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3 / 3)

事實上,那些你一再重複麵對的體驗,猶如不再有用的舊思想,隻需得到你的認可,而非抗爭。而“法定監護人”的韌性相當強,你可以與它協商取得共識,讓它不再扮演主人而是仆人的角色。

我們的力量是與生俱來的。唯有運用我們的意識,才能使力量充分發揮功效。別忘了,“法定監護人”的產生,是因為我們自覺軟弱無力。因此,“法定監護人”隻有思想,是我們提供它們生命的活力。意識和熱忱均為我們成為真實環境的工具。

感受真實的情緒(例如:悲傷、失落或生氣等),與一再體驗扭曲的自我,這兩者有很大的差別。你必須體驗情緒,開放心胸接納任何改變。如果身體感官有所反應,便代表你必須感受內心情感。

反之,倘若提示來自腦袋,而且在體驗後情況也沒什麼轉變,那麼很有可能是“法定監護人”意圖阻撓你。

你必須明白“法定監護人”會竭盡所能阻撓你改變與成長。一旦能夠不理會它們的阻撓,情緒自然會帶給你好處。我們再也不需要舊有的生活模式和“法定監護人”的保護。

當你察覺出“法定監護人”在主導現狀,唯一的選擇就是立即改變。改變會把受阻的力量釋放出來,進而協助你用快的途徑(或者慢慢地體會慢途徑的滋味,這也是你成長的抉擇),且再一次強調,沒有一件事需要被摒除,因為它們均有益於我們的成長。

體驗情緒不需要照本宣科,而且最好不要加以批評。批評隻會延緩你的生命進展、讓精力受阻礙,造成身體疲憊不已。隻要感受情緒,不必管別人過往的體驗為何。果真如此,就等於向前邁出一大步,因為我們已經勇於感受以往不準自己體會的情緒。

最終我們會發覺,以往自己照本宣科、一再體驗相同的情緒,對生命並沒有任何幫助。當我們對現狀感到無趣、乏味時,就應對自己說:“我已經麵對這種情境好多次了。這次我要把握機會,冒險探索未知的領域。現在我已經準備好接觸新事物了!”

於是,我們不再像昨日那般猶豫,能自在表露一切情感;也不再是情緒的拷貝機器,因為我們對一再重複相同的情緒已感到相當厭煩。表達情感將成為我們自然的行為;發覺真實生命不隻包括苦痛與恐懼,畢竟,我們得麵對的情緒千變萬化。

完全體驗情感,使得我們不局限於已知。讓我們懂得善加利用周遭每件事,協助自己成為更真實的自我。反之,如果一味沉溺於過往,隻會阻撓我們通往生命的下一階段。

情緒為行動的動力

不論何種情緒,你都要一一感受。珍惜每種情緒,即使它帶來苦痛也得如此,並牢記每種情緒均蘊含豐富的智慧。耐心與自己相處,這才是真正的愛。

終於,我們處理好某一特殊情境。這個時候,我們隻曉得已經為生命立下裏程碑,內心卻沒有留下傷痛。對於別人相同的處境,雖然我們心知肚明,但卻激蕩不了情緒的波瀾,除非跟他們共患難。

例如,在我為父親的死亡而感傷不已時,情緒一再陷入否認、生氣、愧疚和沮喪的循環,一直到我完全體驗完畢才終止。因此,起初的情緒起伏,會尾隨一個較小的震撼,直到所有情感都被當事人體驗為止。

因為練習了本書提及的種種技巧,我感傷父親死亡的時間相當短。之後,我再也不受任何情緒牽絆。即使電影正播放有關親人逝世的情節,雖有同樣的感動,卻激不起我情緒的波濤。

享受意識力增加的喜悅

留意到了嗎?當你體驗情緒時,意識力也會隨之增加。以往被你用來壓抑情感的力量,如今卻能吸收周遭信息。體驗情緒,使我們確實活在當下。如今,我們可以輕易察覺身體和外在世界總是為自己提供的暗示,並能善加利用。

在別人開口前,我已知道他們要說什麼。我們甚至可以感受到別人身上有多少精力,以及看出來他們當下的心情如何。這些都要在不批評的原則下觀察。另外,每個人都相互聯係,我們也很清楚這個道理。

我們的感官異常活躍。在這之前,我從未見過如此美麗的世界、聞過這麼沁人心脾的香氣,聽過如此千變萬化的律動。以往,我們為何能夠不注意細柔與粗硬之間的巨大差異?又為何以為春風將吹黃樹葉?不對的,這些樹葉正狂舞著,相互閑聊慶賀它們的存在。

直覺會告訴你下一步該怎麼走,我們隻需遵從和完成指令即可。一旦不再堅持以理智看待情境和允許自己體驗情感,我們便能汲取到智慧。新增加的意識力,則會帶給我們無法言喻的謙卑。

以前,我們怎麼能夠自我欺騙,忽視情緒和感官的知覺呢?在毫無生氣的狀態下,我們又如何自以為生龍活虎?

唯有改變看待情緒的方式,你才會開始留意和體驗那些既存的事實。相信我,體驗情緒將帶給你神奇的生命。

品味問題

1.描述近年你拒絕體驗和表露的情緒有哪些?麵對這些情緒,你比較傾向於分析理解,還是親身體驗?

2.要用什麼樣的法子,才能讓你不再拒絕體驗情緒?

3.描述有哪些事物是你工作和生活上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