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以來我國農業生產力大發展的再一個標誌是精耕細作技術體係的形成。如果說,這一技術體係戰國以前開始萌芽,那麼,從戰國到南北朝,它已成型並得到係統的總結。這主要表現在北方旱地的耕作栽培上。從戰國起,連年種植的連種製代替休閑製成為主要種植方式,到魏晉南北朝形成豐富多彩的輪作倒茬方式。農業技術仍以防旱保墒為中心,形成耕—耙—耮—壓—鋤相結合的耕作體係,出現“代田法”和“區田法”等特殊抗旱豐產栽培法。施肥改土開始受到重視。我國特有的傳統品種選育技術亦已形成,並培育出不少適應不同栽培條件的品種。以上就是這一時期農業生產技術的一些主要成就,這些成就體現在係統總結黃河流域精耕細作農業技術經驗由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一書中,這本書成為在長時期內指導北方農業生產的經典。
全方位的發展
戰國秦漢農業的發展是全方位的。不但糧食作物,而且經濟作物、園圃業、林業、畜牧業、蠶桑業、漁業都獲得長足的進步。究其原因,除了生產力提高,更多土地被墾辟出來以外,國家的統一,各民族各地區農業文化的交流,也使黃河流域農業文化的內容更加豐富。
戰國至南北朝,我國糧食作物種類與前代基本相同,但在糧食構成上卻發生了某些變化。粟仍然是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水稻繼續在北方某些地區推廣,大豆和小麥地位上升,黍地位下降,大麻逐漸退出糧食行列。
據近人研究,原產我國的大豆很可能是“異地同源”的,即在我國若幹地區同時或先後被馴化出來的。東北地區很早就種植大豆。殷周時,山戎(殷周時活動於河北省東北部及其以北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對中原王朝的貢品中就有“戎菽”(大概是大豆的一個優良品係)。春秋時齊桓公伐山戎,把戎菽傳播到中原廣大地區。當時中原地區正由休閑製向連種製轉變,需要尋找在新條件下恢複和培肥地力的方法,戎菽的傳播滿足了這種需要。從春秋末到秦漢之際,大豆和粟並列成為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漢代以後,大豆向加工為副食品的水碓方向發展,豆豉、豆腐、豆芽、豆醬在漢代相繼出現,這些食品一直為人們所喜愛,尤其是豆腐是當今風靡世界的食品,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和一大貢獻。
春秋以來,小麥種植麵積一直在增長,漢代在關中推廣冬麥,成績斐然。南朝在江淮一帶也推廣種麥。這一時期麥作的發展與石轉磨的推廣有一定關係。我國農區傳統飲食習慣是“粒食”,麥子最初也是煮成飯吃的,但麥飯適口性差;有了石轉磨,小麥可以磨成粉,做成各種精細可口的食品。漢代麵粉做成的食物統稱為“餅”,如饅頭叫蒸餅,麵條叫湯餅,芝麻燒餅叫胡餅等,其中不少是直接取法於西部少數民族的。
我國農業發展中,獨立的大田經濟作物是戰國秦漢以後陸續出現的。古代黃河流域最主要纖維作物大麻,甚至首先是一種糧食作物。漢代以後,大麻籽一般不作糧食。當時出現的上千畝的大麵積麻田,是專門提供纖維的。曹魏時實行戶調製,麻布是主要征調內容之一,反映了大麻種植的普遍化。我國春秋以前已有染料(如藍)生產,但隻是種植在園囿之中,漢代一些城市郊區已有大麵積生產,染料品種也增加了。我國對動物油脂利用較早,對植物油脂利用較晚。種籽含油量較高的大麻、蕪菁、芸苔雖然種植較早,後來又馴化了荏(白蘇),但都是直接食用,不用來榨油。張騫通西域以後,芝麻和紅藍花先後傳進中原,榨油技術可能同時引入。西漢農書中已有種植芝麻的記載。魏晉以降,中原榨取和利用植物油已相當普遍,除芝麻和紅藍花外,大麻籽、蕪菁籽也間或榨油,這樣,我國才有了真正的油料作物。