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就隻是感受
我們曉得如此多,但感受卻如此少。
一位苦惱不已的母親向我求助。她說:“我覺得很空虛。我期望生命能夠更豐富。”
我望著她,非常同情她的處境。對於生命,她缺少一種自發性和興奮感。她的步伐毫無生氣,心情也沉甸甸的,一切作為猶如機器人。
我跟她說:“你必須學著去感受情緒。”她卻堅持:“為什麼我必須去感受情緒?”
對於她的回答,我一點也不感到意外。“因為你一直被教導不要體驗情感,結果卻造成今日的心靈空虛。坦白說,你正被空虛的情緒掌控。難道你不想體驗什麼是豐碩的生命嗎?”
一旦明了這個概念,她不再堅持己見了。大多數的人都在自欺欺人,感受不到快樂。結果,因為心中的不悅而覺得自己力量有限,甚至鬱鬱寡歡。根本不曉得在負麵情緒的另一端,有許多值得我們探索、摘采的事物。
我協助她的方式,跟她原本想象的大相徑庭。此外,在知道她育有小孩後,我也鼓勵她視孩子們為最好的導師。
“我無法理解。”她皺著眉頭問,“我從你的眼裏看到喜悅,原以為你會和我分享秘訣。”
“我已經告訴你了啊!”我肯定地說,“你的空虛起因於封閉的心靈。你已經喪失對生命自發性的熱忱,因為你幾乎不理會情緒的存在。不過,你還算幸運,因為你的孩子可以教你如何感受。”
隨著我們的交談,她開始放鬆心情,甚至聊著聊著,眼淚潸然落下。長久以來被她否認的自我,正逐漸得到釋放。
孩子們的箴言
在谘商的過程中,我和她分享了以下的這段對話。在這段對話裏,話語分別出自於不同年齡層的孩子。
大人:“告訴我,該如何體驗情緒?”
A小孩:“我不知道如何不感受情緒。”
B小孩:“隻要感受就可以啊!”
C小孩:“不要猶豫不決。”
D小孩先是大笑,接著麵露難過的表情,“哇——”然後又說,“瞧!”他咯咯大笑地扮著鬼臉。
大人:“你如何感受情緒?”
A小孩:“不知道,就是感受嘛!”
B小孩:“如果想尖叫,就尖叫。如果高興,就大笑。”
C小孩:“前一分鍾,我想哭,不過現在卻想笑。我隻是照做,不會太難的。”
D小孩:“你所要做的,就是感受心中的任何情緒。做真實的自己,不要在乎別人。”
大人:“可是,如果有人聽見或看見該怎麼辦?”
A小孩:“那又怎樣?”
B小孩:“告訴他,你正在快樂或難過啊!無傷大雅嘛。”
C小孩:“也許,社會也需要號啕大哭呢!”
D小孩:“為何你會如此在意別人的看法?難道不能隻愛你自己一人嗎?”
大人:“有時,我會愛自己。”
D小孩:“不夠,你們大人對自己的愛總是不夠。”
大人:“為何你會這麼說?”
D小孩:“遵照別人的意思做,是件容易的事,但釋放自己的情感不是件容易的事。”
大人:“這不會很難嗎?”
C小孩:“困難的是你停止感受情緒。事實上,感受它們一點都不難。”
D小孩:“沒錯!一旦停止感受情緒,你就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別人。”
不要封閉你的心,不去體驗苦痛。別忘了,生育時的苦痛是為了生命的誕生。一旦明白其中的道理,就不會再給體驗貼上痛苦的標簽,並以為情緒毫無益處。實際上,體驗情緒所耗費的精力,比蓄意不體驗來得少。很快地,情緒讓我們遠離羞辱、罪惡、責罰和傷痛。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老師,不過,最好的老師還是那些懂得隨心過活的人。一旦我們下定決心有意識地生活,生命的下一步會不斷迎刃而解。畢竟,情緒存在於生活!倘若我們不加以留意,種種情緒會持續在耳際喧吵,直到我們願意體驗為止。
其中,孩子是我們最佳的導師。除非我們出麵遏阻,否則孩子們最懂得體驗情緒。他們可能在短短的一秒鍾,轉化悲傷的心情為喜悅。為什麼?因為他們向來不批判情緒,隻是單純的體驗,情緒自然可以隨心所欲地變換。而且,那些成長於健全家庭的孩子,較能以開放心胸接納體驗中的喜悅。他們會依據新信息,不時更改對事物的認知,而不會堅持已知的成見。畢竟,生命就像充滿許多樂趣的大型遊樂場,值得我們暢遊其中,探索它的趣味。
品味問題
1.猜想你意圖擺脫生命的掙紮。那麼,有哪些情境你不再批評為錯誤、感傷、痛苦或多餘?取而代之,視它們為學習與成長的有利工具,可以讓自己更為完整。
2.情緒,建造了我們從當下位置到目的地(欲求)的橋梁。參閱上題,有哪些情緒是你願意感受而不會抨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