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養生(1)(2 / 3)

胡雪岩經商隻走正路,不賺黑錢。更可貴的不是他的智慧,而是他的不欺自己良心的品行。

康熙帝告誡其子及後人,做壞事會心不安,做事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認為對的事,不能被私欲所蒙蔽,一定要戰勝私欲。這些都是後人需要借鑒的。

修身治性,謹於平日

凡人修身治性,皆當謹於素日。朕於六月大暑之時,不用扇,不除冠,此皆平日不自放縱而能者也。

譯文

人們凡是修身養性,都應在平時的一舉一動中有所體現,從日常小事做起。我在六月暑天,都不扇扇子,不摘帽子,這是因為我平時就嚴格要求自己,不放縱自己,才能做到這樣。

成功教子黃金法則

在修身養性中,不放縱自己,是最嚴格的自律。控製自己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因為我們每個人心中永遠存在著理智與感情的鬥爭。“做自己高興做的事”,不顧一切地想要達到自己的目的,這並不真正是對人生和自由的追求。一個真正成功的人應該有戰勝自己的感情、控製自己命運的能力。如果任憑感情支配自己的行動,那便使自己成了感情的奴隸。

自律本身確是一種智慧,一個高度自律的人,可以支配自己的激情,支配自己的命運,而對於自律來說,極其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放縱自己的欲望,如果為了尋求眼下的滿足,而以犧牲未來為代價的話,那麼這種代價所導致的損失將是終生都無法彌補的。

從另一個角度看,一個成功的智者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總是習慣地運用求同存異的智慧,而能夠自如地運用求同存異的智慧的人,肯定是一個有高度自律能力的人。

自律,就是不排斥他人不同的觀點、意見、習性等,要做到自律,關鍵一點就是要多思考,多包涵,充分運用求同存異的智慧交際藝術,妥善地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從而獲得人生最大的快樂。在與他人之間交往與相處的時候,要時刻記住“求同存異”的概念,就是尊重每一個人的獨特性,如果不允許別人與自己不同,拒絕與他人在交往和相處時求同存異,那麼最終隻能孤立自己。

孩子的發展,不僅需要自學、自理、自護、自強,也需要自律。自律在人的成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家庭教育中,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性格呢?

●讓孩子學會控製自己的思想

沒有意識作為先導,人就不可能有具體的行為。控製思想,就要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不能要什麼,這是認識問題。然後再弄清楚,怎樣拒絕不能做的事,強製自己專做該做的事,這是方法的問題。最後再掂量一下,自己做了會如何,不做又會如何,這是建立毅力的前提,是由控製思想向控製行為的過渡。

●讓孩子學會控製目標

目標是思想的核心,更是行動的指南。控製好目標是取得成功的一種重要方法。控製目標,就要製定目標。目標有長期的、中期的,也要有短期的。中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並舉,做起來就心中有數,忙而不亂了。

●讓孩子學會控製時間

人生活在空間和時間中,空間容納人,時間改變人。許多孩子事情做不好,就是沒利用好時間。告訴孩子應該把計劃要做的事,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做一個統籌的安排。這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孩子往往不但不明白自己要做哪些事,而且不明白在什麼時候,用多長時間來做某件事。如果把很多事和有限的時間充分地融合在一起,事情做好了,時間也沒白白浪費。這就需要家長給予幫助。當孩子能夠控製時間時,他的性格就得到了完善。

●製定合理規則

他人製定的規則是強加的,屬外力約束,而自己製定的規則有內省成分,易於自律。家長不妨和孩子一起商量製定家庭規則,以便共同遵守。例如,進別人房間前要先敲門;下棋、玩遊戲要按規則決定勝負;說錯話或做錯事時要禮貌道歉;看電視時不要幹擾別人。即使家長違規也要自覺受罰款,讓孩子懂得規則的嚴肅性。

●做到“三個結合”

首先,把孩子的最大化發展與對他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現在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的最大化發展放在首要位置,比如期望孩子取得優異的成績、培養孩子的創造力等。家長隻關注孩子的“分數”,而忽視了對孩子行為習慣的教育。一些孩子的成績雖好,但其日常行為卻不敢讓人恭維,這與缺乏嚴格的家庭教育直接有關。

其次,把對孩子的嚴格要求與他們自己的行為體驗相結合。人的品質的發展過程是他律到自律,父母必須使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化為孩子內部的一種需要。這種需要的形成要求孩子有親身體驗,比如讓孩子想想,買東西時為什麼要排隊?不排隊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通過這種體驗,使孩子懂得要想獲得自己的利益必須尊重別人的利益,樹立一種對等的權利義務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