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別讓孩子成為“溫水青蛙”——溫水效應(1 / 2)

美國科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把一隻青蛙投入沸水鍋裏,結果青蛙像被電擊似的跳了出來,科學家又把它放入溫水裏,隨著水溫的慢慢加熱,青蛙覺得很適應就沒有往外跳。但是,隨著水溫的逐漸上升,感覺到危險的青蛙決心努力跳出熱鍋,但它再也沒有力量跳出鍋外,結果被熱水燙死了。與此相對照,把青蛙扔進一口沸水鍋裏,在受到強烈刺激後,青蛙奮力一跳,保住了性命。心理學上,稱為“溫水效應”。

溫水中的青蛙之所以會遭遇如此厄運,與其缺乏未雨綢繆、居安思危以及憂患意識有關。對比現如今的很多孩子,他們就像溫水中的青蛙一樣,沒有承受過任何苦難,過著安逸舒適的生活,根本就不懂得“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沒有一點憂患意識。

誠然每個人生來都是有惰性的,總喜歡安於現狀,不到迫不得已多半不願意改變現有生活。但是,如果一個人總是沉迷於這種安逸的生活,往往會忽略周遭環境的變化,一旦危機到來時,就會像溫水中的青蛙一樣隻能坐以待斃。

徐女士的女兒珠珠從小聰明伶俐,討人喜歡。不僅夫妻倆對女兒寵愛有加,公公婆婆更是舍不得讓孫女受半點委屈,凡事百依百順,而且徐女士的父母也會時不時地從老家給外孫女帶來好吃的、好玩的。但是,在家人的百般嗬護下,珠珠卻越來越任性,越來越沒有居安思危的意識。

相比年幼無知的幼兒時期,已經念了小學的珠珠還是嬌氣無比。平時牛奶要插好吸管遞到麵前才肯喝,水果要洗幹淨削好皮才肯吃,吃麵條要大人把配菜、炸醬、醋等調料放好、拌勻端到麵前才肯吃,就連吃魚也要大人給摘完刺才會自己吃。總之,所有事情都得別人為她準備好了才行。

有一次,珠珠看上了一個好幾百元的芭比娃娃,因為媽媽沒有同意,她就埋怨說:“我們班有個同學要過生日,她媽媽一口氣就給了她500塊錢,她還說要請我們幾個好朋友大吃一頓。我不就是想買一個娃娃嗎,媽媽你也太小氣了。”

徐女士聽了,驚訝現在的孩子口氣真是越來越大了,小小年紀都懂得享福了,一點也不體諒大人的辛苦。這件事讓她越想越氣,憤憤地摔門而去,隻留下珠珠一個人在那裏哭鼻子。

現如今,很多家庭都存在類似問題,而這一困惑也是讓不少家長頗為無奈又頭疼的一件事。對於家庭教育的施教者而言,無論是父母親,還是祖輩們,總覺得家裏就這麼一個獨苗,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更願意給他們提供優越的物質條件,不願讓他們受一點點委屈,家長這種想法本來無可厚非,但是一旦對孩子百般疼愛、百依百順,時間久了,孩子在這種教育環境中難免會養成嬌生慣養的性格,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安逸日子,全然不知生活的艱辛、全然不懂父母的養育之恩,反倒動不動就會因為一點小事就隨波逐流、意誌消沉。一個缺少朝氣蓬勃、積極向上、奮發圖強精神的孩子,最終隻會害了自己。這麼說來,這些在安樂窩裏長大的孩子又與“溫水青蛙”有何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