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心理學家曾對1000人做過一項測試,詢問每人三件不愉快的事及其原因,結果有991人把原因歸於他人。現實生活中,不少“尤人”遇到困難首先會埋怨他人,認為老天不公,不給自己機遇,無法發揮才幹,或是說出有人故意要壓製自己等“尤人”之語。然而,最終不但工作越來越難做,自己的脾氣也越來越糟。在成敗歸因心理研究中,人們把自己失敗常歸咎於他人或環境的現象,稱為“尤人效應”。
“尤人效應”告訴我們:“尤人者”的最大悲哀之處就是一事當前,不是想辦法戰勝困難把事情做好,而是先指責埋怨他人。最終用黃金般寶貴的光陰,換來一大堆無用的指責埋怨。對於孩子來說,責任感是他們安身立命的基礎,正如英國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所說:每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隻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隻有以“負責”來答複生命。因此,“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然而,當孩子具有了某些能力時,就要對相應的事情負責。
某小區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一天晚上,很多輛轎車都被人用石頭劃傷。事發後第二天晚上,一位爸爸帶著自己10歲的兒子來到小區物業,說劃車的人是他的兒子。說完這些,這位爸爸接著補充說,他們夫妻願意為孩子的所作所為承擔一切後果。
之後,爸爸帶著小男孩在小區內的每一幢樓的每一個單元的告示欄上都貼了一張致歉信,署名“深感歉意的孩子爸爸”,語氣非常誠懇。
此後不久,小男孩和他的爸爸又挨家挨戶到13位被劃車主的家裏登門道歉。而且每位車主還收到一件小禮物,這位小男孩自己折的一隻小紙船,在每個紙船上還清晰地寫著“對不起”三個字。
生活中,為什麼有些孩子總是不能堅持把一件事情從頭到尾地做完?為什麼有些孩子對別人漠不關心?為什麼有些孩子缺少克服困難的毅力?……究其原因,往往在於孩子缺少責任感。然而,麵對孩子的這些表現,我們的不少家長往往喜歡主動為孩子找借口,比如,孩子還小、孩子還不懂事等等。
其實,隻要孩子具備承擔責任的能力,家長就應該讓他們勇敢地去麵對,不能讓他們逃避和推卸,更不能由大人越俎代庖。要知道,每個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份願意負責任的熱情,隻要有人去點燃它,孩子的心靈就會“閃光”,而且這也是孩子成長中必經的一種體驗。
值得慶幸的是,故事中小男孩的爸爸就做得非常好,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必須為自己犯的錯誤承擔後果。而且這位爸爸的解決方式也很有效,讓小男孩從內心中意識到自己犯的錯誤是多麼的不應該。要知道,孩子做事時往往重視行為過程本身,而不太重視行為結果。換句話說,要想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就必須讓孩子有對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責的習慣。
反之,如果家長一味地把責任扛到自己肩上,長期地姑息遷就,隻會助長孩子做事不認真負責、虎頭蛇尾、得過且過、高傲自大、不懂禮貌、厭學的不良心態。如果孩子犯了錯,家長隻是對其進行生硬的教訓、批評,隻會令大人和孩子的關係逐漸惡化。
每天懂點品格心理學
為了讓孩子懂得凡事不能為所欲為,自己要為自己做過的事情承擔後果的道理,除了在孩子犯錯後培養他們的責任感以外,還有什麼更好的方式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幫助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
一個“甩手不幹”的孩子是不會有健全的責任感的。因此,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就得注意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絕不能凡事都大人包辦代替、處處替孩子承擔責任。具體來說,家長應該給孩子講明白哪些事情該大人做,哪些事情該孩子自己做,而又有哪些事情應該在大人的指導和幫助下完成。對於應當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家長也應該給孩子劃定一個明確的範圍,並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調整範圍。
◎◎幫助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
為了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家長應該抓住生活中的點滴事情,無論這些事情的結果是好是壞。隻要是孩子獨立行為的結果,就應該引導並鼓勵他們勇於承擔責任,而不是由家長替孩子提供逃避責任的機會,淡漠孩子的責任感。
◎◎幫助孩子履行自己的諾言
隻要是孩子許下的諾言,就應該讓他盡力去履行;隻要是孩子答應了別人的事,即使不情願做,也要告訴他必須認真對待。同時,家長還要告訴孩子,從小學會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這既是對別人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此外,還有一點很重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家長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表率,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