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企業裏,越來越需要那些敢於行動和負責的員工。因為無論公司還是做為一名普通的員工,光能想出好的戰略是不夠的,隻有把工作落實在行動上,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如果隻有心動而沒有行動,那麼這永遠都是“紙上談兵”。隻有真的邁出行動那一步,才能真正抓住到手的機會。
不必老板的千叮嚀萬囑咐
在大多數情況下,許多人都不願意承擔責任。在工作的過程中。他們假裝不知道有責任和任務的存在,當事情巾途出現了糟糕的局麵後,便推說自己並不知道有關的任務或責任,以此來逃避,或者推卸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
廣東有一家公司,公司總裁精力旺盛,精明幹練,而且對流行趨勢的反應極其敏銳。但或許也正因為如此,他在對公司的管理上十分獨裁。不僅對下屬總是頤指氣使,而且很少給他們獨當一麵的機會。因此公司很多很有能力的人都成了奉命行事的小角色,連主管也不例外。
在這種環境下。公司內幾乎使所有主管都離心離德,大多數員工一有機會便聚集在走廊上大發牢騷。乍聽之下,不但言之有理而且用心良苦。仿佛全心全意為公司著想。隻可惜他們光說不練,以上司的缺失作為自己工作不力的借口。
然而,有一位主管卻不願向環境低頭。他並非不了解頂頭上司的缺點。但他的回應的不是批評,而是設法彌補這些缺失。上司頤指氣使,他就加以緩衝,減輕屬下的壓力,又設法配合上司的長處,把努力的重點放在能夠著力的範圍內。
受差遣時,他總盡量多做一步,設身處地體會上司的需要與心意。如果奉命提供資料,他就附上資料分析,並根據分析結果提出建議。
有一次,總裁外出。在那天半夜裏,保安緊急通知幾位主管,公司前不久因違紀開除的三個員工糾集外麵一幫“爛仔”打進廠裏來了。已打傷了數個保安和員工,砸爛了寫字樓玻璃門。其他幾位主管因為對總裁心懷不滿又不願擔負責任。就幹脆裝作不知道、、而當那位積極主動的主管接到通知後。立刻趕赴現場。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報警,接著又請求治安員火速增援。為控製局麵。他用喇叭喊話,同對方談判,穩住對方,直到警察趕來將這幫肇事者一網打盡。
這件事情過後,他贏得了其他部門主管的敬佩與認可,總裁也對他極為倚重,公司裏任何重大決策必經他的參與及認可。
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公司中的一分子,你不可能完全控製你身在何處,更不能選擇你的同事和上司,但是你卻能控製自己工作的勤奮程度。你工作得越多,你做得就越好,就是這個道理。作為公司的一員,拿著公司的薪水,就應該把公司的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站在公司的立場上以高度的熱情和責任心做好自己的工作,這樣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否則就會落於平庸。
很多事不必老板交代,也要把它們當成自己應該履行的職責。認真、負責地把它處理妥當,為公司消除隱患,出謀劃策。這樣,才有機會使自己得到更大的發展。
小謝是一家大型企業的質檢員。有一次。他看見公司的一位宣傳員在為公司編撰一本宣傳材料。但是,他發現這位宣傳員文筆生疏,缺乏才情,編出來的東西無法引起別人的閱讀興趣。因為平時喜愛閱讀,有些文采,小謝便主動編出一本幾萬字的宣傳材料,送到了那位宣傳員的麵前。
那位宣傳員發現,小謝所編撰的這一本材料文筆出眾而翔實,遠超過自己的水平。大喜過望,他舍棄了自己所編的東西,把小謝所編的這一本材料交給了總經理。
總經理詳細地把這本宣傳材料看過了一遍之後。第二天,把那位宣傳員叫到了自己的辦公室。
“這大概不是你做的吧。”總經理問那位宣傳員。“不……是……”那位宣傳員有些戰栗地回答。
“是誰做的呢?”經理問道。“是車間裏的一位質檢員。”宣傳員回答。
“你叫他到我辦公室來一趟。”經理指派宣傳員找來小謝。“小夥子,你怎麼想到把宣傳材料做成這種樣子。”經理問他。
“我覺得這樣做,既有益於對內部員工進行宣傳,灌輸我們的企業文化、理念和管理製度,更有益於對外擴大我們企業的聲譽,加強我們的企業品牌,有利於產品的銷售。”小謝說。
總經理笑了笑說:“我很喜歡它。”這次談話沒幾天,小謝被調到了宣傳科任科長,負責對外宣傳自己的企業。不到一年時間,他因為在工作中表現出色,被調到總經理辦公室擔任助理。
很多時候,雖然我們沒有義務做自己職責範圍以外的事。但是,在工作的過程中,隻要事關公司的事務,我們就不應該置身事外,袖手旁觀。盡管做這些職務範圍以外的事務,會占用我們寶貴的時間。但我們的行為,將會為我們贏得良好的聲譽。
