迅速增加而得到了迅猛發展。重工業沒有輕工業的發展速度快,但也獲得了一定發展,因為外國的鋼鐵和機器輸入減少了,國內輕工業的蓬勃發展又需要大量新機器補充,於是鋼鐵廠、機器製造廠大量湧現,規模也有所擴大,大廠平均資本一般都在20萬元以上,製造技術也日臻精良,受到用戶的熱烈歡迎。輕工業、特別是重工業的發展又增大了對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從而帶動了煤、鐵以及其他礦產的采掘,產量不斷增加,機械化開采程度不斷提高,煤、鐵的機械化開采比重從1913年的59.2%上升的化學工業等行業。如製鹽業,精鹽製造業的出現,把中國的食鹽從幾千年的手工製造的落後狀況下解救出來。外國人罵中國人隻配吃豬狗才吃的粗鹽的時代結束了。當然這隻是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和另一個時代的開始,要在全國普及精鹽還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再如製堿業,它的出現為整個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石,因為酸堿是工業之母。此外,還有橡膠工業、油漆工業、搪瓷業等等。化學工業可以說是20世紀初期的高科技工業,一個落後的中國工業能夠攀上這樣一個新台階,豈不是意味著它的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起點嗎?

大戰對中國工業而言,從整體上可以說是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但是不能一概而論,就細部而言,並非人人受惠。一些一向依靠出口的工業就因國外市場的萎縮而步履維艱,如繅絲業、絲織業以及製茶業等,它們大都生產遞減,停工停產頗多。另外,前述所提工業的發展主要是指民間資本,官僚資本不包括在內。因為北洋政府的心思並不放在工業上,計民生,與我無關。北洋時期,政府更疊很究竟換了多少屆政府,大概除了專事於此的搞不清。上台的又大都是一些貪心十足的政他們想的就是“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所限的時間內對企業大肆掠奪一番外,根本談不如洋務派能夠在相對穩定的政治條件下有僚資本在這一時期談不上有什麼發展,它在大大下降,由清政府時期的絕對優勢下降到

1918年,熱熱鬧鬧打了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在兩個帝國主義集團都筋疲力盡後掩旗息鼓了。“黃金時期”從邏輯上說就要結束了,可是事實卻並非如此,它又奇跡般地延續了好幾年。這是什麼道理呢?那就是與其伸手坐等不如奮起爭取。

這年ll月11日,德國與協約國簽署了停戰協定,戰爭以協約國勝利而告結束。中國雖然沒有直接卷入戰爭,卻因北洋政府已於1917年8月14日對德奧宣戰而成為戰勝國。消息傳來,全國上下一片歡呼聲,天真的人們幻想著以戰勝國身份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地的屈辱地位,司法部甚至曾急電各省,征求收回領事裁判權的意見,還有人提出廢除庚子賠款、收回山東利權等等。但是,帝國主義就是帝國主義,它的強盜本性永遠不會改變。在巴黎和會上,他們竟然無視中國的主權,公然把中國作為戰利品分割,把山東由德國轉入日本之手。消息傳來,全國大嘩,人民憤怒了,轟轟烈烈的“五四”反帝愛國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