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萊克是一名食品推銷員,他十分熱愛自己的工作,但同時也非常熱愛釣魚和打獵,他總是喜歡在周末的時候帶著釣竿和獵槍到叢林深處釣魚打獵,幾天後,再心滿意足地帶著一身的疲憊回家。但是,這種愛好使他樂在其中之時又困擾著他。因為這個愛好占據了他太多的時間,幾乎影響到了他的工作。

他想找到一種可以兩全的辦法。有一天,他從外麵回到工作崗位上時,突然產生了一個十分奇異的想法:“我可以在荒野之中開展業務。因為鐵路公司的員工都居住在鐵路的沿線,荒野中還散居著許許多多的獵人和礦工,這些都是潛在的客戶。”這個想法令他興奮不已,這樣一來,他便可以在狩獵途中,兼顧自己的工作,這簡直就是一個一舉兩得的好事。

接下來,他開始著手此項計劃,沒等跟家人告別,他便回家打點行李,進行準備工作,這樣是為避免自己被猶豫和拖延影響了決心,而導致自己最終放棄這項完美的計劃。直到第二天,他才告訴家人他已經在郊外開始工作了。他的小兒子一直嚷嚷著要找爸爸,這讓他有點想要回家,但他馬上打消了這個念頭,還在心裏默念:“幸虧自己行動得早,不然,肯定會因舍不得家人而出不了家門了。”

之後的日子裏,他沿著鐵路線開始工作。那些人對他的態度十分友善和熱情,他的工作因此開展得十分順利。在和他們的接觸之中,文萊克與他們產生了深厚的感情。文萊克教他們一些生活中的小手藝,給他們講外麵世界中的傳奇故事,因此,他經常成為他們的尊貴賓客,文萊克推銷的食品也大受歡迎。文萊克在這裏工作了三個月後回到公司。隨後的一年中,文萊克因這次行動而創造出了百萬美元的業績。

文萊克的成功說明了什麼呢?任何偉大的理想,如果不付諸行動都隻是空想而已,隻有行動才會產生結果。行動是成功的前提,任何偉大的計劃,最終落實到行動上才能成就所謂的“偉大”。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徑就是立刻行動,而不是一味地“心動”卻從來沒有行動。

然而,也許有人會反駁說:“心想事成。”沒錯,隻有首先有了想法才能有成功的可能,但是很多人隻把想法停留在空想的階段,而不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那麼這種想法終究無法得到實現。

行動表現了一個人敢於改變自我、實現自我的決心,是一個人能力的證明。心裏有了一種想法,不付諸行動,卻束之高閣,永遠都看不到勝利的曙光。美國著名成功學大師馬克-傑弗遜說:“一次行動足以顯示一個人的弱點和優點是什麼,能夠及時提醒此人盡快找到人生的突破口。”

工作中,很多人總是抱怨老板沒有發現他們的才能,其實,是他們自己沒有將這種才能付諸行動。他們在“心動”的環節中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卻沒有在實際工作中加以實施。

而那些聰明的職業人不僅會時時產生一些“聰明”的想法,而且,他們還會將這種想法及時地在工作中加以運用。他們不會將時間浪費在做夢和猶豫中,而是一旦有了想法,就立即行動,這才是成功的關鍵。

用實際行動去說明一切

記得古羅馬一位大哲學家曾說過:“想要到達最高處,必須從最低處開始,想要實現目標,必須從行動開始。”

工作是人生的重要一部分,隻要你立即著手積極行動,一件一件地完成眼前的任務,你就有可能比其他人更快地接近目標,攀上自己人生的頂峰。

意大利著名的航海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不久,參加在西班牙的一次歡慶會。有一位貴族突然口出狂言:“發現新大陸並沒什麼了不起,這不過是件誰都可以辦到的小事,根本不值得如此張揚。”這位貴族繼續說道,“哥倫布不過就是乘著船往西走,再往西走,然後在海洋中遇到了一塊大陸而已。我相信我們之中的任何人隻要坐著船一直向西行,同樣會有這個微不足道的發現。”

哥倫布當時聽完貴族的這番“高論”之後,並沒有覺到絲毫的尷尬,而是起身很有風度地對這個人說:“是的,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做起來都非常容易,不過其中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我已經動手做了,而你卻至今沒有做。”

在職場中奮鬥的人們都明白:“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誰都知道執行的重要性,可是在實踐中能夠真正將戰略落實到行動上的人卻很少。

