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農業發展的第二階段包括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這是黃河流域農業生產全麵大發展時期,也是北方旱農精耕細作技術體係形成和成熟時期。西漢平帝時,登記在冊的全國人口5900多萬,百分之八九十集中在黃河流域,黃河流域已基本上獲得開發,是當時全國最先進的地區。我們的介紹仍以黃河流域情況為中心。
生產力的躍進
黃河流域農業生產力的躍進是從鐵器的使用開始的。中國什麼時候正式進入鐵器時代尚難確言,大約是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這一段時間。從世界史看,這並不算早,但我國冶鐵技術發展很快。西歐從公元前10世紀出現塊煉鐵到公元14世紀使用鑄鐵,經曆了2000多年時間,而從目前材料看,我國塊煉鐵和鑄鐵幾乎是同時出現的。到春秋戰國之際,我國已掌握生產可鍛鑄鐵(又稱韌性鑄鐵)和塊煉滲碳鋼的技術,比歐美同類發明領先2000年。鑄鐵,尤其是增強了強度和韌性的可鍛鑄鐵的出現,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它使生鐵廣泛用作生產工具成為可能,大大增強了鐵器的使用壽命。我國用鐵鑄農器大體始於春秋中期或稍前,到了戰國中期,鐵農具已在黃河中下遊普及開來。人們把使用鐵農具耕作看得如同用瓦鍋做飯一樣的普通。從青銅器出現以來金屬耕具代替木石耕具的過程終於完成了。鐵器的使用,使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農業勞動者的個體獨立性大大加強,兩人協作的耦耕不再必要,井田製由此逐步崩壞,封建地主製由此逐步形成,而這一製度由戰國延續至近世。
牛耕的出現可能比鐵器早,但它的普及卻比鐵器晚。根據甲骨文中“犁”字的形象,有人推斷商代已有牛耕。但即使當時牛耕已出現,犁具一定很原始,戰國鐵農具耦犁根本不可能替代耒耜作為主要耕具的地位。春秋時已有牛耕的明確記載,有人還用牛與耕、犁等字相聯係起名命字。不過,直到戰國時代,牛耕並不普遍。在目前出土該時代的大量鐵器中,鐵犁為數甚少,而且形製原始,呈120°的V字形,沒有犁壁,隻能破土劃溝,不能翻土作壟。大型鐵鏵犁的大批出土是在西漢中期以後。當時搜粟都尉趙過在總結群眾經驗基礎上推廣帶有犁壁的大型鐵鏵犁,這種犁要用兩頭牛牽引,三個人駕馭,被稱為耦犁。從此,鐵犁牛耕才在黃河流域普及開來,並逐步推向全國。
從兩漢到南北朝,除耕犁繼續獲得改進外,還出現與之配套的耱(或稱耮)和耙。耱最初隻是一塊長板條,繼之在木架上纏以軟木條而成,畜力牽引,用以碎土和平整,代替以前人工操作的木榔頭——。對付較大的坷垃則要用畜力耙。北方旱地使用的畜力耙是由兩條帶鐵齒的木板相交組成的人字耙,又稱鐵齒镅揍。西漢還出現專用播種機具耬犁(耬車),相傳發明者是趙過。它的上方有一盛種用的方形木鬥,下與三條中空而裝有鐵耬腳的木腿相連通。操作時耬腳破土開溝,種子隨即通過木腿播進溝裏,一人一牛,“日種一頃”,功效提高十幾倍。這已是近代條播機的雛形,而西歐條播機的出現在1700年以後。漢代農具的另一重大發明是“飆扇”,即風車。搖動風車中的葉形風扇,形成定向氣流,利用它可以把比重不同的籽粒(重則沉)和秕殼(輕則飆)分開,是一種巧妙的創造,比歐洲領先1400多年。穀物加工工具也有長足進步。東漢桓譚對此曾作過這樣的總結:“宓戲(即庖犧氏)製杵臼,萬民以濟,及後世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踐碓,而利十倍。杵臼又複設機關,用驢羸(騾)牛馬,及役水而舂,其利乃百倍。”