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第05招 讓孩子明白,學習是自己必須要做的事情(1 / 2)

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學習,學習是人與環境保持平衡、維持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條件,也是人類適應環境的手段。對剛剛進入這個世界,除了先天遺傳得來的本能而別無技能的孩子來說,學習就更為重要。因為先天遺傳得來的本能隻能讓他們適應相對固定或者變化較小而緩慢的外界環境。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獨立能力差,天生的適應能力也較低。這時候如果離開父母的養育,他們幾乎是無法生存下去的。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必須學會去適應這個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如果不學習,他們是難以在社會上生存下去的,更談不上獲得良好的發展。

林嘉熙正在上小學二年級,今年剛8歲。林嘉熙家境很優越,從小養尊處優的他養成了懶惰、不愛學習的壞習慣。他的父母各自擁有一個工廠,每天忙著打理自己的生意,沒有時間照顧他,於是請了一個保姆和一個家庭教師分別來管理他的生活和學習。林嘉熙卻連衣服都要保姆穿,作業還要老師握著他的手“幫”他做。

媽媽得知這些情況後,心裏非常不是滋味,決定暫時放下工廠的事務,專門來管教兒子。首先她讓保姆和家庭老師放假一個月,讓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上沒有人可以依賴。

沒有了保姆的照顧,林嘉熙不得不自己學習穿衣服,因為媽媽隻會教他,不會幫他穿;不得不學會使用家裏的電器和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如洗衣服、熱飯菜等。在學習上也是如此,為了避免媽媽的責備,他不得不學習認真書寫。

一個月後,媽媽要重新回到工廠裏打理生意,臨走前,她叮囑保姆和家庭教師:“不要事事替代孩子來做,你們做好分內的事情就行了。學習是孩子必須要做的事情,我希望他在家裏能學會基本的生活和學習技能。”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的生理和心理會逐漸成熟,但是成熟並不是完全脫離外部環境和學習影響的純自然過程,而是必須依靠孩子不斷的自主學習才能獲得,因此,學習是每個孩子都必須要做的事情。

不會從他人、環境、社會中學習的孩子,難以掌握生存、發展的基本技能和知識,自然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和環境。如果不學習,孩子連吃飯、穿衣服都不會,更別說將來在社會上生存下去了。

學習是孩子們獲得知識和經驗的唯一途徑,而知識和經驗是孩子在這個社會上生存所必須具備的。沒有知識和經驗,孩子不懂得如何去適應環境,不知道怎麼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不懂得怎麼讓自己生活得更快樂。因此,父母應該及早告訴孩子:“學習是你必須要做的事情。”

專家給父母的建議

建議一 給孩子講述學習的意義

學習使個體生命更加完善,使人類文明得以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有人說,一個人一天不學習,不進行必要的反思就會落後他人一大步。因此,父母應該經常向孩子講述學習的意義,指導孩子認識到學習是他們必須要做的事情。

陳從蓉是個四年級的女孩,今年剛10歲。陳從蓉以前非常不愛學習,寫作業需要媽媽一遍又一遍地催。

有一天,她好奇地問媽媽“我每天學這些東西做什麼啊?”媽媽便告訴她“拿學習語文知識來說吧,可以培養你的語言能力,以後你在社會上便能夠自如地與他人交流,你看看電視裏那些叔叔阿姨說出來的話啊,如果沒有豐富的詞彙量和閱讀水平、語言組織能力的積累,他們怎麼能說出那麼邏輯完整的優美語句呢?”

從那以後,媽媽常常跟女兒講學習的意義,並告訴女兒:“學習是你必須要做的事情,不僅現在要學習,以後你也要不斷地學習,否則就永遠不能進步啊!”

父母應該從小就告訴孩子,不學習人就不能獨立地生存下去,更談不上將來能夠生活得更好;沒有學習,人類社會就永遠不能獲得發展。教育孩子隻有不斷地學習,他們才能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和紛繁複雜的社會。

建議二 告訴孩子:學生的天職就是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