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效應”是指人們為了說服別人,先采取“是”的態度,然後再采取“可是”的態度,從而促使對方接受自己觀點的現象。
“可是效應”原本是一種很有效的說服方式,具體到家庭教育中,由於很多家長經常使用,甚至是反複地錯誤使用,以至引起孩子的反感,成為親子之間糾結不清的難題。
想想看,當別人給了我們希望,又突然讓我們失望時,相信很多人都會因這種滋味而痛苦。同理,家長與孩子溝通時,如果過多地使用“可是”這類否定語言,就等於讓孩子品嚐這種滋味。
期末考試,浩浩得了第一名,爸爸一臉喜悅,高興地對浩浩說:“兒子,這次成績考得不錯,這是你認真學習的成果,值得表揚啊。”
聽了爸爸的話,浩浩笑得燦爛極了。
可是,還沒高興幾分鍾,爸爸又接著說:“可是,成績好也不能驕傲,周末我再給你報個加強班,爭取在下次考試中再拿個全班第一。”
再看這時的浩浩哪還有什麼笑臉,聽到“可是”二字,早就沒什麼興致了。
後來,浩浩小嘴一撇,嘟囔著:“我就知道你的‘可是’後麵準沒好話!”
緊接著就是一句:“唉,算了,我還是去乖乖看書吧!”說完,浩浩沒精打采地走了,隻留下爸爸獨自坐在那裏發愣。
在家長和孩子的對話中,我們常會見到這樣的情形。
孩子對媽媽說:“媽媽,周末帶我去遊樂場吧!”母親回答道:“我知道你周日休息,很想去玩……”話到這裏,孩子臉上露出充滿期待的笑容。不料媽媽話鋒一轉,脫口而出的卻總是這樣的話:“可是,這周末你還得去練琴。”故事中的這位父親就屬於這種典型,本想表揚孩子,然而最後卻因一個“可是”讓剛剛還興高采烈的小臉,馬上變得黯然無光了……
心理學上,有個很重要的避免父母與孩子衝突的原則,就叫“不說可是法”。那些原本想傳達善意的溝通,會因父母所用的“可是”一詞而導致前功盡棄。也許,在很多父母看來,“可是”二字之前都是場麵話,而隻有“可是”後麵的話才是父母真實的心聲。
其實,當這樣的話傳到孩子的耳朵裏時,他們的理解卻全然相反,“除了父母要你做的,一切免談”,而此時父母之麵所講的那些善意的話,自然也就完全被抹殺掉了。這樣的教育又豈能讓孩子心服口服?又豈能看到實效呢?
由此看來,如果家長要表揚孩子,那就痛快、徹底地表揚,一刀砍掉“可是”後麵的尾巴。要知道,在某種程度上,讓孩子盡情享受被讚美的愉悅比任何物質獎勵對其影響都會更持久、更有意義。
每天懂點溝通心理學
那麼,家長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呢?其實,如果家長不說“可是”,而是嚐試使用下麵的表達方式,溝通效果就會大不相同。以下是幾種常見的情景模式,家長不妨練習一下。
◎◎情景一
鄰居家的小女兒買了條粉色裙子,你的女兒見了,嚷嚷著:“媽媽,我也要買新裙子。”
最好這麼說:“媽媽知道你很喜歡那條裙子,如果等你生日的時候,你和媽媽一起去商場,為你選個非常漂亮的裙子作為你的節日禮物,媽媽覺得那就更好了。”
不建議這麼說:“我知道你很喜歡那條裙子,但是現在不能買。”
◎◎情景二
今天是朋友的婚禮,原計劃一家人去祝賀,可是兒子放學後卻說不想去了。
最好這麼說:“我知道你累了,如果稍微休息一會兒後,你還能陪我們去參加婚禮那就更好了!”
不建議這麼說:“我知道你累了,但是今晚的喜酒,你一定得陪我們去。”
◎◎情景三
最新一屆的動漫展即將舉行,動漫迷的兒子跟你說他非常想去看這次展覽。
最好這麼說:“我知道你對動漫感興趣,如果能夠在中考結束後,明年再輕鬆地看個盡興就更好了。”
不建議這麼說:“我知道你對動漫感興趣,但是這次不行,以後再說。”
總之,要想做個聰明爸媽,就要有意識地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解讀孩子的思維方式。而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更是每位智慧的家長需要熟練掌握的一門藝術,領悟其中技巧,才能充分發揮孩子的潛能,使孩子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