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傑說,撒謊的傾向是一種自然傾向,它是如此自發、如此普遍,我們可以將其當作兒童自我中心思維的基本組成部分。德國兒童心理學家斯特恩研究認為,兒童直到七八歲,都不能完全陳述事實,他們並非要欺騙誰,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們隻是根據自己的需要而扭曲現實。
很多人習慣地認為,孩子生來就是天真、純潔又無邪的,他們沒有那麼多複雜的思想,看到什麼就說什麼,想起什麼就說什麼,不喜歡誰就大聲說出來;甚至童言無忌,敢於揭露“皇帝的新裝”。因此,在很多人看來,孩子不會“編瞎話”。於是,對孩子說出的話,我們往往深信不疑。然而,孩子的這種“撒謊”無關乎我們成人心理的道德理念,隻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必經之路。
峻熙是個4歲的男孩,在班裏是個比較特殊的孩子。
一個周四的下午,峻熙爸媽遲遲沒來接他。於是,峻熙就跟幾個同樣等待家長來接的小朋友在沙坑裏玩。
眼看天色不早了,峻熙從前院跑到後院,又從後院跑到大廳,當他發現自己是幼兒園裏唯一一個還沒有被接走的孩子時,一下子跑回教室,坐在自己的凳子上,捂著臉傷心地哭了起來。
一旁的班主任蔣老師看到了,也有一些詫異,她可是第一次見峻熙這麼傷心,趕緊過去安慰他,可是,峻熙隻是哽咽著說了一句話:“我爸爸沒有來接我。”
又一天的早上,峻熙爸爸來送孩子。
可是,在峻熙放下書包來到餐廳後,卻低聲抽泣著。
過了一會兒,蔣老師又發現他扶著活動區的牆壁嗚嗚地哭泣著,蔣老師趕忙走過去,蹲下身來,輕聲問道:“峻熙,發生什麼事了?”
峻熙邊哭邊告訴老師:“我爸爸罵我。”
蔣老師聽後非常氣憤:“我會讓你爸爸向你道歉的。”說著就安慰起孩子來,過了好一陣,峻熙的情緒才慢慢緩和過來。
到了幼兒園放學的時間,蔣老師向峻熙的爸爸問及此事,他反倒非常吃驚,說他們夫妻倆從來都沒有對孩子,甚至是任何人說過粗魯的話。
後來,峻熙爸爸想了想,說:“隻是今天早晨出門時,因為時間不夠了,就沒來得及滿足孩子想買零食的心願。”
為什麼峻熙不正麵說出原因,反而說爸爸罵了他呢?
一方麵,由於孩子的經驗和記憶有限,很容易錯誤地詮釋某個事件。對於三四歲的孩子,他們會害怕父母不來接他;到了五歲左右,當他們有了一定的情感理解力,如果父母不來接,他們便會把這理解成一個父母愛他或是不愛他的問題。這種時候,孩子的表現就不再是簡單地就事論事地哭了,而是把事放在心裏。可以說,孩子的“說謊”隻是一種描述方式,是其焦慮和情感得不到滿足時的一種情緒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