古時候,在一個偏遠的山區住著兩個和尚,其中一個非常貧窮,一個比較富裕。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到南海去,您看怎麼樣?”富和尚說:“我多年來就想租條船沿著長江而下,可到現在還沒做到呢,你憑什麼去?”窮和尚回答說:“我隻需要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就足夠了。”

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歸來,把去南海的事情告訴了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慚愧。

這就是行動的魅力所在。

一則寓言故事,留給我們更多的是深刻的道理:說一尺不如行一寸。一切美好的願望都需要我們去執行,沒有果敢的行動,那麼,再美好的夢想都隻能化作泡影。

由此看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隻有執行才能產生結果,任何偉大的目標、偉大的計劃,最終必須落實到行動上。毛澤東在著名的《實踐論》中說道:“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同樣,在現實生活中,你要想獲得人生的智慧與財富,就要親自去實踐,去行動。

集中精力完成每一件事

曾有人向一位成功人士請教:“你為什麼能完成這麼多的工作?”這位成功人士是這樣回答的:“因為我奉行這樣的原則,在某個時間段隻集中精力做一件事,但要盡最大的努力把它做好。”

對本職工作不了解,業務不熟練,但在失敗後卻反過來責怪他人,抱怨社會,這是不應該的。你應該做的是:盡最大的努力去精通業務。這實際上並不難,隻要你持之以恒地積累。

褐色皮膚、英俊瀟灑的泰生從小就是遊泳健將,經常參加比賽。“從很小的時候,別人就從兩方麵來看我們。”他說,“一方麵看我們是誰,一方麵看我們有何表現。我總是因為比賽成績而獲得誇獎。”

於是泰生不斷追求成就。他的事業從一幢建築物開始,然後變成兩幢,最後名氣愈來愈響亮,業務不斷擴充發展。最後,泰生的事業擴大到連自己都弄不清楚究竟涉足了多少生意。

“我兼營製造業、旅遊業、管理事業、旅館經營、公寓改建等,每一種行業我都想插手。我非常興奮,不知道什麼是自己做不到的,所以想試探自己能力的限度。我常在早上起床看見自己的名字登在報紙上,感覺很舒服。然後再看一遍,感覺更舒服。凡事問題愈大愈多就愈好。”

有一天,銀行打電話通知他的公司已過度膨脹,緩付款也已到期,要求償還貸款。小神童泰生的事業就這樣垮了。剛開始泰生責怪每一個人,把錯誤歸咎於銀行、社會經濟形勢或公司員工。最後,他隻歸結為一點:“我知道自己太自私了,我走得太快、太遠,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麵對新機會時我不說:‘這類生意我不做。’反而說:‘為什麼不做?我什麼生意都做。’我就是太好大喜功。由於每一件事都想做,結果無法把精神集中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麵。”哪一個問題最迫切需要解決,就成為他的當務之急。“我錯把時間上最緊急的事當作最重要的事。”

泰生沒有分辨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現在他首先需要解決的是重定目標,選擇擅長的行業,然後集中精神去做它。

泰生最擅長的是房地產開發。經過幾年的拮據與苦撐,加上他的努力經營,他的生意逐漸有了起色。現在他再度成為紐約的百萬富翁,隻不過對自己能力的限度了解得更清楚了。

他自己認為,如果現在我有這樣的想法:“經營健身俱樂部的生意好像挺不錯?”我會馬上阻止自己說:“誰要去做這種生意?我有我的賺錢行業,根本不需要做這種生意。讓別人去做好了。”

事實上,我們每天的工作大多數都是例行的,或者千篇一律的。於是,我們的腦子常常幾乎是閑著的。由於我們“無法全身心投入”,結果就可能導致因疏忽而引起的錯誤,或者覺得工作沒勁,甚至苦不堪言。我們應該努力把意識集中在某個特定的行為上來,並要一直集中到已經找出實現這一行為的方法,並且成功地將其付諸實際行動中去。首先要養成一定的習慣,習慣性的行為能使人較容易地迎接眼前的挑戰。

其次可以增加工作的難度。通常我們的技能如果隻夠應付眼前的挑戰,則專注的程度最高。要想愉快地完成一件簡單乏味的工作,可行的辦法就是增加這件工作的難度。不妨把沉悶的工作轉變成具有挑戰性的比賽,跟別人比,跟從前的自己比,以便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製定規則和目標,給自己一個時限。這樣增加挑戰性的方式也許能夠迫使你進入理想的全神貫注的狀態。因為要超越別人、超越自己,你必須全力以赴。

