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和失敗不是生命的絆腳石,它們是我們的必經之路。失敗不僅是雄心的常客,更是活力的來源。
請自問:“我在乎別人對我的看法嗎?我會介意別人說我是個失敗者嗎?或是我對自己有足夠的信任與愛,可以從經驗中汲取智慧,進而成為完整的自我嗎?”
世界著名的發明家富蘭克林和愛迪生,都對自己有很高的評價,也不在乎大眾對他們失敗的批評。結果,他們的成功令人刮目相看。
每當事情進行不順利、產生疑惑和恐懼時,我知道我要體驗它們,並把恐懼轉換成為力量。因為這是人生的必經之路。如果現在不去體驗,將來我遲早得麵對,況且,它是我成長不可或缺的過程。因此,為何我不及早麵對現實呢?
如果自覺不該去體驗一切,又怎能期望成功(改變)不是曇花一現?為何人們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受虐的人際關係?為什麼許多人是著名的遲到大王?或者,你身邊為什麼有人總會一再出車禍呢?
感受而非控製
唯有不滿意現狀,我們才會努力想突破困境,創造吻合心中的幻境。也因為這個虛幻的描繪,我們才無法接受現況,把它們貼上痛苦、困難或不妥當的標簽,反複地痛苦掙紮著。但我們是萬物之靈,可以借由體驗而累積成長的智慧,不論身處的狀況為何,均是我們學習自我、感受的好機會。
剛開始嚐到意識力量的滋味時,我便迫不及待地想好好運用它。清晨時刻,我會對每天心中的願望(或稍遠的未來)做些虛擬實境的練習。結果,我幾乎都能事事美夢成真。可是有一次,我卻得到一個很好的教訓。
某天清早,我知道自己將在中午跟某位關鍵人物吃飯。他是某間谘商機構的主管,那時的我,正期盼可以在那兒開始自己的事業。於是,我運用虛擬實境的正麵意識暗示法,聽見比爾表明希望雇用我為谘商者。我清晰看見比爾的眼神,聽見他說的話:“兩周內我會打電話通知你,到時候再安排上班時間。”接著,我又感受到自己坐回車上,滿懷興奮地期待下一份工作。
做完這練習後,我準時赴約。猶如之前所想象的,比爾看著我說:“兩周內我會打電話通知你,到時候再安排上班時間。”於是,我回到車上,由衷地為這份新工作感到興奮。
然而在路上,這股興奮感如氣球漏氣般迅速消失了。比爾的這份工作再也吸引不了我,至於原因為何我不知道。我隻曉得這份工作並非心中真正的欲求。不到一星期,答案揭曉——另一份更好的工作正等著我接手。假如與比爾共進午餐時,沒有封閉自己的生命和設法想操控未來的話,我能以開放的心胸汲取此次經驗,事後也就不必回過頭告訴比爾,我對他的工作沒有興趣。我想,這樣的話,我和比爾長遠的情誼應當會更好。
從那時候開始,我很小心地運用力量,為自己做最好的打算。如同與比爾的經驗,有時我會很快改變心意,因為有更美好的事正等著我。我沒有想過利用這種視覺練習來操控他人的念頭,不過行為的結果卻是如此。既然留意到這回事,我開始觀察那些跟自己雷同的人。很快地,我發現他們也在操控我,像是鏡中的自己一樣。
有一回,我獲準可以在家中主辦一場僅此一次的研討會。我為了準備這項研討會,比往常更加費時與不便,可是我依然履行諾言,專心準備好一切。但我在當時就決定,再也沒興趣主持這類活動了。
最後,這項研討會在我家後院結束。參與者感謝我提供家裏作為場地,而主辦者也有意地說:“或許桃樂絲下次還會再邀請我們到這兒研討另一項主題呢!”言下之意,他希望得到正麵回答。我不知不覺回答:“當然會囉!”但心裏卻非此意。甚至,我沒感覺到這樣的回答出自口中。其實主辦者口中的話,是出自於視覺表象的期待。
隔天,我打電話向她表明,經過整夜思考,我想我找不出時間再舉辦類似的研討會了。
而我還有另一個有關尋求新工作的例子。三年以來,我一直希望可以卸下某一全國谘商機構的主任職務。因為我對這份工作感到倦怠,渴望有新挑戰的刺激。不過那時,我並無法馬上如願,因為在改換工作跑道前,有些額外的私人工作必須先完成。
我意圖主導生命的洪流,但卻能力不足。生命的流向和流速,是依上天安排好的時間與地點而行。終究,我不能讓已知的事物來限製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