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威廉森曾提出,在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初期,區域之間的經濟差異一般不是很大。但是,隨著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區域之間的經濟差異將會擴大,而當國家的經濟發展達到較高水平時,區域之間的經濟差異擴大趨勢又會停止,並轉為不斷縮小的趨勢,這個變化過程就像倒寫的“U”字,心理學家稱之為“倒U形假說”。
對於處於各種工作狀態中的人們來說,壓力過大或壓力過小都不利於提高工作效率,壓力小了,缺乏挑戰性,人會變得鬆鬆垮垮,工作效率難以提高;而壓力大得超過了人的承受力,壓力反倒成了阻力,工作效率也會隨之降低。事實上,唯有刺激力度適宜了,才能使工作達到最佳狀態。
其實,孩子的成長也符合“倒U形假說”。比如,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如果他們的負擔過重,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學習效果就會越來越差。讀完下麵這個故事相信大家就能有所啟發。
銀新是個聰明可愛的孩子,銀新爸媽望子成龍,剛滿10歲就給他報了各種補習班,從語文、數學到藝術、書法,銀新經常是上完這個班就去趕那個班,每天奔波於不同的補習班之間。這使原本聰明活潑的孩子變得沉默寡言,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
很長一段時間,銀新一上課就犯困,打不起精神,對學習也不像以前那麼有興趣了,學習成績簡直是急劇下降。
看著孩子小小年紀就委靡不振的樣子,銀新父母也是格外著急。
一個周末,銀新爸媽帶孩子去醫院檢查,醫生經過一番診斷,很認真地對銀新父母說:“你兒子患的是‘學習恐懼症’。”
聽到這個回答,銀新父母疑惑地互看了一下對方。
醫生繼續認真地說:“問題出在你們給孩子施加了超出他承受範圍的壓力。你們想想看,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本來就很大,你們還給他報了各種補習班,孩子長期生活在這種緊張的學習壓力下,難免會有一點逆反心理,時間久了,就會產生一種恐懼心理,而這種情緒若是沒有及時得到控製,孩子很可能就會出現一係列不適。要不然,為什麼一說上學你們的孩子就會有情緒低落、心慌意亂、注意力不集中、疲勞、失眠等反應。要知道,每個孩子隻有身心健康了,才能用心學習呀。”
聽了醫生的這番話,銀新父母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自己給孩子施加了太大的壓力,卻忘記了孩子的成長最需要的是健康和快樂。
從此以後,銀新父母再也不逼著孩子去上那些輔導班了,慢慢地,銀新沒有了先前的壓力,學習成績也越來越進步了。
俗話說:“井無壓力不出水,人無壓力難成器。”父母對孩子寄予一定的期望,給予孩子一定的壓力,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關愛、一種鼓勵,也是建立孩子自信心的主渠道,對發掘孩子的潛力也是大有益處。但是,上麵這則故事卻告訴我們:家長對孩子的激勵一定要適度,適可而止。可是,盡管很多家長都清楚地知道激勵的作用,但是卻不知道該如何把握好這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