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身體感官
如果體驗身體感官對你是件困難的事,請將一隻手放在心髒的位置。當某事喚起情感,或者想起過往愉悅的時光時,務必小心感受身體感官。相對的,也請以相同的方法,體驗難過、悲傷、生氣和恐懼等情緒。
此外,你也能輕快搓揉雙手,由雙掌間體會自己創造的“精力”。接著,小心翼翼捧著這股“精力”,觸摸心髒、腹部、咽喉等部位,留意自己的感受。
自我承諾每天經常與身體感官配合。仔細觀察心髒、胃、咽喉、頭部等部位傳達出的情感。留心在什麼時候,會感到體內精力受阻。這受阻礙的精力也等於在暗示你正在拒絕體驗情感。
尋求借鑒
當不知道心中的情感為何,我會尋求借鑒。我們的借鑒隨處可見,比如親朋好友、路上的陌生人、寵物、大自然、電影明星、藝術品等。我們可以選擇的對象數以萬計。
有一回,我意圖否認自己對未來的恐懼。那時,我正好和威廉在幽靜的河畔露營。透過氣脹的腹部和死氣沉沉的感覺,我曉得自己正在拒絕某種不知名的事情。於是,我順從直覺,靜靜地朝河邊走去。接著,直覺指引我停下腳步和保持沉默,因此我蹲下來仔細瞧瞧四周。
一隻嬌小、受驚嚇的兔子,來來回回迅速在草叢中穿梭,它看起來似乎相當口渴,但每次到達河邊正打算彎腰喝水時,卻又驚恐地落荒而逃。這種情形持續達十五分鍾之久,兔子一口水也沒喝到。於是,我仔細觀察起四周是否有其他掠食者或是已經霸占這條河流的動物,但卻一無所獲。
至此,我越來越明白當下的借鑒是誰。眼前這幕景象告訴我,我過於惶恐,以致得不到心中欲求,即使一切早已唾手可得。我相當感謝這隻兔子給我的啟示。一旦看清事實,我便能安心體驗恐懼,消除不必要的擔憂和猶豫。漸漸地,腹部的撐脹感消失,體力也恢複了。
體驗深層的情緒
剛開始,許多人會拒絕體驗深層的情緒。於是,他們的作為猶如照本宣科的演員。一旦我們以演戲的態度麵對情緒,就會不斷創造多餘機會給雷同的情緒。
一再雷同的情緒和體驗深層情緒是不一樣的,後者可比擬為剝洋蔥。剝洋蔥的過程,意指我們不斷感受內心更深層的情緒。雖然這層情緒類似上一層,但畢竟不同,況且,我們的確在經曆更深入的兩極化。
人是慣性的動物,一再麵對相同的情境,的確可以令人產生安全感,因為一切都在預料之中。為此,他們誤以為已經掌控一切。他們不但知道繼之而起的情緒為何,也明白如何體驗。然而,這一切都不是真的。我們的情感會一點一滴轉變,過程如此微妙,令你根本無從察覺。
有時,我們會覺得自己不該快樂,所以一再製造麻煩給自己。通常,“法定監護人”會不斷地提醒我們過往的種種,諸如虐待孩童或家庭暴力事件,它會不斷在相關與非相關的情境中冒出來,警告我們沒有權利快樂。麵對這種情形時,我們隻需自我提醒,感受情緒的堅持不過是幻象。它們最終的目的是不想讓我們相信自己可以擁有全部的人生。
有時,我們會仿佛失控般一再體驗相同的情緒,或者根本不曉得如何遠離犧牲者的角色。體驗過往錐心刺骨的苦痛和承擔起生命責任向前邁進,同樣需要十足的勇氣。這兩者將使我們過得更完美。
記得多年前參與成長團體後,我不禁質疑為何每個人在參加後,仍然活在過往的苦痛裏,一樣認為自己軟弱無能,或者為了現狀而責怪父母。我腦中一直盤旋著以下的看法:“體驗情緒,確實可以釋放出自己。然而,我們竟花了許許多多的時間把自己囚困在過往,難道你看不出來,過往是協助自己成長,不是要我們停駐的?請注意,現今自己的堅強與熱情,都是從過往的體驗中學到的。那麼,與其從過往中體驗學習,何不從此時此刻開始呢?”
從那時候起,我知道自己必須下定決心麵對生命,必須自己一肩挑起自己的生命責任。
從此,我再也沒有參加任何成長團體,盡管它曾幫助過我。但該是自己打拚的時候,就該自己站起來,這是我生活的新方式,取代以前認為“我無法——因為過去——”的想法。如今我全然接納自己,有勇氣成為真實的自我。
重複體驗相同的情緒,類似於害怕嚐試新事物。我們擔憂自己是否會像接納舊事物那般接納新的一切。有多少次我們外食選的是同一家餐廳,點的是相同的菜色,理由是我們熟悉或明白自己喜愛這些菜色,甚至有時候,我們一再拖延時間讀完小說,因為不肯定是否能夠找到一本可以讓自己同樣沉迷的書。於是,我們慢慢欣賞最後那一章的那幾頁,一段一段細細玩味,並針對特定句子加以欣賞。
其實,我們也沒必要批評這種一再重複的經曆。你隻要加以留心,試著感受這一次和上一次是不是有些許的不同。為了避免內心反抗,你可以試著與“法定監護人”對談,借此表明自己已經全然體驗和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