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經濟學家凱恩斯曾提出這樣一個經濟觀點:消費是可逆的,即絕對收入水平變動必然立即引起消費水平的變化。對此,美國經濟學家杜森貝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對於消費者來說,增加消費容易,減少消費則難。因為一向過著高生活水平的人,即使實際收入降低,多半不會馬上降低消費水準,而會繼續保持相當高的消費水準,這一理論就是“棘輪效應”。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什麼事都一帆風順。如果一個人隻會享福,不會吃苦,那麼在遭遇逆境時,很容易一蹶不振,難以東山再起。對於孩子而言,要想成材,隻有經曆“艱難困苦”,才能“玉汝於成”,而那種隻想依靠父母,不想通過自己的奮鬥去獲取成功的人,在未來的社會中是很難有立足之地的。這就是“棘輪效應”提醒我們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教子一定要記住: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和很多祖輩溺愛晚輩不同,謝教授非常推崇劉禹錫的《陋室銘》,更認同他的一個觀點,成由勤儉敗由奢,止奢當自年少始。所以,謝教授從小就讓小孫子凱凱過“窮日子”。
一天,謝教授帶著5歲的凱凱逛街。路過麥當勞門口,凱凱看到小朋友在吃漢堡還有薯片,就拽著爺爺的手說:“爺爺,我們去吃麥當勞吧。”謝教授想了想,孩子平時也沒少來這裏吃東西,電視上也總說這種東西吃多了對健康不好,又覺得父母不在的時候更不能慣著孩子。於是,謝教授假裝把沒裝錢的口袋翻了個底朝天,笑著說:“你看,爺爺沒有錢啊。”凱凱隻好咽了咽口水,跟著爺爺走開了。
一個周末,謝教授帶凱凱去公園玩。路過湖畔,遊船老板熱情地邀請他們來玩。其實,這種活動凱凱已經玩過多次了,然而,每次到這還是會興致勃勃地跑過去,期待地望著大人。不過這一次,爺爺反倒聳聳肩,雙手一翻,用很西式的動作表示自己沒帶錢。後來,這樣的經曆多了,遊船老板再想邀請時,凱凱都會搶先說:“爺爺沒錢,我們不坐。”
這時,剛好有一對祖孫從遊船上下來,孫子遲遲不肯走,嚷嚷著還要玩,爺爺解釋說,都玩了好幾次了,不要再玩了。可是,孫子哪肯聽,又哭又鬧的,還在地上打起滾來。爺爺急得麵紅耳赤,隻好買票又玩了一次。
在很多祖輩看來,生活水平提高了,絕不能再讓晚輩像自己小時候那樣“吃苦”了。於是,這些祖輩會無限製地滿足孩子的一切條件,尤其是在孩子一哭二鬧的時候,他們就更沒了原則,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都摘下來送給孩子。不僅祖輩如此,不少孩子的父母也是想方設法滿足孩子物質上的各種要求,隻要孩子說一聲“要”,即便是經濟條件不怎麼寬裕的家庭,父母也是寧願自己省吃儉用,也要讓孩子過得安逸舒適。
其實,家長沒有想到,盡管自己口口聲聲地說:“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但是這種“愛”看似愛之,實則害之。因為一旦孩子的消費“指標”上去了,便很難再降下來,就像“棘輪”一樣,隻能前進,不能後退。長此以往,孩子極易養成大手大腳、不懂珍惜的習慣,隻懂揮霍金錢,貪圖享受,拒絕“吃苦”。
日本有一句有名的教育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取。”讓孩子從小就知道衣服和糧食的來之不易,懂得掙錢的艱辛,這比金錢更讓孩子受用不盡。
每天懂點品格心理學
既然堅持“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原則,讓孩子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對其成長與發展非常有利。那麼,家長又該如何做呢?
◎◎明白孩子需要什麼
孩子需要愛、需要教育、需要受苦。孩子終究有一天要長大,要脫離大人的懷抱,振翅高飛,自己去生存,去奮鬥。從小磨煉他們的“翅膀”,鍛煉他們的筋骨,這樣等他們長大以後,才能飛得更高、飛得更遠、飛得更順利。
◎◎愛孩子不等於放縱孩子
俗話說:“豪門出敗子,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止奢當自年少始”。因此,教育孩子時,不能因為他們一哭二鬧就沒了主意,也不能因為自己掙錢多,就無限製地滿足孩子無理的要求。
◎◎花錢時要製訂消費計劃
對孩子來說,從小養成節儉意識既是一種美德,又是一種生活能力。比如,家長給孩子花錢之前,先要製訂一個消費計劃,並告訴孩子哪些該花、怎麼花。這樣孩子在買東西前就會再三權衡自己最需要什麼,進而學會選擇並意識到自己不可能擁有所有喜歡的東西。
此外,對於稍大一些的孩子,家長應該根據家庭情況給孩子零花錢,不能一味地孩子張口就給,更不該給孩子買大量禮物、名牌服裝和時尚用品。因為對孩子來說,錢來得太容易並不是件好事,不僅會使孩子缺乏自立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還會造成孩子自命不凡和不合群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