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哈羅德·西格爾研究發現,當一個問題對某人來說十分重要時,如果他在這個問題上能使一個“反對者”改變意見而和他的觀點一致,那麼這個人更傾向於喜歡那個“反對者”,而不是一個從始至終的同意者。因為“改宗者”敢於直言是非,會讓討論更有意義,而那些沒有是非觀念的“好好先生”給人一種沒有能力的感覺,也不能使討論深入。簡單說就是“反對者”比“好好先生”更受歡迎,這一發現即“改宗效應”。
你的孩子是不是什麼事都要征求大人的意見,似乎自己沒有任何想法。吃什麼、穿什麼、小朋友的邀請要不要去、學校組織的活動要不要參加等等,這些問題事無巨細地都要家長操心。可以說,缺乏主見是如今很多孩子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而下麵這個例子就很可能會出現在很多家庭中。
悅悅是全家人的寶貝,她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的注意。悅悅渴了,爺爺說讓她喝白開水吧,媽媽說應該喝鮮榨的果汁才有營養,而爸爸則說女兒隨我,她更喜歡喝可樂……結果最後,悅悅可能什麼也不喝了。
久而久之,悅悅對很多事情都變得無所謂。比如,你問她喜歡什麼,她會說“隨便”;你問她這件衣服怎麼樣,她會說“還行”;如果你追問她周末想做什麼,她很可能會漫不經心地說“不知道啊!”
漸漸地,悅悅家長也開始犯嘀咕了。孩子小的時候我們還甘願做這些事,可是現如今,孩子慢慢長大了,還是這樣,孩子這麼沒主見,將來可怎麼辦呀?
人有主見是一種優良的品質,而優柔寡斷、易受暗示則是一種不健全的性格。可惜的是,現在的孩子越來越缺乏主見,其中原因往往與獨生子女從小受到太多關注有關,故事中的悅悅即如此。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是因為我們的家長對孩子的關愛總是特別地深,生怕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受一點挫折、傷害,習慣了使用越俎代庖的方式替孩子設計人生規劃,而我們的孩子也習慣了聽從父母、老師的安排。久而久之,孩子從小就會迷失在“自我缺失”的海洋裏,即便長大成人了,對父母、師長仍有很強的依賴性。不僅如此,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家長的過度關注還會引發孩子的關注焦慮,這種關注焦慮很容易導致孩子的冷漠心態和缺乏主見,而且孩子缺乏“主見”,也缺乏深入思考或主動思考的良好習慣,在學習方麵也往往是機械模仿的成分較多。
這麼看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是極為重要的,而這也正是“改宗效應”向我們昭示的教養之道。
每天懂點品格心理學
那麼,麵對這樣的問題,作為家長又該如何使孩子變得有“主見”,成為一個有獨立性思維的人呢?
◎◎對孩子曉之以理,提高他們的認識
家長可以通過典型的成功事例,讓孩子體會到有“主見”,堅持自己的想法並執著奮鬥所帶來的好處。同時,通過身邊的反麵例子,也要讓孩子充分認識到“缺乏主見”的影響及危害,從而提高孩子的“主見”意識。
◎◎讓孩子養成勤於獨立思考的習慣
孩子遇事有疑問時,家長可以引導他們多獨立思考問題,主動解決問題。同時,家長也要讓孩子知道,隻要確信自己的做法或觀點是正確的,就應敢於堅持,而不要隨意被周圍人的思想所左右。
◎◎創造讓孩子“自我做主”的機會
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多給孩子“自己做主”的機會,不妨這樣和孩子溝通,“如果這件事情發生在你的身上,你會怎麼想?”“如果讓你來組織這次活動,你會怎樣安排?”總之,隻要家長充分地信任孩子,大膽放手讓他們去設計,去計劃,去安排,孩子慢慢地就會養成一個良好的思維習慣,從“無主見”轉變成“有主見”,最終成為一個有“獨立性”思維的人。
除此之外,因為孩子模仿性強,控製能力差,往往不分好壞,看別人怎樣,自己就跟著怎樣,難免會有些不當的言行。這種時候,家長既不能忽視也不可懲罰,而是要耐心地正麵誘導、糾正,使孩子逐步認識到自己行為的是非,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進而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