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國心理學家曾就“與談話者講述某一事項時的最佳談話方式”問題進行過一次研究,結果表明,和雄辯型、演說型的講課方式相比,沉穩型的講課方式能夠讓學生對講義達到更大程度的理解,這一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低聲效應”。
生活中,不少家長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場景:麵對哭鬧不止的孩子,你越是高分貝的訓斥,孩子的哭聲就會越高。其實,孩子的哭聲完全是被家長的高嗓門吊上去的。實際上,這也反映了溝通中的一種規律:當人與人之間心平氣和地講話時,對方自然會平靜地接受;反之,如果一方滿懷怒氣地大聲嚷嚷,對方也會不耐煩地回應。
在家庭教育中,運用“低聲效應”也同樣有效。當家長與孩子溝通時,不管是提醒他們,講述什麼事情,或是批評他們,用比較低的聲音往往比用較高的聲音效果要好。簡單地說,這種溝通規律就是在提醒我們的每一位家長,有理不在聲高。
生活中經常會見到這樣的情景:家長帶孩子外出買東西,當孩子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非要買時,有的家長往往會大聲訓斥,而孩子本身就逆反心理極強,你越說不買,他越要買,有時候甚至幹脆就在大庭廣眾之下又哭又鬧。事情發展到這一步,父母隻好連哄帶嚇,甚至強拉硬拽地把孩子帶出商場。或許這一次在大人的強勢下,孩子屈服了,但是此後遇到類似問題,還是搞得大人和孩子都精疲力盡。
這樣的方法是否正確呢?讓我們先來看看下麵這位媽媽的做法。
媽媽帶著誠誠去逛商場,誠誠看上了一輛遙控玩具,媽媽要拉誠誠走,結果誠誠非要買,無論媽媽怎麼勸他就是賴在地上不肯走。
這時候誠誠媽媽便采取悄悄批評的方式,輕聲地對誠誠說:“誠誠,你過來一下。”誠誠聽了,很不情願地走到媽媽麵前。
隻見媽媽蹲下身,麵帶微笑地對孩子說:“誠誠,媽媽知道你很喜歡這個玩具,媽媽也很想買給你,但是家裏這樣的玩具都快堆成山了。而且媽媽每天工作很辛苦,收入還得有其他用處,不能隻給你買玩具啊,誠誠,你是不是應該體諒媽媽一下呀?”媽媽見誠誠還是撅著小嘴,繼續和言善語地說:“你看這樣好不好,等媽媽發了工資再給你買。”聽媽媽這麼一說,誠誠笑著點點頭,不哭也不鬧了。
一個星期後,媽媽下班回到家,從包包裏拿出上次帶誠誠逛商場時,他哭著鬧著要買的那個遙控玩具,此時的誠誠卻輕聲對媽媽說:“媽媽,謝謝你,以後我再也不亂買玩具了。”
孩子為何會出現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媽媽應用了“低聲效應”。那麼,“低聲效應”緣何又會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呢?
家長對孩子低聲講話可以使孩子感到家長是理智的,從而促使自己也保持理智;家長低聲講話容易形成促膝談心的良好氛圍,即便是批評也能促使孩子更好地接受;家長與孩子低聲談話可以給孩子一種暗示,此時的談話是以異乎尋常的鄭重態度來進行的,能夠引起孩子的重視。當然,家長對孩子低聲講話還可以促使家長控製自己的情緒,使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狀態中,為彼此的良好溝通打好基礎。
由此可見,父母與孩子溝通時,低聲原則很值得家長借鑒。
每天懂點溝通心理學
既然低平的聲音、沉穩的語調能使孩子傾聽你的談話,而聲嘶力竭地教訓往往會起到反作用。那麼,家長在使用“低聲效應”時又該注意什麼呢?
◎◎運用正確的語氣和措辭
許多父母難以控製自己不去批評孩子,因此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在批評時運用恰當的語氣和措辭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家長可以這麼說:“你是媽媽的寶貝,但是你的有些行為我不能接受。”這種口吻相對比較委婉,孩子也比較容易接受。
◎◎耐心解釋你對孩子的要求
比如,帶孩子逛超市,家長要提醒他不要亂動商品,並溫柔地警告孩子如果違反了後果會是什麼。與此同時,家長對於自己所作的警告一定要貫徹到底,當然也不必大聲威脅。
◎◎不要使用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語言
和孩子溝通時,盡量減少對孩子的批評,不要使用會傷害到孩子自尊心的語言。比如,孩子在好朋友家的床上蹦蹦跳跳時,你可以走近他,輕聲在孩子耳邊說:“你覺得不經允許就隨便在別人家的床上亂蹦,可以嗎?”即便再鬧騰的孩子,聽了這種十分輕柔的聲音,也會安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