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學老師經過十年時間對百餘位學生的追蹤調查發現:小學期間,班上前幾名的尖子生升入初中、高中、大學以至工作以後,有相當一部分會淡出優秀行列,甚至在升學和就業等方麵也會屢屢受挫。相反,那些排名在前三之外,第十名前後直至二十名的學生,在日後的學習和工作中反倒會有出乎意料的表現,並成為優秀之才,這一現象被稱為“第十名效應”。
為什麼許多小時候的尖子生在後來的學習和工作中竟個個“淡出”優勝行列,相反又是為什麼一些當初不起眼的學生竟能日後成才?一位老師,十年的跟蹤記錄、十年的資料積累、十年的風雨奔波告訴了我們什麼?又啟發了我們什麼?回答這個耐人尋味的現象之前,先讓我們看看下麵這則故事。
曉鍵高中畢業時,以優異的成績被北京一所名牌高校錄取,這一消息驚動了老師同學,也驚動了街坊四鄰。因為在眾人眼裏,曉鍵這孩子,一直是學習平平,為人也平平。後來,曉鍵上了大學,他的學習成績依然不是很突出,更是很少進入前幾名。大學畢業後,曉鍵跟很多人一樣又報考了研究生。在幾年的研究生生涯中,他也一直表現得很普通。
但是,就在曉鍵畢業後找工作時,卻著實給了大家一個不小的意外:很多外資企業、大型國企都向他拋出了“橄欖枝”。曉鍵再三思量之後,輕而易舉地去了一家自己中意的企業。
一年後,在一次大學同學的聚會上,當同學們問起曉鍵何以會有今天這麼好的職位、這麼誘人的薪水時,曉鍵隻是淡淡地笑了笑。
其實,這一切都是因為在曉鍵很小的時候,她的爸媽就非常注重對他各個方麵能力的培養,而並非兩眼隻盯著孩子的考試分數。
在曉鍵父母看來,一個孩子從家長和老師那裏如果學會了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博學博愛、誠實守信、認真做事這些品質,那麼即便他的學習成績不是最優秀的,也隻是暫時的,即便他考試成績平平,將來也可能會大有作為。曉鍵父母始終認為,才的不足可以由德來彌補,而德的不足則無法由才來彌補。受這種教育方式的影響,曉鍵進入社會後知道如何靈活自如地應對麵試,如何與同事和睦相處,如何在有效的時間內高效地完成工作。
可以說,曉鍵的成就完全得益於父母的教養和自己的努力,使其進入社會以後,可以在任何一種環境中找到適合自己生存發展的辦法,然後付諸行動。
一個不被老師看重的學生緣何能爆發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巨大潛力?一個沒有出類拔萃成績的學生又緣何在工作崗位上建樹頗豐?看了上麵這則故事,相信答案自明。那麼,又是什麼原因讓昔日那些老師看重的優等生沒能保持優勢?沒能取得突出成就呢?
這是因為一味追求第一、第二的人,總是把全部時間都用在了書本知識的學習上,雖說成績優秀,但是平時很少接觸書本以外的知識,自然他們的知識麵相對比較狹窄,而“第十名”的學生,功課學得不錯,同時又留有空閑時間了解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因此,他們的知識麵更豐富,知識結構更完整。其次,一味追求第一、第二的人,為了考個好成績,花去了所有時間,也很少參加活動,往往缺乏個性,而“第十名”的學生各方麵的能力相對較強,到了工作崗位也容易表現出自己的影響力。再次,一味追求第一、第二的人往往不夠堅強,經不起挫折、失敗,而“第十名”的學生不在乎名次,一次不行可以重新開始,抗挫折的能力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