(《新語》)杵臼是最原始的穀物加工方法之一,可能起源於采獵時代,而延續至農業時代。當時人們在地上挖淺坑,鋪以獸皮,置采集的穀物於其中,用木棍舂搗,即所謂“斷木為杵,掘地為臼”。我國一些少數民族近世仍有類似穀物加工法。後來用石臼代替地臼,然後又利用杠杆原理改手舂為腳踏,即桓譚所說的踐碓(腳碓)。到了東漢已出現畜力碓和水碓了。晉代杜預對水碓作了改進,稱為連機碓。王禎《農書》形容這種水碓是:“水輪翻轉無朝暮,北方旱地使用的耙和耱舂杵低昂間後先。”穀物加工工具的另一重大創造是石轉磨。到魏晉南北朝則出現了畜力連磨和水力碾磨。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新式提水灌溉農具翻車,為了敘述方便,將在下一節予以介紹。
總之,從戰國到南北朝,尤其是兩漢是我國農具發展的黃金時代,傳統農具的許多重大發明創造,都出現於這一時期。
戰國以來我國農業生產力大發展的另一個標誌是大規模農田灌溉水利工程的興建。春秋戰國以前,農田灌溉在黃河流域雖已零星出現,但農田水利的重點始終在防洪排澇的溝洫工程上。進入戰國,由於農田內澇積水的狀況在長期耕作過程中有了較大改變,耕地也因鐵器牛耕的推廣擴展到更大的範圍,幹旱再度成為農業生產中的主要矛盾。這就產生了發展農田灌溉的迫切需要。同時,鐵器的使用和工具的改進又為大規模農田水利建設提供了物質基礎。鐵成為最常用的興修水利的工具,漢代還出現用於水利工程中挖溝的特大鐵犁——浚犁。黃河流域大型農田灌溉渠係工程是從戰國時開始出現的。最著名的是魏國西門豹和吏起在河內(今河南北部及河北西南隅)相繼興建和改進的漳水十二渠,韓國水工鄭國在秦國關中平原北部建造的鄭國渠。它們都使數以萬頃計的“斥鹵”(鹽堿地)變成畝產一鍾(六石四鬥)的良田,後者還直接奠定了秦滅六國的基礎。秦漢統一後,尤其是漢武帝時代,掀起了農田水利建設的新高潮,京城所在的關中地區尤為重點,使關中成為當時全國的首富之區。漢代還在河套地區、河西走廊和新疆等屯田地區發展大規模水利事業。曹魏時,海河流域和淮河流域水利開發有較大的進展。總之,我國華北地區農田水利的基礎,漢魏時代已經奠定了,它對黃河流域農業發展起了很大促進作用。隨著農田灌溉的發生發展,出現了新的農田形式——畦。畦是周圍有高出田麵的田塍的田區。這種農田形式在種植蔬菜而經常需要灌溉的園圃中最先被采用,後來推廣於大田。隨著牛耕的普及,平翻低畦農田終於取代了畎畝結構的農田,成為黃河流域主要的農田形式。這種農田形式是便於灌溉的。不過,由於華北水資源的限製,能灌溉的農田隻是一小部分,旱作仍然是華北農業的主體。當地防旱保墒問題,很大程度上是靠土壤耕作措施來解決的。
在這裏我們要順便指出,國外一些別有用心的學者,歪曲馬克思關於“古代東方”的學說,把中國說成是由國家組織統一的水利灌溉工程的所謂“治水社會”,而“治水社會”是導致東方專製主義的根源。這是不符合曆史事實的。的確,水利對中國農業和社會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中國的文明時代,可以說是從大禹治水開始的,曆代政府都把興修水利作為自己重要的經濟職能。不過,中國古代農業既不同於歐洲中世紀完全依賴天然降雨,也不同於馬克思說的“古代東方”(主要指從北非到印度的廣大地區)完全依賴人工灌溉。中國曆史上並不存在政府領導修建的遍及全國的灌溉渠係。我國各地區各民族人民是在很不相同的條件下解決農業生產中水的問題的。直到20世紀的80年代中期,旱地仍占全國耕地麵積的一半以上。限於本書的篇幅和叢書的分工,在這裏不可能對中國古代水利作詳細的介紹。耬車複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