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紅高粱”的慘敗之外,“榮華雞”的退出也同樣引人矚目。“肯德基開到哪,我就開到哪!”是1994年“榮華雞”在北京開第一家分店時的豪言壯語。它在成立之初的兩年內達到了單店150萬元的單月銷售額記錄。但由於擴張速度太快,管理上缺乏標準化,很多工作無法落實到位,最終失去了消費者。6年後,北京的最後一家“榮華雞”在安定門歇業。一些專業人士在對“榮華雞”的失敗找尋原因時曾指出,“榮華雞”的失敗源於在管理上缺乏標準化。當“榮華雞”在初期進行大規模擴張時,一方麵在產品標準化上,對包括原料質量、食品加工方法等沒有嚴格的限定;另一方麵在服務標準化上,對包括員工的文明規範以及店堂環境設置等沒有具體的標準要求和嚴格的質量監控體係,結果導致每家店的產品和服務質量參差不齊,最終失去了消費者。
可見,僅僅停留在喊口號上,是絕對不行的,必須在落實上下功夫,這才是成功的關鍵。因此,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喊口號”與“抓落實”的辯證關係,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一些必要的口號與宣傳是可以的,但不能僅僅隻局限於喊口號、搞形式、做樣子,更重要的是要抓好工作的落實。要拿出更多的時間、精力與智慧,多思考、多研究,多出台一些切合工作實際的好決策、好辦法、好措施,在落實上下硬功夫、真功夫、苦功夫,真正做到:身到,同群眾打成一片;眼到,既看到成績,又正視不足;心到,千方百計出好點子、好主意;力到,全力以赴地解決問題,把難事辦好,把好事辦實。要始終牢記:那些隻會說空話、喊口號的人,收獲的必然是人們的冷漠和反感。隻有那些抓落實、辦實事的人,才會得到人們的稱讚與認可。
落實觀念,人人都有
對一個組織來說,落實不是某一個人的事情,而是所有人的事情。要把工作落實到位,就要求每個人都要具備落實的觀念。
深圳華為公司老總任正非有個非常有名的理論:在引進新管理體係時,要先僵化,後優化,再固化。用他在一次公司幹部會上所講的話作為解釋最合適不過了:5年之內不允許你們進行幼稚創新,顧問們說什麼,用什麼方法,即使認為它不合理,也不允許你們動。5年以後,把人家的係統用好了,我可以授權你們進行最局部的改動。至於進行結構性改動,那年是10年以後的事。正是因為這種對製度的尊重和始終如一的貫徹落實,才創造了華為的春天。
任正非的行為,正是落實精神的一種體現。同樣,世界快餐巨頭麥當勞的成功也是源自於每一個員工的落實。
麥當勞的創始人克洛克認為,快餐連鎖店要想獲得成功,必須堅持統一標準,並持之以恒地貫徹落實。就在第一家麥當勞餐廳誕生後的第三年,克洛克就製定出了第一部麥當勞營運訓練手冊。該手冊詳細記載了麥當勞的有關政策、餐廳各項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在總結經驗和吸取最新管理成果的基礎上,公司每年都要對該手冊進行修改和完善。製定了規範化的行為標準,員工們嚴格按標準的程序執行。
40多年來,營運訓練手冊已成為指導麥當勞運轉的“聖經”。公司還製定了崗位觀察檢查製度,把全部工作分為20多個工作站。每個工作站都建立了崗位觀察檢查表,詳細說明該崗位職責及應注意事項等。新員工進入公司,要接受崗位培訓,包括看崗位標準操作錄像帶,進行有專人輔導的操作練習等。管理者要對員工的實際操作情況進行跟蹤,員工的崗位完成情況要記入崗位觀察檢查表。據說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麵有利於總結經驗,追求科學完美的管理境界;另一方麵,通過檢查員工的崗位觀察檢查表,可以進行考核,決定錄用、升降和獎懲。麥當勞管理人員都有一本袖珍品質參考手冊,上麵載有諸如半成品接貨溫度、儲藏溫度、保鮮期、成品製作溫度、製作時間以及保存期等指標,還有關於機器設備方麵的數據。有了這種手冊,管理人員就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檢查和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保證了產品質量能夠達到規定標準。這就是為什麼麥當勞能夠成為世界快餐業巨頭,成為世界100大品牌,成為進入世界500強的原因。
落實不是空談,它應該是細微而現實的,它是每一個細節的探究和頂真。麥當勞正是憑著這套獨特經營理念,走向一個又一個輝煌。簡單說,麥當勞的經營理念可以用四個字母來代表,即Q、S、C、V,Q代表質量,S代表服務,C代表清潔,V代表價值。
麥當勞的成功,就是因為全球任何一家麥當勞的服務人員都把公司的經營理念,落實在具體的工作中。
因此,要讓一個組織具有強大的落實力,首要的一點就是——每個成員都要樹立落實的觀念。
假如我們沒有落實的觀念,不認真落實,不狠抓落實,不真正落實,那麼,任何縝密的計劃、任何完善的措施、任何正確的政策、任何嚴格的製度,都隻能成為一紙空文。
假如我們沒有落實的觀念,不認真落實,不狠抓落實,不真正落實,那麼,任何創新的思路、任何有效的方法、任何重要的會議精神,都隻能是畫餅充饑。
假如我們沒有落實的觀念,不認真落實,不狠抓落實,不真正落實,那麼,任何輝煌的前景、宏偉的藍圖、理想的目標,都隻能成為水中月、鏡中花,最終不會成為現實。
落實不是某一個人的事情,而是每一個組織成員的責任和義務。因此,無論你做什麼工作,在什麼崗位上,都要有落實的觀念。
落實個人,落實責任
很多工作之所以落實不到位,就是因為相關的責任人對落實工作的責任心不強,責任意識不夠。
我曾經聽一位企業老總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兩個人在交接一根針時,不小心掉在地上,五個國家的人有五種不同的找法:德國人做事嚴謹,把掉針的地方分成很多方塊格子,然後一個方格子一個方格子地去找,最後一定把針找到;法國人非常浪漫,他們憑借靈感,喝著香檳,吹著口哨,靈感一來,愉快地找到;美國人性格開放,不拘一格,他們找一個掃把一掃,再在掃攏的一小堆物中很快地找到;日本人講求合作,兩個人商量一起找,你從這邊找,我從那邊找,一下就找到;中國人則不同,首先不是如何去找針,而是想辦法推卸責任,是誰的責任——交針的人說:“我交給你,為什麼沒拿好?”接針的人說:“我還沒拿好,你為什麼就鬆手了?”結果吵得一塌糊塗。這就是某些中國人的劣根性,做事相互責怪,相互推諉,馬馬虎虎,應付了事,難以合作,缺乏自覺性,缺乏承擔責任的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