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愛孩子,就要讓他獨立——狐狸法則(1 / 1)

一個寒冬,狐狸富來普和萊拉相愛了,生了5隻小狐狸。一次覓食時,萊拉不幸被夾子打中而死去,富來普擔負起撫養孩子的重任。他沒有像母雞孵小雞那樣把孩子們保護在身下,而是讓他們自己出去獨立生活。因為富來普知道,沒有誰能養他們一輩子。後來,小狐狸們長大了,學會了如何生存,也變得更加健康強壯,這就是大自然中普遍流傳的狐狸法則。

動物長大後不能靠父母養活,得自己去生活。如果動物不知道如何生存,那麼便會被大自然無情地淘汰。盡管聽起來有些殘酷,但這是動物為了族類持續生存的天然法則,正如達爾文所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同樣的道理,如果孩子缺乏獨立性,長大後也無法獨自生活,更不會過得幸福,這就是狐狸法則告訴我們的教養之道——愛孩子,就要讓他獨立。

5歲的萱萱聰明伶俐、活潑可愛,可是生活老師卻發現她的依賴性太強了,凡事都要喊老師幫忙。吃飯要老師喂;午睡要老師給她脫鞋、脫衣服;就連上衛生間也離不開老師……每當生活老師說讓她自己做時,萱萱總以“我不會”為理由而拒絕。

後來,生活老師把這個情況告訴了萱萱的家長,萱萱媽媽聽了,無奈地說:“有一陣子,萱萱遇到事情總要自己做,我還嫌她煩了;現在可好,懶得不得了,什麼都要大人幫忙,想讓她自己做,她簡直一萬個不樂意。”

了解情況後,在生活老師的耐心鼓勵和引導下,萱萱終於開始學習獨立了。她學會了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自己去衛生間,而且學得還挺快,生活老師也及時表揚了她。

一天放學後,萱萱媽媽來接她,萱萱開心地對媽媽說:“媽媽,我會自己穿衣服了,老師還表揚我了,我以後自己穿衣服,好嗎?”

“好的。”萱萱媽媽一邊回答女兒的話,一邊習慣性地把掛在教室牆上的外套拿了下來,然後抬起萱萱的胳膊,就又給她穿了起來。

看到這裏,相信不少家長會有這樣一個共識:孩子學吃飯時非要自己吃,會吃了又非要大人喂;蹣跚學步時非要自己走,會走了又非要大人抱;學穿衣服時非要自己穿,會穿了又非要大人幫他穿。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孩子一歲後會表現出一種獨立意向,有“自己來”的要求。從心理角度說,“自己來”意味著孩子自我意識及獨立意識的萌發和增強;從教育角度說,“自己來”也有助於培養孩子獨立自理及自信心。

然而,遺憾的是,現實中很多家長總是抱著趕時間、嫌麻煩或是擔心孩子小的想法,幫孩子做了本該他們自己做的事情,比如,給孩子喂飯、幫孩子穿鞋、替孩子收拾玩具等等。這樣的包辦代替多了,孩子的依賴心理便會漸漸形成,難以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故事中萱萱的表現,就在於家長沒有讓她意識到“自己的事情就該自己來做”,沒有養成獨立的習慣。著名教育家卡爾·威特認為,對孩子獨立能力的培養,是對孩子的一種真愛,而對孩子的溺愛和嬌寵則是孩子形成獨立人格的最大障礙,隻會讓孩子在將來的生活中吃盡苦頭。

每天懂點品格心理學

既然獨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現之一,對孩子的生活、學習及今後事業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那麼,家長又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格和意識呢?

◎◎更新愛的觀念,改變愛的方式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愛往往表現在細致周到的照顧上,並事事代勞。殊不知,這種做法會在不經意間剝奪孩子動手學習的機會,造成孩子的依賴性,不利於培養孩子適應周圍環境的能力。所以,改變愛的方式就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把學習的機會交給孩子。

◎◎確定適當範圍,支持孩子“自己來”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必須支持他自己做,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擴大“自己來”的範圍。這樣既鍛煉了孩子動作的靈活性、準確性,又增強了他的自理能力。

◎◎耐心指導,教會技能

由於孩子年齡小、能力差,嚐試“自己來”時往往會搞得一塌糊塗,這時父母應耐心指導,做好示範,切不可橫加指責,否則孩子極易養成膽怯、消極、缺乏自信的不良心理。

另外,當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時,父母應看著他做完這件事,不要讓其他事情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而且事情做完後還應及時評價,尤其要多給正麵的讚揚鼓勵,以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與此同時,為了讓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父母還要經常提醒,給予幫助和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