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葉愛爾蘭的一位哲學家發現,如果將一把子彈撒在地板上,人們很難一下子觀察到超過7顆子彈;1887年,心理學家雅各布斯通過實驗發現,對於無序的數字,人們能夠回憶出的數量約為7個;發現遺忘曲線的艾賓浩斯也發現,人們在閱讀一次後可記住約7個字母,這個規律就是“7±2效應”。
普普通通的數字“7”為何會引起這麼多心理學家的研究興趣?不妨讓我們先讀一行隨機數字,如71863945284,接著閉上眼睛,按照你所記憶的順序,盡可能多地默寫出來。如果你的短時記憶像一般人那樣,你可能會回憶出7個數字,也可能多至9個,少至5個,即7±2個,這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神奇的“7±2效應”。
神奇的“7±2法則”不僅為我們打開了一扇認識記憶的窗戶,讓我們了解了短時記憶的規律,還告訴每一位父母這樣一個幫助孩子提高記憶力的好辦法:孩子在記憶的時候,你要引導他們將記憶的信息組塊控製在7±2的範圍內。
下麵這則故事中的母親就是利用神奇的“7±2法則”這一記憶規律幫助孩子提高記憶效率的。
最近一段時間,曉婉總是抱怨自己的背誦能力,老師安排同學們背誦一篇課文,她往往是越背越亂,不光搞不清楚文章的前後內容,而且還會把不相幹的兩篇文章拚湊起來,簡直是一團糟。
細心的媽媽看出了孩子的這一苦惱,和孩子耐心交談後,決定每天下班回到家吃完晚飯的第一件事就是輔導女兒背誦課文。
一天晚飯後,有著教育經驗的媽媽接過曉婉遞給她的語文課本,翻到要背誦的那篇文章,粗略看了看,足有一千多字,她先是指導女兒把這篇文章按照段落分成了幾部分,又通過組合的技巧將各個段落接在一起,結果,在媽媽的指點下,曉婉很輕鬆地就記住了這篇文章的完整內容。然後,曉婉又按照媽媽的方法,一部分一部分地背,背熟後再把它們連起來背。就這樣,曉婉很快就把這篇文章記熟了。
後來,在媽媽的幫助下,曉婉用同樣的方法背完了老師布置的其他需要背誦的課文。在曉婉的臉上也很少會看到為了背誦課文而愁眉不展的表情,放學後也總會跟爸爸媽媽講老師的課是多麼的妙趣橫生。不僅如此,曉婉的語文老師也總是表揚她能清晰地記住並理解老師講的內容,而曉婉也從未覺得學習是件苦差事。
細心觀察便會發現,其實這一切都是短時記憶的容量,這隻“看不見的手”導演的好戲。這也正是神奇的“7±2法則”給我們最直接的啟示:一個人在短時間內的記憶容量是有限的,不要幻想“一口吃一個胖子”。人的短時記憶就好比一個家庭電表,如果同時開的電器過多,那麼隻會把保險絲燒斷。曉婉之前的問題就出在一下子把記憶的電力開得太足了,結果隻能越背越亂。
而深諳教育之道的媽媽,就充分考慮到了7±2的特點,從而合理安排孩子的背誦任務,那就是短背比長背好,把長的內容分隔成合適的知時記憶的分量來背誦,然後再通過組合的技巧將各個段落接在一起,這樣孩子就可以記住一段長篇的完整內容了。結果,孩子背得容易,學得也有意義。否則就會像電力超載一樣,出現認知超載。
每天懂點學習心理學
記憶是知識的寶庫,有了記憶才能不斷發展,知識才能不斷積累。那麼,家長又該怎樣妙用“7±2法則”鍛煉孩子的記憶力呢?下麵兩個來自實際生活的案例可以讓孩子的記憶更高效。
◎◎根據“7±2法則”記電話號碼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采用某種節奏模式或是時間模式來對電話號碼進行簡單的組織,例如,記憶手機號碼時不妨采用3個或是4個一組來記憶,然後再繼續記憶下麵的號碼。
◎◎根據“7±2法則”記英語單詞
以往記英語單詞是通過音標來完成的,但是,由於英語學習的低齡化,年幼的孩子在還沒有係統學習音標時就要記憶大量的英語詞彙,這對他們而言,單詞就好比一盤散沙,每個字母就好比一粒粒沙子,而字母與字母之間更是無序、隨機的,無論怎麼記都是一件難事。但是,從音標的構成來看,每一個單詞都是由幾個部分拚組而成的,如果我們能讓孩子記憶單詞時的組塊由一個字母變成幾個字母,那麼複雜的單詞也就變得相對簡單了。比如,tion、ing、oo、are、er、ow等就是一些單詞中經常出現的小模塊,讓孩子在頭腦中形成這些字母模塊,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記憶單詞。雖然一開始孩子可能會不理解,但是由於這些小模塊在單詞中出現的頻率很高,所以它確實可以讓很多單詞看似“變短”了,孩子記憶起來也就相對容易了。
可見,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遵循短時記憶之道,並在此基礎上靈活利用各種方法來劃分短時記憶的組塊,能夠有效幫助孩子減輕記憶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