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善用孩子的模仿力——模仿效應(1 / 1)

模仿是人類社會一種常見的互動形式。在孩子的世界裏,可以說每時每刻都在模仿——模仿爸爸、模仿媽媽、模仿小朋友、模仿老師、模仿社會、模仿大自然……可以說,孩子就是通過模仿而成長,這就是“模仿效應”,又稱為“一窩蜂效應”。

現實生活中,模仿現象不勝枚舉,而孩子的成長更是一部模仿史。一般來說,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甚至是還在媽媽肚子裏時,就已經準備好和你互動了,這就是模仿在最初階段的雛形。可以說,沒有哪一個孩子不是從模仿之後的融合和超越中成長起來的,而模仿對象的質量對孩子的成長更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父母和孩子朝夕相處,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裏、記在心上,並在成長過程中模仿下來。所以說,父母的身教遠比言傳具有更強大的力量。做父母的不要抱怨你的孩子不聽話,也許就是你身上的壞毛病“傳染”給了孩子。

這是一個三口之家,下麵是一家之主父親不久前寫的一篇內心感言。

家有小子,剛滿九歲。自從兒子上小學後,接觸的人多了,視野開闊了,常會嚴肅地和我討論些嚴肅問題,讓我不知所措。不光如此,兒子的脾氣也是莫名地見長,常常是一不順心就大發雷霆,然後氣呼呼地衝進自己房間,重重地把門帶上,無論我和孩子媽媽如何費盡口舌,兒子就是不為所動。直到兒子怒氣消了,讓我們對他身心俱疲時,才跟沒事人一樣出來。

為此,我常常向妻子抱怨:“孩子脾氣大,全是你慣的。”妻子聽了,眼睛抬都不抬一下,反倒平靜地說:“難道你沒有感覺到,孩子的這種行為跟你很像嗎?平時你生氣的時候不也是這樣?甚至於,你比孩子還厲害!”

聽妻子這麼一說,我仔細想了想,好像確實是這麼回事,孩子的所作所為有點我的風格,不由得使我想起一件和兒子有關的事。

兒子六歲那年的一天,我們三口一起吃飯時,我與妻子發生了點爭執,雖說是件雞毛蒜皮的事,但是我們倆各執一端,互不相讓。後來,我怒火衝天,順手把桌上的酒杯重重地摔到地上,一時啤酒亂濺,碎玻璃也是到處都是。兒子看了,定定地坐在那裏,不知所措地看著眼前發生的一切,一會兒看看我,一會兒看看他媽,看得出孩子的眼中充滿了恐懼。

可是,我仍然覺得不解氣,不再吃飯,快步回到臥室,用盡所有力氣把門帶上。身後傳來妻子的怒喊聲:“摔吧,你就摔吧,把所有東西都摔了吧。”

幾天後,我早把這件事給忘了。可是現如今,兒子已經把我當時生氣時的發泄方式學得淋漓盡致,想到這裏不禁讓我不寒而栗。

跟故事中的這位父親一樣,很多家長常常以為孩子還小,沒有觀點,沒有性格,沒有判斷力,於是對自己的言行就很隨意,也有不少家長隻注重對孩子的說教而忽視自身的行為規範。其實,父母的行為舉止,父母的示範作用,往往比講道理更重要、更有效,正如俗話所說,“正人先正己”。而且孩子天生就有著強大的接受能力和超強的模仿能力,正如古希臘哲人亞裏士多德認為,模仿是人的一種自然傾向,是人的本能之一。

事實上,一個有質量、有價值的模仿對象,對於孩子的自我建構是極為珍貴的。不妨想一下,哪一位大師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幾個“準大師”呢?而且教育的本質並非照本宣科,更多的是家長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習慣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地傳給孩子。

由此看來,在孩子的成長階段,盡可能多地向孩子展示出色榜樣、為孩子創造跟優秀人物接觸的機會,才是既真正愛孩子又懂教育的父母必然作出的正確選擇。

每天懂點習慣心理學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養成盡可能多的好習慣,因為這些好習慣可以帶領我們的孩子走向成功。那麼,父母又該如何給孩子做好示範、表率作用,引導孩子正確模仿呢?

◎◎父母要杜絕髒話、粗話

父母的語言對孩子有著直接影響,夫妻之間偶爾出言不遜,話語粗俗,甚至滿口汙言穢語,這種語言會像細菌一樣汙染孩子的心靈。

◎◎父母要時刻反省自己的行為

生活中,有些孩子不遵守交通規則,在人流如潮的街頭,隨意橫穿馬路、闖紅燈、騎車逆行,這些不良行為之所以在孩子身上屢見不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家長沒有發揮好帶頭作用。

◎◎對孩子要多些“讚揚”

如果孩子表現出好的行為,比如,有小朋友來做客,孩子主動大方地讓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此時家長一定要給予表揚,從正麵強化孩子好的行為。要知道,當孩子受到父母的鼓勵和讚揚後,他們的行為往往更積極,也更容易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不過,有時候孩子也可能會好心辦“壞事”,但是隻要孩子是“好心”就要表揚,而且家長也要幫助孩子分析造成“壞事”的原因,並告訴孩子如何改進,這樣才會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