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 3)

不再拷貝情緒

重點不在於發生何事,而在於你如何回應。

想哭就哭,想笑就開懷暢笑,盡情感受情緒,擺脫“為什麼”的自我質問,把“我覺得受傷了”、“我很害怕”、“我很難過”、“我很喜歡”、“我很愛你”常掛口中,你生命的旅程將進展得更為快速,你所獲得的力量、情愛與自我也隨之更為豐碩。

通常,當我們自問“為何這件事發生在我身上?”或“為什麼我的感受如此?”時,意味著我們臆測現狀是錯誤的,亦即我們對情感依舊處於受害、責罰和拒絕的心態。

為何有這種種感受並非我們必須探求的重點!如果你決定與腦袋為伍(亦即用知識處理情緒問題),請務必記住,你是去意識情緒,而非分析,分析情感隻會延誤生命的進展。

大多數人的抉擇,一不小心會落入對苦痛上癮的惡性循環中。這樣的痛苦折磨,其實是可以避免的,處理負麵情緒或渡過人生難關的快速有效方式很簡單,隻要你在不批評和不分析的原則下,體驗身體感官傳遞出來的各種信息,你就會像久旱逢甘霖般,從困境中重生,學習到如何真情流露。

人是完整的生物,身體被設計用來知覺、呼吸、製造聲響、挪動和舞蹈。造物主造人是期待我們可以全然地表達自己!事實上,有數以百計的方法,包括隨心所欲的舞動肢體、呼吸技巧、任意發出聲音……都可以用來釋放被壓抑的情緒和發泄受阻礙的精力。

熱忱表達情感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借此,我們可以逐漸培養出對人際關係、工作和其他生活層麵的熱忱和協調能力。你不妨試著給自己一天的時間,以熱情的態度表達情感。然後,你仔細觀察你的情感如何鮮活起來,身體感官又變得何等敏銳,同時,請留意體內的力量又有何變化。

一旦體驗過痛苦、恐懼、喜悅等情緒,你將深刻明了,情緒是大自然賜給人類最珍貴的禮物。借由情感,你才得以參與兩極化的生命,從中獲得最寶貴的人生智慧。最勇敢的人,會非常熱衷於自我實現,他們曉得如何善用情感,作為豐富生命的觸媒劑。

周遭的人將隨你而變

當你以熱忱的心態看待生命時,會有許多人不知不覺地被你充沛的活力吸引過來,想與你共處。然而,他們有勇氣和你同樣袒露自己的情感,甚至全盤接受你毫無保留的情感表達嗎?

不可否認,有些人會因為你的作為而不自在,甚至排斥你。他們企圖證明你的不是,如此才能確保自己的認知無誤,可以安居在他們保守的舒適小窩裏。他們的排拒行為,起因於你的作為正好反映出他們不願麵對的情感真世界。

另外,還有的人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受到你的影響,漸漸地,他們也開始體驗生命。對善良的絕大多數人來說,他們對你的出現抱持敬而遠之的心態;此外,也有一部分的人會自以為是地勸你不要對生命如此熱情奔放。

情緒發作不受時間限製

情緒並非緊跟在狀況之後就立即發生,有時,雖然我們已經明了發生了某事,情緒卻需要時間醞釀才表露和宣泄得出來。記得我離婚後沒多久,有一次在由東海岸飛往西海岸的飛機上,莫名想起離婚的痛苦,一直哭泣,鄰座男士心生憐憫想開導我,我卻回答說我沒事。那時,那名男士非常善解人意,知道的確需要些時間,我才能撫平離婚的苦痛。

另一些時候,情緒會來得比事情發生的早。有天早上,在不明就裏的情況下,我覺得異常憤怒。我唯一能做的是釋放一連串帶有危機的怒氣。接下來,我漸漸感到注意力集中起來,這才安心上班去。當時,我一點也不擔心為何剛剛發脾氣,也沒浪費多餘的氣力去責怪其他人或某事,隻要把氣發一發,待氣略消了,便可以把心力放在工作上。

那天中午過後沒多久,我接到一封掛號信,通知我辦公室已經被售出,但在此之前,一點征兆也沒有,房東絲毫沒向我透露過什麼信息。盡管如此,我仍被迫得在三十天內搬離。這個例子再次重申重視情感的重要性。倘若那天早晨沒有宣泄心中的怒氣,這股情緒會纏繞著我好幾個小時。幸好我及時把怒氣發了出來,下午才能以平和的心態處理這件無理的要求。

承認自己有情緒

有時我們會害怕,一旦全麵敞開心胸接納情感,將永遠擺脫不了恐懼、悲歎和生氣等情緒的陰影。這種擔憂其實是多餘的。唯有當我們否認或壓抑情感時,它的反作用力才會加大;我們越壓抑,它會越反彈,越求取我們的注意。一旦我們認同種種不愉悅的情緒,它則會像受熱的軟棉糖,變軟、融化,在我們坦承情緒的苦惱後,整合成為自我的一部分,卻帶給我們頗多益處。情緒並不會因此消失,它依舊存在,隻不過轉換過後的情緒可以讓我們更加自由、充滿活力、擁有對生命的熱忱。

另外,我們也會擔憂一旦體驗情感,那些害怕的情緒出現的幾率會越來越頻繁。例如,我們會憂心假如感受些微的恐懼,便一直得麵對它。但要明白,本書並非教你將諸如恐懼或不安全的情緒視為自己的主要認同。每種情緒,充其量隻是兩極化的一端而已,麵對它可以幫助我們,體驗另一端更多極致的感受,協助我們克服恐懼和不安全感,而且除非否認恐懼或不安全感等情緒,它們不可能會一再出現。有情緒的力量都是無限的,我們可以善加利用為自己帶來好處;也可以選擇壓抑它們,讓我們的身心飽受創傷。在情緒浮出台麵時,我們越能認同它們,就越能利用它們攀爬至兩極化的更高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