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3 / 3)

法定監護人是我們內心的核心認同。孩童時期,在它的監督下,養成了我們的人格。然而,長大成人後,它依然認為我們軟弱無能,還沒有資格得到冀求的每一件事,其任務變成遏止我們以為自己力量無窮。此外,它阻礙我們體驗情緒,限製我們有所改變、突破,因為法定監護人堅信“改變”是不安全的事。

猶如心理防衛機製和各種求生技能一樣,我們的法定監護人也會在必要時自動出現,協助我們。原本它是設計來保護我們的,把危險阻隔在外,爭取時間讓我們成長,集聚足夠的力量,做好麵對挑戰的準備。事實上,它們的目的是保護我們免於傷害,甚至借用恐懼感這項法器,防止我們做些能力不及的事。

恐懼和社會信念使得法定監護人更加壯碩。逐漸地,它脫離了自我,發展出自己的生命。對大多數人而言,隨著年齡增長,法定監護人搖身一變成為主導者,而不再是提供服務的仆人。如同我的一名患者所言,是我們允許法定監護人進駐內心的。

結果,在法定監護人不斷的爭戰下,我們不敢跨出臨門的那一步。基本上,法定監護人不願我們成長,因為成長即意味著它的退出。一旦我們想嚐試去忽略法定監護人的存在,並企圖迅速通過轉折點,內心的爭戰就會益顯劇烈。

畢竟,法定監護人依然需要我們的認同,希望我們可以體驗它滲露出的恐懼。倘若忽略它這方麵的需求,內心勢必一團混亂,進而產生“趨避衝突”的心態,並且自暴自棄。

稍早我有提及,即使內心的安樂小窩是不舒適或痛苦的,它依舊是我們熟悉和了解的事物,所有的痛苦和不快,都是可以預料和掌握的。一旦遠離了這個小窩,我們麵對的是全新、未知的領域,當然,所有的運作模式再也不同於過往。

這點詮釋了為何有些人的銀行戶頭會一再出現赤字;為何有些人一再立誌參加健康或減肥課程,卻始終不成功;為何有些人老是找不到理想工作,一年換二十四個頭家;為何有些人總是抱怨人際關係不好,卻不在意如何改善檢討……事實上,我們離目標隻有一步之遙,但都是自己一手將它推開。

倘若沒有體驗自然成長的過程,生命將會淤塞而不完整。可是,我們的法定監護人卻誤以為在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它們的感覺會更加充實。它著實害怕我們全麵認可自己的能力。沒錯,在成長的過程中,法定監護人相當保護我們,然而,現在我們不但長大,而且必須有所改變,法定監護人趕不上我們力量增強的速度。

所以,我們必須接二連三透過體驗,最終才能獲得冀求的事物,協助我們從已知的安樂小窩挪移至另一個新的領域。在這當中,我們必須克服的是最高程度的恐懼和自我疑慮。

品味問題

1.可將生命體驗比喻為體操用的秋千。我們要是不能及時捉住迎麵而來的秋千,就隻有任由它甩到背後,重新給自己第二次機會。想想,有哪些生命體驗是你第一回就牢牢捉住的?是第二回?還是第三回?

2.請花十分鍾,不間斷地完成以下的句子。即使腦袋出現的字詞沒有特別意義,依然將它們寫下。假使腦袋空白,就隨意塗鴉,直到有想法為止。不間斷書寫,如此你才跟得上進度。

“當……我會完成它。”

3.回顧上題的作答。有哪些事會阻礙你得到心中欲求?

4.上一回在你幾乎快得到心中欲求時,有哪些事打斷這一切?

5.關於改變,哪些事最讓你感到受脅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