機會總是喬裝成“問題”的樣子,以職責範圍外的形式來到我們的麵前,當我們以主動的心態去麵對它們的時候,它們就會在我們手中。
不要自滿於工作中的點滴
不要滿足於尚可的工作表現,要做得更好,你才能成為不可或缺的人物。現在企業中,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人,他們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了。當任務完成得不理想時,他們習慣說:“我已經做得夠好了。”工作中習慣於說自己“做得夠好了”的人是對工作的不負責任,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每個人的身上都蘊含著非常大的潛能。如果你能在心中給自己定一個較高的標準,激勵自己不斷超越自我,那麼你就能擺脫平庸,走向卓越。
小趙在一家大型建築公司任設計師,常常要跑工地。看現場。還要為不同的老板修改工程細節,異常辛苦,但她仍認認真真地去做,毫無怨言,她給自己立下了一條規則——“要做就做好。否則就不做。”
有一次,老板安排她為客戶做一個設計方案,時間隻有三天。接到任務後,小趙看完現場,就開始工作了。三天時間裏,她都在一種異常興奮的狀態下度過。她食不甘味,寢不安枕,滿腦子都想著如何把這個方案做好。她到處查資料,虛心向別人請教。三天後,她把設計方案交給了老板,得到了老板的肯定。因工作認真,現在小趙已是公司裏的紅人了。老板不但提升了她,還把她的薪水翻了三倍。
後來,老板告訴她:“我知道給你的時間很緊張。但我們必須盡快把設計方案做出來。如果當初你因此推掉這個工作,我可能會把你辭掉。你表現得非常出色,我最欣賞你這樣工作認真的人!”
任何一個老板都希望自己能擁有更多優秀的員工,而很少有老板能忍受那些表現平平卻自以為是的員工。在工作中,老板根據員工在平時工作中的表現決定給誰升職或者加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因此,如果你想使自己在工作中不斷升值,首先要放棄的是“拿多少錢,做多少事”的想法。這個道理很簡單,你覺得自己隻拿一千塊錢的工資,便隻做一千塊錢的事,反過來,你的老板則會因你隻是在做著一千塊的事,而隻給一千塊錢的工資。促成這種平庸“交易”的最大原因,便是你沒有給你的老板為你加薪和升職的理由,但你若拿一千塊的錢,做了一萬塊錢的事,那情況自然會有很大的不同。
每個人的潛力都是無窮的。如果你現在仍覺得自己表現平平,你的潛力一定還沒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如果你滿足自己在工作中尚可的表現,你也隻能落人平庸者之列。事實上,麵對激烈的競爭,即使甘於平庸,也不一定能獲取平庸所需的安逸。
很久很久之前。一位地主要出門遠行,臨行前他把下人們叫到一起並把財產委托他們保管。依據他們每個人的能力,他給了第一個下人十兩銀子,第二個下人五兩銀子,第三個下人二兩銀子。拿到十兩銀子的下人把它用於經商並且賺到了十兩銀子。同樣,拿到五兩銀子的下人也賺到了五兩銀子。但是拿到二兩銀子的下人卻把它埋在了土裏。
很長一段時間之後,他們的主人回來與他們結算。拿到十兩銀子的下人帶著另外十兩銀子來了。主人說:“做得好!你是一個對很多事情充滿自信的人。我會讓你掌管更多的事情,現在就去享受你的獎賞吧。”
同樣,拿到五兩銀子的下人帶著他另外的五兩銀子來了。主人說:“做得好!你是一個對一些事情充滿自信的人。我會讓你掌管很多事情,現在就去享受你的獎賞吧。”
最後拿到二兩銀子的下人來了,他說:“主人,我知道你想成為一個強人,收獲沒有播種的土地,收割沒有撒種的土地。我很害怕,於是把錢埋在了地下。”主人回答道:“又懶又缺德的人,你既然知道我想收獲沒有播種的土地,收割沒有撒種的土地,那麼你就應該把錢存到銀行家那裏,以便我回來時能拿到我的那份利息,然後再把它給有十兩銀子的人。我要給那些已經擁有很多的人,使他們變得更富有:而對於那些一無所有的人,甚至他們有的也會被剝奪。”
這個下人原以為自己會得到主人的讚賞,因為他沒丟失主人給的那二兩銀子。在他看來,雖然沒有使金錢增值,但也沒丟失,就算是完成主人交代的任務了。然而他的主人卻不這麼認為。他不想讓自己的下人隻會沒有出息地按要求行事,而是希望他們能主動些,變得更傑出些。
滿足自己的尚可表現,是你通向卓越的最大障礙。事物永遠沒有“夠好”的時候,隻有把它“做到最好”才能真正成功。無論客戶、上司還是老板,真正存心挑剔你的時候並不多,他們提出的要求。大多迫於某種正當的需要,上司怕工作質量影響業績,老板則更是迫於市場的巨大壓力而鼓勵員工不斷上進。他們因為無法對市場說:“我已經做得夠好的了!”