芝麻原產非洲,引入中原前已在新疆安家,因其出自“胡”(中國古代泛稱北方少數民族為胡)地,故稱“胡麻”。唐宋以後按其用途稱為脂麻,後訛為芝麻。它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在相當長時期內是我國首要油料作物。中原人的食用糖料,先秦時代已有蜂蜜和飴糖(麥芽糖),後來從南方傳入甘蔗糖。我國甘蔗,原來人們認為是從印度傳入的。據近人研究,我國也是甘蔗的原產地之一。最早種甘蔗的是嶺南百越族係人民,戰國時已傳到今湖北境內,《楚辭》中提到的“柘(蔗)漿”,就是甘蔗汁。蔗汁凝縮、曝曬後成塊狀,稱“石蜜”,南越曾用作對中原王朝的貢品。我國是茶的故鄉。相傳神農氏時代已發現茶的解毒作用。最早利用和栽培茶樹的是西南的巴族,西周初年已在園圃中種茶和向中原王朝貢茶了。漢代四川有茶葉市場,巴蜀在相當長時期內是我國茶葉生產中心。魏晉以後,茶葉生產推廣到長江中下遊及其以南地區。
這一時期的園圃業有很大發展,在城市郊區出現較大規模的商品性生產基地,“園”(植果)和“圃”(種菜)也有較明確分工。園藝技術有許多創造,最突出的是無性繁殖(分根、扡插、嫁接等)和溫室栽培。蔬菜果樹種類有明顯增加。公元6世紀的《齊民要術》記載的蔬菜就有35種之多,增加的蔬菜種類中,有些是引進的,如從西域引進的胡瓜(黃瓜)、胡荽(芫荽,俗稱香萊)、胡蒜(大蒜)、(豇豆)、豆、豌豆和苜蓿等。有些是新培育的,如漢魏時長江下遊人民從當地栽培的蔓菁中培育出新變種——“菘”,即白菜,杵臼又如隨著人工蓄水的陂塘的發展和綜合利用,水生蔬菜更多為人們所栽培。有些是從糧食作物轉變來的,如菰(又作),曾是古代“六穀”之一,它被黑粉菌所寄生,則不能結實,但莖的基部畸形發展,可形成滋味鮮美、營養豐富的菌癭,這就是茭白。茭白在晉代已成為江東名菜。栽培茭白是我國的獨特創造。原來作為糧食的芋頭,這時也進入園圃作物之列。在新增果樹中,最重要的有從西域引進的原產地中海的葡萄和原產新疆的柰(即綿蘋果),從西羌地區引進的核桃等。南方生產的柑橘,先秦時代已是南方民族對中原王朝的貢品,秦漢時,荔枝、龍眼也運到北方,受到人們喜愛。
林業作為一種生產活動早就存在,但在先秦時代,它或者依附於虞衡業,或者依附於園圃業,未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戰國以後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人們在發展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園圃作物的同時,還在不宜五穀生長的丘陵阪險種植竹木,以獲取材木、果實、柴薪等生產和生活資料。秦漢時還出現了經營大規模用材林和經濟林的人,表明林業已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秦漢時代北部邊境還建造了一條人工榆樹林帶,當時稱為榆林塞,是可與長城媲美的一條綠色長城。
戰國至南北朝是黃河流域畜牧業繼續發展的時期。畜牧業的經營方式有三種。一種是以養馬業為基幹的官營畜牧業。戰國開始大發展,秦漢時在西北邊郡建立官營牧場,規模十分可觀,如漢武帝時養馬達40萬匹。南北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黃河流域畜牧更盛,如北魏的河西牧場公私養馬達200萬匹,還有許多牛羊駱駝。二是地主經營的畜牧業。一般地主都擁有很大畜群,還出現了一些從事商業性經營的私人牧主,牲畜成千上萬,滿山遍野。三是個體農戶經營的畜牧業。豬、雞是最普遍飼養的畜禽,耕牛飼養也受到重視,這種畜牧業規模不大,但幾乎家家都有,仍是當時畜牧業的大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