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養生(2)(1 / 3)

十八世紀英國的醫學家琴納為了造福於人類,他甘願在自已的愛子身上做牛痘試驗,終於征服了曾奪去歐洲一億五千萬人生命的惡魔天花。

大名鼎鼎的諾貝爾曆盡千辛萬苦試驗炸藥成功時,自己已被炸得渾身鮮血淋漓,可是他卻舉著雙手歡呼:“我成功啦!”

方誌敏說得好:“為了階級和民族的解放,為了黨的事業的成功,我毫不稀罕那華麗的大廈,卻寧願居住在卑鄙潮濕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寧願吞嚼難以下咽的苞米和菜根……”

在那些私心重重的人看來,這些人的做法好像“不可理解”,但正是在這些“不可理解”的行為中,完善了眾多成功人士的人格和靈魂。做為新世紀的父母,為了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提高下一代的道德修養,在教育孩子時,不妨學學康熙皇帝的教育方法,引導孩子們多做一些“身勞心安,利少義多”的事情,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大有裨益的。

長持其誌,無暴其氣

孟子雲:“持其誌,無暴其氣。”人欲養身,亦不出此兩言,何也?誠能無暴其氣,則氣自然平和;能持其誌,則心誌不為外物所搖,自然安定。養身之道,猶有過於此者乎?

譯文

孟子說:“樹立遠大的誌向,不要損耗自己的心氣。”人希望養身全形,也不外乎這兩句話。為什麼這麼說呢?一個人要是真的能做到不損耗自己的心氣,那麼他肯定可以做到心平氣和,不驕不躁;能樹立遠大的誌向,那麼他就能夠不為外物所動,恬淡安靜養身之道,還能有比這更高明的嗎?

成功教子黃金法則

孟子曰“夫誌,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持其誌,無暴其氣……吾善養吾浩然之正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在孟子看來:一方麵,毅力、誌向是人體之氣的統帥,有誌向的人完全可以駕馭自己的氣血運行;另一方麵,為了實現人生誌向,人就不應該輕易浪費氣血資源。總之他認為,追求道德真理的人,是內心純正的人,所以胸中總有浩然之正氣。不講道德的人,是欲念雜亂的人,也是體內氣機逆亂的人。

南非黑人領袖曼德拉是國際政壇上的一位風雲人物,他因推進南非的民主進程經曆了長達27年的監禁,並且榮獲了諾貝爾和平獎。在獄中,無論是精神和肉體受到何等的摧殘,曼德拉從未因此喪失過鬥誌,而不久後隨著反種族主義鬥爭的蓬勃發展,要求釋放這位黑人領袖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漲。南非政府懾於群眾的壓力,幾次表示要釋放曼德拉,但當局總是提出種種苛刻條件,都遭到了曼德拉的拒絕,在曼德拉看來,這種討價還價的自由無異於對自由的踐踏,他發誓要把南非種族主義政權的牢底坐穿。

1976年,南非當局首次提出要釋放曼德拉,條件是曼德拉獲釋後必須回特蘭斯凱“保留地”,妄想以此來換取曼德拉對種族隔離政策的承認。1984年1月,又要曼德拉宣布放棄武裝鬥爭,譴責暴力行動才釋放他,曼德拉總是響亮地回答,“隻要南非人民還沒有自由,我也決不接受任何自由”。

在政治舞台上,曼德拉是一位堅貞不屈的鬥士。在家庭中,他卻是一位溫情的丈夫、慈愛的父親。和溫妮結婚之後,由於艱苦的鬥爭生活,他和妻子長期不能見麵,使得溫妮帶著女兒在艱難中度日。

許多年後,他知道女兒在一家雜誌社工作,同時在戀愛中遇到一些麻煩。曼德拉懷著深深的父愛給女兒寫了一封信,告誡女兒要珍惜自己的學業,要注意培養自己的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