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無論父母的批評方式是否得當,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理解和接受正確的建議,並在行動中改正,最終成龍成鳳。但是,我們的父母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從早到晚總是不停地批評孩子?為什麼常常對同樣的問題進行批評?難道就是因為孩子不聽話?不懂事?毛病太多?
其實,中國家長有一個普遍的誤區就是更多地注重“揪出”孩子的錯誤而並非肯定孩子的成績。要知道,正在成長的孩子,不可避免地會犯一些錯誤,當然也就避免不了會被父母批評。孩子犯了錯誤當然要批評,但是如何能化技術為藝術,讓孩子明白錯誤之後又不會傷自尊,能夠改正不足之外還不會再犯,這就需要運用好批評這門藝術。
然而,批評又是一把雙刃劍,用對了,批評是一劑良藥,可以讓孩子心服口服,成為他們改正錯誤的契機,使批評收到良好效果。而一旦用錯了,批評就會像一柄利刃,刺傷孩子的心靈,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產生逆反心理並加深孩子與父母的對立衝突。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故事中的蔣老師領悟到了批評的魅力,巧用“椰殼效應”讓批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天懂點溝通心理學
“批評”教育是一把雙刃劍,也是一門藝術,用好了也能像賞識教育一樣充分發揮孩子的潛能。那麼,又該如何達到理想的效果呢?
◎◎先表揚、後批評
古語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與孩子溝通先要尊重孩子,肯定孩子的長處,及時表揚和鼓勵孩子的進步,在此基礎上,再指出孩子的過錯或不足,這樣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見。反之,如果一味地數落、責怪孩子,隻會產生逆反心理,影響親子之間的溝通。
◎◎批評的時候要有感情的交流
由於孩子年齡小,所能承受的打擊有限,在感情上對父母也有一定的依賴。因此,家長在批評孩子時,一定要心平氣和、推心置腹地和孩子談一談,這樣孩子才容易接受父母的批評並加以改正自己的缺點。如果家長對孩子粗聲粗氣、瞪眼拍桌子,這種氣氛本身就非常緊張,孩子為了應付批評,避免挨罵挨打,往往會撒謊為自己的錯誤辯護,這就很難達到批評的效果。
◎◎批評要考慮行為的動機
人的行為是在人的動機下產生的,孩子的缺點和錯誤的產生也是有其原因的,而同樣一個錯誤又可能是不同原因造成的。雖說孩子的不良品德、不良行為與不良習慣應該受到父母的批評,但是父母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就是根據孩子的動機,有區別地對其進行批評,這樣才能引導孩子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此外,家長的批評要以孩子當前犯的錯誤為內容,就事論事,不要以偏概全、翻舊賬,否定孩子的一切,這樣隻會讓孩子反感,覺得隻要犯了錯誤,就永遠無法擺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