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糾正孩子做事拖拉的習慣——最後通牒效應(1 / 1)

對於不需要馬上完成的任務,人們總是習慣於在最後期限即將到來時,才去付諸行動。因為人們大多具有一種拖拉的傾向,在從事某一活動時,能拖則拖,直到規定的時間或是條件不允許繼續下去時,人們才會急切地想要完成任務,心理學稱此現象為“最後通牒效應”。

生活中不論做什麼事情,人們總會有拖遝的心理傾向,潛意識中直到最後一刻才會采取行動,完成早就該完成的任務,就連孩子也不例外。他們做什麼事都是“慢半拍”,拖拖拉拉、磨磨蹭蹭。然而,麵對這些“慢半拍”的孩子,最一籌莫展的恐怕就是家長了,不管你是喋喋不休地說服還是大喊大叫地命令,孩子全然不理、依舊我行我素。

一天早晨,雨婷跟往常一樣起床去幼兒園。媽媽起床後,不停地催促女兒洗臉、刷牙,可是雨婷卻賴著不起,還拽著爸爸非要講故事,好不容易說服雨婷進了衛生間,可是她又玩起了水。

總算洗漱幹淨該換衣服了,雨婷又為穿哪件衣服而發愁。左挑右選半天後,才坐到餐凳上。

開始的時候,雨婷的表現還不錯,可是沒吃幾口就鬧著要玩,無論大人怎麼說也不肯聽。

雨婷媽媽看了看掛鍾,眼看上班要遲到了,火氣就噌地上來了,看到媽媽對自己大呼小叫,雨婷生氣地說:“我不吃了,我吃飽了。”

看到女兒不吃了,雨婷媽媽又擔心她是故意慪氣,怕餓著了,於是對雨婷是又哄又騙希望她再吃幾口,可是無論怎樣雨婷就是不肯再吃,自顧自地玩了起來。

結果幼兒園關門了,雨婷媽媽上班也遲到了。

在這個時時處處“講究效益”的時代,遇到慢半拍的孩子,的確讓不少家長抓狂不已,但是為了給予孩子真正的愛、正確的愛,做父母的先要弄明白孩子為何總是“慢半拍”。

一般來說,孩子三歲以前,對於時間沒有什麼感覺,他們的時間觀念也遠沒有成人那麼詳細而確切。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對時間的判斷標準才會逐漸發生變化。另外,孩子做事磨磨蹭蹭也與家長的不當管教有關。現如今,很多父母不僅要處理繁雜的工作,還要照顧孩子,甚至上了年紀的祖輩。為了拚湊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在急躁心態的影響下,這些父母就爭分奪秒地催促孩子趕快完成“任務”。然而,家長和孩子各有各的標準,當家長看著孩子做什麼都慢半拍、怎麼也急不起來時,免不了會橫加批評與指責,免不了會大包大攬,在他們看來,這樣倒也圖個省事省心。結果呢?批評容易讓孩子失去自信,認為自己最好是少做少錯;大包大攬容易讓孩子變得更加依賴,看來這兩種結果都會讓孩子做事情的動作更加遲緩。

由此看來,做家長的都應該記住這樣一句話:沒有出錯的孩子,隻有出錯的家長。孩子慢吞吞,家長先要檢討一下自己,弄明白這個問題,才能盡快讓孩子“提速”,跟上大家的節拍。

每天懂點習慣心理學

麵對“慢半拍”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辦?又該如何運用“最後通牒效應”避免孩子拖拉呢?

◎◎學會放手,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家長多給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讓孩子自己穿衣穿鞋、整理玩具、收拾碗筷等等。這樣不但能培養孩子做事情的熟悉度和速度,還能幫助孩子養成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

◎◎激發孩子的做事興趣

孩子對自己感興趣的事,往往會很快投入,而不感興趣的事則會慢慢吞吞。家長不妨多觀察孩子對什麼感興趣,試著用孩子喜歡的事物去激發孩子做事的積極性。隻要家長注意觀察,耐心調教,孩子自然會改掉磨蹭的習慣。

◎◎增強孩子的時間觀念

家長應幫助孩子樹立時間觀念,嚴格規定作息時間,設置作息時間表,讓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該做的事情,並給予適當的鼓勵。如果孩子有困難或鬧情緒時,要心平氣和地與其溝通,但一定要堅持原則,不能輕易妥協。

此外,家長也要隨時進行自我檢查,避免因自身的不良習慣讓孩子養成愛磨蹭的行為,為孩子做個好榜樣才能讓他們在小習慣中成就大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