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茂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左丞相,也是曆史上著名的小丞相甘羅的爺爺。甘茂機智果斷,並且善於考慮事物的長遠問題,常常將一件事情可能發生的變化羅列出來,再進行針對性的考慮,這使他常常處於不敗之地。
有一次,一向雄心勃勃要統一天下的秦武王召集自己的左右丞相商議出兵攻打韓國的事情,可是左右丞相意見不統一,左丞相甘茂主張攻打韓國,而右丞相樗裏疾卻認為不應該去攻打韓國。經過一番爭論之後,右丞相的意見被秦武王否定了。當秦武王問誰可以帶兵攻打韓國時,甘茂回答道:“我願意帶兵去攻打韓國,但是在攻打韓國之前,我們必須去聯合魏國,這樣才能萬無一失。至於說服魏王的事情就交給我吧,我一定會說服魏王和我國一起出兵的。”於是秦武王就派甘茂去當使者,勸說魏王和秦國一起出兵,而甘茂也很出色地完成了說服的任務。
甘茂說服魏王之後,卻派人回來向秦武王報告說:“我已經說服魏王同意出兵了,但是我們可不可以改變主意,不要攻打韓國了。”秦武王很奇怪,不明白甘茂是什麼意思,於是就親自到甘茂所住的地方息壤來問個明白。
當秦武王見到甘茂時問道:“當初你是非常積極地讚成去攻打韓國的,而且你還很主動地擔負起了說服魏王出兵的重任,現在一切都準備好了,你又為何改變主意了呢?”甘茂沒有直接回答秦武王的問話,而是對秦武王說:“大王,您是不是聽說過孔子的學生曾參的一個故事?”秦武王不明白甘茂是什麼意思,隻好搖了搖頭說:“我不知道你說的是什麼樣的故事。”甘茂說:“那我就給大王講一講這個故事。聽了這個故事之後,大王也許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怎麼樣?”秦武王隻好說:“那就請丞相講一講吧。”甘茂說道:“孔子有一個學生名叫曾參。有一次,有一個和他同名同姓的人在外麵闖了禍,不清楚的人以為是他闖了禍。於是就去告訴他的母親,說她兒子在外麵殺了人。她母親因為相信自己的孩子,所以沒有聽信別人的話,過了一會兒,又有一個人來告訴她說她兒子闖了禍,這位母親還是沒有相信,可是,當第三個人來告訴她說是她兒子闖了禍,現在官府正準備到她家來抓人時,曾參的母親終於相信了,嚇得躲了起來。”秦武王聽了這個故事之後,還是不明白地問:“左丞相說的這個故事和我們攻打韓國有什麼關係呢?”甘茂歎了一口氣說:“大王,我們去攻打韓國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這場戰爭也許會打好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如果這中間發生什麼變故的話,那我們今天的努力就全白費了。”秦武王說:“有你主持這次戰爭,怎麼可能發生變故呢?你考慮得太多了吧。”甘茂回答說:“大王,您要知道,我離開京城去攻打韓國,如果一時半會兒打不下來,朝廷裏一定會有人說我的壞話,而大王要是像曾參的母親一樣聽信了別人的話,那我的後果就會很悲慘,而大王想統一天下的事業也會受到很大的損失,這讓我很為難呀!”秦武王一聽,立刻明白甘茂的意思了,於是他就對甘茂說:“你放心,我一定不會去聽信別人說的壞話,如果你怕我做不到,我就寫下一個契約作為證據好了,這樣你就可以放心地去攻打韓國了吧?”說完,秦武王果然寫了一個約定,並將這個約定藏在了息壤這個地方。甘茂這才放心地帶兵前去攻打韓國。
經過幾個月之後,果然就有人在秦武王麵前說:“大王,您看甘茂帶著這麼多的精兵強將去攻打一個小小的韓國,到現在卻還沒有打下來,這裏麵一定有什麼問題,說不定是想背叛大王,或是準備投降敵國吧。”秦武王聽了之後,果然也起了疑心,於是就派人前去問甘茂為什麼還不能將韓國打下,並讓甘茂立刻撤兵回國,這時候甘茂派人給秦武王送來了一封信,上麵隻寫了兩個字“息壤”。秦武王看到這兩個字之後,立刻就想起了曾參的故事,覺得自己不該不信任甘茂,於是又派出了五萬大軍給甘茂,協助甘茂攻下了韓國重要的城市宜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