因此也希望你不要對他們說:“我已經做得夠好的了。”市場是無情的,你有時可能隻比競爭對手稍遜一點點,就會被淘汰出局。
當你在工作中積極進取,把尚可的工作成績當成前進的基石,不斷提高自己。你的一切都會隨之改變。
永遠記得比別人多做一點
無論你是管理者,還是普通職員,若能抱著“比別人多做一點”的工作態度,你便可以從競爭中脫穎而出。你的老板、同事和顧客會關注你、信賴你,你從而也會擁有更多的機會。
這是一位成功推銷員的經驗,他在總結自己成功經驗時說:“你要想比別人優秀,就必須堅持每天比別人多訪問5個客戶。”“比別人多做一點”,多簡單的一句話,卻是很多事業成功者的取勝秘訣。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更願意找些借口來搪塞,而不是努力成為優秀者。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必須有巨大的付出才能夠成為優秀的人,而找個借口搪塞為什麼自己不全力以赴讓自己變得優秀,對他們來說,那可真是不用費什麼力氣。
真正的成功是將勤奮和努力融入每天的工作、生活中的一個過程。著名投資專家約翰-坦普爾頓通過大量的觀察研究,得出了一條很重要的原理:“多一盎司定律”。盎司是英美重量單位,一盎司相當於1/16磅,在這裏以一盎司表示一點微不足道的重量。所謂“多一盎司定律”。意即隻要比正常多付出一丁點就會獲得超常的成果。坦普爾頓指出:取得中等成就的人與取得突出成就的人幾乎做了同樣多的工作。他們所做出的努力差別很小——隻是“多一盎司”。但其結果,所取得的成就及成就的實質內容方麵,卻經常有天壤之別。
我國著名企業海爾的產品合格率之所以能達到一個很高的水準,其秘訣就是運用了“多一盎司定律”。
由於電冰箱對當時的消費者來說是家庭中的大件,許多家庭買來之後,都放在房間的顯要位置。基於此,海爾對冰箱的各項技術指標的要求均高於國家標準,其中主要的七項指標實測值均優於國際發達國家水平。為滿足當時用戶對高檔家電的特殊需求,海爾對外觀、噪音等的要求特別嚴格。如冰箱外觀,國家標準要求是1.5米以內看不出劃痕。而海爾的要求則是O.5米以內不得看出劃痕;噪音國家規定為不超過52分貝。海爾的內控標準為不超過50分貝。
其實,在工作中,有很多時候需要我們“多加一盎司”。多加一盎司,工作可能就大不一樣。盡職盡責完成自己工作的人。最多隻能算是稱職的員工。如果在自己的工作中再“多加一盎司”,你就可能成為優秀的員工。尤其是我們應該為自己確立這樣的工作標準:對自己的要求要適當地高於老板的要求。做到這一點,我們就一定能把工作做好。
當亨利-瑞蒙德在美國《論壇報》做責任編輯時,剛開始時他一星期隻能掙到6美元。但他還是每天平均工作13至14個小時。往往是整個辦公室的人都走了,隻有他一個人在工作。“為了獲得成功的機會,我必須比其他人更紮實地工作,”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當我的夥伴們在劇院時,我必須在房間裏;當他們熟睡時,我必須在學習。”後來,他成為了美國《時代周刊》的總編。
美國著名出版商喬治-W-齊茲12歲時便到費城一家書店當營業員,他工作勤奮,而且常常積極主動地做一些分外之事。他說:“我並不僅僅隻做我分內的工作,而是努力去做我力所能及的一切工作,並且是一心一意地去做。我想讓我的老板承認,我是一個比他想像中更加有用的人。”
“多一盎司定律”可以運用到人類努力的每一個領域中。這“一盎司”把贏家跟一些入圍者區別開來。在朝氣蓬勃的高中足球隊中,你會發現,那些多做了一點努力,多練習了一點的小夥子成為了球星,他們在贏得比賽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他們得到了球迷的支持和教練的青睞。而所有這些隻是因為他們比隊友多做了那麼一點努力。
在商業界,在藝術界,在體育界,在所有的領域,那些最知名的、最出類拔萃者與其他人的區別在哪裏呢?答案就是多勤奮、多努力那麼一點兒。誰能使自己“多加一盎司”,誰就能得到千倍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