在做一件事情時,你甚至可以把要做的每一個步驟都說出來,這樣不僅有助於全神貫注,而且能夠提醒自己遺忘了哪些步驟。自言自語也有“摒除噪音”的作用,使你不易分心。

一位年輕的滑雪選手對觀眾的叫嚷聲和紛飛的雪花感到心煩,教練適時地提醒:“看著前麵。”於是這位選手像念咒似的反複說著“看著前麵,看著前麵,看著前麵”,他終於把精神集中了起來,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在學生時代,許多人就形成了辦事拖遝、心不在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的壞習慣,以至於在工作中也是懶散成風,處處想投機取巧。蒙混過關。沒有時間觀念也是這類人的一貫作風,這使他們常常因此而遭受失敗。到金融機構辦事遲到,那麼,被拒付票據就是正常的了;和人約會姍姍來遲,那麼,失去他人的信任就是正常的事了。

這種品行的人注定會走向失敗,也必將辜負親朋好友對他的殷切期望。最糟糕的是,這種人一旦通過非正當手段占據了領導位置,其後果就非常嚴重,他們的種種惡習必將傳染到下屬身上。如此一來,整個公司必將一片混亂,又如何能夠生產出優質的產品來呢?

將工作當成人生的樂趣

寫字樓的工作就是這樣的朝九晚五、四季恒常,一個格子間,一個顯示器,一大堆文件,以及做不完的事情。所謂的“白領”,聽起來蠻雅致,實際上是終日伏案不見天日。

而真正說因為喜歡這樣的工作而選擇它的人大概並不多。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趨之若騖?優厚的薪金、舒適的辦公環境、抑或僅僅為了一個“白領”的稱呼。

工作畢竟是工作,你每天做什麼並不取決於自己,而是你的上司。即使當初選擇的這份工作是你喜歡的,也不代表工作的每個具體環節你都會喜歡,總有一些重複性的、屬於無奈的、又不得不做的任務存在。這時你將如何麵對呢?

保持一種健康積極的“心態”是至關重要的。當然這裏有一個前提,就是要選擇一份自己大體上喜歡的工作來做,然後,努力從中去尋找樂趣,並建立自己獨特的處事風格。

亞斯在大學裏讀的是中文,現在所從事的工作也與文字有關,大概屬於工業中的“文字工作者”。每天他都要處理大量的文件和資料,難免遇到許多操作性的事務重複再重複。每到這時,他喜歡為自己泡一杯茶,用五分鍾靜氣凝神,以達到“虛境”的狀態,而後集中精力來處理這段工作,在最短的時間內結束戰鬥。交完工後,他才信步回到自己的“格子”裏,開始思如泉湧、充滿熱情地繼續那部分自認為可以充分發揮創造力和顯露個性特色的工作,從中找到自信並感覺到“自我”的存在。

同時他也喜歡當上司批改完他的文件時,那種滿意而讚賞的目光。剛做旋車工的薩姆爾沃克萊日複一日的工作就是旋螺絲釘,看著那一大堆等待他去旋車的螺絲釘,薩姆爾-沃克萊滿腹牢騷,心想自己幹什麼不好,為什麼偏偏來旋螺絲釘呢?他想過找老板調換工作,甚至想過辭職,但都行不通。最後他尋思能不能找到一個積極的辦法,使單調乏味的工作變得有趣起來。於是,他和工友商量開展比賽,看誰做得快。工友和他頗有同感。這個辦法果然有效,他們工作起來再也不像以前那樣乏味了,而且效率也大為提高。不久,他們就被提拔到新的工作崗位。後米,沃克萊成了著名的鮑耳文火車製造廠的廠長。

國外一家報紙曾舉辦過一次有獎征答。題目是“在這個世界上誰最快樂?”從數以萬計的答案中評選出的四個最佳答案是:作品剛完成,自己吹著口哨欣賞的藝術家;正在築沙堡的兒童;忙碌了一天,為嬰兒洗澡的媽媽;千辛萬苦開刀之後,終於救了危急患者一命的醫生。

看來,工作著的人是最快樂的。確切地說應該是:正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的人是最快樂的。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不快樂的人,往往是生活中沒有自己喜愛的事可做的人。

我們常常認為隻要準時上班、按點工作,不遲到、不早退就是完成工作了,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領所謂的工資了。可是,我們的工作很可能是死氣沉沉的、消極被動的。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用一種新的目光來打量工作,從中找到新的興奮點,點燃工作激情。

工作在現代人生活中的分量愈來愈重,甚至成為衡量成功的重要準則。不管你為哪家公司、哪個組織工作,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一種樂趣。在今天,享受工作樂趣的方法很多。科學家、運動員、藝術家、音樂家或演員都是以工作為樂的人。如果你要樂在工作,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它視為一種終生的成長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