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養生(1)(1 / 3)

所謂“養生之道”,其本質當為“平衡之道”。從生理到心理失去“平衡”的人便呈病態,一旦恢複“平衡”,就可以大膽地向成功邁進了。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每一位成功人士都明白,養生的最好辦法,就是“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

立定腳跟,戰勝私欲

朱子雲:“人作不好的事,心卻不安,此是良心。但被私欲錮蔽,雖有端倪,無力爭得出。須是著力與他戰,不可輸與他。知得此事不好,立定腳跟硬地行,從好路去,待得熟時,私欲自住不得。”此一節語乃人立心之最要處。良心能勝私欲,為聖為賢,皆此路也。欲立身心者,當詳究斯言。

譯文

朱熹曾經說:“人做了不好的事,心裏會感到不安,這就是良心。可是,假如你擁有私欲,將良心禁錮的話,即使產生一些不安,也沒有威力掙脫出來。必須用盡力量去和私欲戰鬥,不能輸給它。知道這件事不好,就不要去做,一定要立場堅定,在堅硬的地麵上行走,等到走熟了以後,私欲自然會站不住腳”這段話正是人堅定信心的關鍵所在。良心能夠戰勝私欲,成為聖人或者成為賢人,都是這條路。打算修身立心的人,應當仔細地研究這段話。

成功教子黃金法則

宋代名臣包拯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所謂“廉”,取其狹義,指不苟取錢財;所謂“貪”,指愛財如命。“廉”與“貪”表現了人們對錢財占有問題的兩種不同態度。“貪”能汙行,能毀身,因而為人們所深惡,並視為修身之大戒。唐代李世民說:“賢者多財損其誌,愚者多財生其過。”明末學者朱柏廬在《治家格言》中說:“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

在封建社會中不乏清正廉潔、克製私欲的官吏。春秋時期的楚國大夫子罕,當別人把寶玉獻給他時,他說:“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這是說:“我認為不貪的品格是珍寶,而你認為那塊玉石是珍寶。假如你把玉石給了我,我們不都失掉了自己的珍寶嗎?所以還是讓我們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寶吧。”由此而留下“不貪為寶”的典故。

康熙帝在教子經中,引用朱熹的話說明:一個人應當做好事,知道這件事不好,就應該用良心戰勝私欲。特別是下海經商者,更應該牢記這些,才不會使自己不安心。

商人要精於生財之道,注重“做”招牌、“做”麵子、“做”信用;廣羅人才,經營靠山;施財揚名,廣結人緣……這些措施,就是他的生財之道,而且也確實行之有效。

胡雪岩在創辦自己的藥店“胡慶餘堂”之初,采取了幾條措施:三伏酷熱之時向路人散丹施藥以助解暑,丹藥免費但丹藥小包裝上都必須印上“胡慶餘堂”四個字;正值朝廷花大力氣鎮壓太平天國之際,“胡慶餘堂”開發並炮製大量避疫祛鬁和治療刀傷金創的膏丹丸散,廉價供應朝廷軍隊使用。這些措施具有極好的擴大聲譽、樹立企業形象、提高企業知名度、開拓商品市場、建立商事信用的作用。“胡慶餘堂”從開辦之初就站穩了腳跟,很快成為立足江浙,輻射全國的一流藥店,且曆數十年而不衰,而由“胡慶餘堂”建立起來的胡雪岩的聲望、影響所形成的潛在效益,對其生意的其它領域也有很好的作用。

其實,他的成功在於他取財不違背良心、不損害道義的正道。也可以這麼說,商道其實也就是人道。經商之道,首先是做人、待人之道。一跤跌進錢眼裏,心中隻有錢而沒有人。為了錢坑蒙拐騙,傷天害理,這種求錢的私欲戰勝了良心,這樣的商人就是奸商。

君子愛財,必須要取之有道。應該依靠自己的膽識、能力、智慧,依靠自己勤勉而誠實的勞動去心安理得地掙取,而不是存一份發橫財之心去鑽營“詐”取。真正做出大成就的成功的經商者都知道,商事運作是最要講信義、信譽、信用,最要講誠實、敬業、勤勉的,歸根結底就是要心安理得地“勤勤懇懇去巴結”,生意才會長久。

胡雪岩做生意,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從不違背大原則。什麼錢能賺,什麼錢不能賺,要分得清楚,不能隻顧賺錢而不顧道義。胡雪岩做生意並不怕冒險,有的時候他甚至主張,商人求利,刀頭上的血也要敢舔。但他同時也強調,生意人不論怎樣冒風險去刀頭舔血,都必須想想,是否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是否對別人有害。有的血可以去添,有些就不能去舔。有一次他就給自己的錢莊檔手劉慶生打了一個比方:譬如一筆放款,知道放款給他的這個人是個米商,借了錢去做生意。這時就要想辦法知道,他的米是運到什麼地方去。到不曾失守的地方去,是可以借給他。但如果是運到“太平軍”那裏,這筆生意就不能做。商人應該幫助朝廷,但不能幫助“太平軍”。

胡雪岩明白自己是大清的臣民,通過幫助朝廷而賺錢自然是從正路賺錢,太平軍自然是“逆賊”,幫助他們就是“附逆”,由此去賺錢,自然不是從正路賺錢,違背了這一大原則,即使獲利再大,也不可以做的。這就是良心戰勝了私欲。

胡雪岩以大清臣民自居而鄙視太平軍這一點暫且不論,僅從做生意的角度看,胡雪岩的說法和作法,應該是很能給人以啟示的。事實上,做生意不能違背大原則,要牢牢把握一條陽光大道,即使單單從商人以獲利為目的的角度看,也是完全必要的。做生意從正路去走,往往可以名利雙收,即便一筆生意失敗了,也能獲得周圍人的同情與支持,也有希望東山再起。而違背道義,不走正路,必將遭人唾棄,即便成功了,內心也不會安寧,會遭人的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