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克製是成功的前提——延遲滿足(1 / 2)

20世紀70年代,美國某幼兒園進行了一項實驗。實驗人員給每個4歲的孩子一顆軟糖,並告訴孩子如果馬上吃掉的話,隻能吃一顆;如果等20分鍾後再吃的話,就能吃到兩顆。之後,實驗人員把孩子和極具誘惑的軟糖留在屋裏,並在外麵觀察發現:有些孩子隻等了一會兒就迫不及待地想吃掉軟糖,是“不等者”;有些孩子卻很有耐心,想出各種辦法拖延時間,比如,閉上眼睛不看糖、唱歌或是自言自語……最終這些孩子成功地轉移了注意力,順利等待20分鍾後再次吃到第二顆軟糖,是“延遲者”,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延遲滿足”。

這個實驗到此還沒有結束,研究人員通過對兩類孩子及其家長與教師的調查進一步發現,進入青春期的“不等者”更傾向於孤僻、固執、受挫、優柔寡斷的性格,而“延遲者”則具備很強的適應性、冒險精神,而且受人歡迎、自信、獨立。在學業上,“延遲者”也比“不等者”表現得更優秀。

由此看來,我們不難發現那些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具備很強的自我控製能力,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能夠適當地控製、調節自己的行為,抑製衝動,抵製誘惑,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的實現。可見,延遲滿足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質之一。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怕孩子受委屈,要什麼就立刻給什麼。其實,家長對於孩子這種有求必應的行為隻會剝奪孩子“自我控製能力”的鍛煉機會。要知道,如果一個人的自我延遲滿足能力發展不足,極易在遇到壓力時退縮不前或是不知所措。而一個自我延遲滿足能力高的孩子,即便成年後麵對困難和挫折,也知道隻有通過自己的努力付出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

嘉寶6歲了,一直被家人嗬護在掌心。

這一天,嘉寶和爸爸路過商場的玩具櫃台,嘉寶一眼就看上了一個變形金剛,當即就抱在懷裏非要爸爸買。

爸爸覺得家裏已經有好幾個變形金剛了,這個隻是顏色不同罷了,就認為沒有買的必要。可是嘉寶卻怎麼也不肯走,大聲叫著:“我就要!不給我買就是壞爸爸!”

爸爸趕忙拽起嘉寶的胳膊想把他拉走,但是兒子卻使勁朝反方向用力,最後幹脆就順勢倒在地上,又哭又鬧起來。雖說此時爸爸的心中滿是惱怒,但是架不住嘉寶的折騰,忙把銷售員叫過來開票,最終買下了變形金剛。

看到爸爸同意了,嘉寶一躍而起,抱著心愛的變形金剛就蹦蹦跳跳地走了,隻留下爸爸無奈地歎了口氣,一路小跑地跟在兒子身後。

每個孩子生來就是一張白紙,他們所具備的各種情緒、能力以及情感,都是在後天學習來的,而故事中小男孩的爸爸在過度滿足孩子物質需求的同時,卻忽視了孩子重要的一課——延遲滿足,以至於孩子變得衝動、急躁、任性、缺乏耐心,無法感受別人的辛苦和付出,而且家長的百依百順也會使孩子喪失對幸福的感受,更不會珍惜得到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