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借口都是推卸責任。一個具有強烈責任感的員工會把尋找借口的時間和精力用到工作中去,努力去實現目標,敢於承擔責任。事實上,每一個借口,都暗示著員工的懦弱與不負責任。
傑克在一次與朋友的聚會中神情激憤地對朋友抱怨老板長期以來不肯給自己機會。他說:“我已經在公司的底層掙紮了15年,仍時刻麵臨著失業的危險。15年,我從一個朝氣蓬勃的青年人熬成了中年人,難道我對公司還不夠忠誠嗎?為什麼他就是不肯給我機會呢?”
“那你為什麼不自己去爭取呢?”朋友疑惑不解地問。
“我當然爭取過,但是爭取來的卻不是我想要的機會,那隻會使我的生活和工作變得更加糟糕。”他依舊憤憤不平,甚至義憤填膺。
“能對我講一下那是為什麼嗎?”
“當然可以!前些日子,公司派我去海外營業部,但是像我這樣的年紀、這種體質,怎能經受如此的折騰呢?”
“這難道不是你夢寐以求的機會嗎,怎麼你會認為這是一種折騰呢?”
“難道你沒看出來?”傑克大叫起來,“公司本部有那麼多的職位,為什麼要派我去那麼遙遠的地方,遠離故鄉、親人、朋友?那可是我生活的重心呀!再說我的身體也不允許呀!我有心髒病,這一點公司所有的人都知道。怎麼可以派一個有心髒病的人去做那種‘開荒牛’的工作呢,又髒又累,任務繁重又沒有前途……”他仍舊絮絮叨叨地羅列著他根本不能去海外營業部的種種理由!
這次他的朋友沉默了,因為他終於明白為什麼15年來傑克仍沒有獲得他想要的機會。並且也由此斷定,在以後的工作中,傑克仍然無法獲得他想要的機會,也許終其一生,他也隻能等待。
借口的根源在於缺乏責任心,找借口隻會使你與成功失之交臂。事後為自己找借口,說明你在用借口向別人表明你拒絕汲取教訓,你想找借口為自己開脫責任。如果你總是在事後為自己找借口推脫責任,而不去深刻反思,認真總結,那麼,以後遇到類似情況,成功仍然會與你無緣。一位成功學大師說過,失敗者抱怨他人,成功者反思自己。有一個發生在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故事,生動地說明了這個道理。
有一天,一名軍官下部隊去看望士兵。在軍營裏,軍官看見一名士兵戴的帽子很大,大得快把眼睛遮住了,他走過去問這個士兵:
“你的帽子怎麼會這麼大?”
“報告長官,不是我的帽子太大,而是我的頭太小了。”士兵立正說道。
軍官聽了哈哈大笑:“頭太小不就是帽子太大嗎?”
士兵說:“一個軍人,如果遇到什麼問題,應該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從別的方麵找原因。”軍官點點頭,似有所悟。10年後,這名士兵成了一位偉大的將軍。
找借口會讓一個人在工作中避難就易,失去擔當責任的勇氣。如果整個企業都形成了找借口推脫責任的風氣,那麼,整個企業的凝聚力和執行力就會大打折扣。
威廉-安肯在擔任維亞康姆機械公司銷售經理期間,該公司的財政發生了困難。這件事被駐外負責推銷的銷售人員知道了,工作熱情大打折扣,銷售量開始下滑。到後來,銷售部門不得不召集全美各地的銷售人員開一次大會,威廉親自主持會議。
首先是由各位銷售人員發言,他們一一站起來以後,似乎每個人都有一段最令人震驚的悲慘故事要向大家傾訴:商業不景氣、資金短缺、人們都希望等到總統大選揭曉以後再買東西,等等。
當第五個銷售員開始列舉使他無法完成銷售配額的種種困難時,威廉再也坐不住了,他突然跳到了會議桌上,高舉雙手,要求大家肅靜。然後他說:“停止,我命令大會停止10分鍾,讓我把我的皮鞋擦亮。”
隨後,他叫來坐在附近的一名黑人小工,讓他把擦鞋工具箱拿來,並要求這位工人把他的皮鞋擦亮,而他就站在桌子上不動。
在場的銷售員都驚呆了。人們開始竊竊私語,覺得威廉簡直是瘋了。
皮鞋擦亮以後,威廉站在桌子上開始了他的演講。他說:“我希望你們每個人,好好看看這位小工友,他擁有在我們整個工廠和辦公室內擦鞋的特權。他的前任是位白人小男孩,年紀比他大得多。盡管公司每周補助他5美元的薪水,而且工廠內有數千名員工,但他仍然無法從這個公司賺取足以維持他生活的費用。”
“這位黑人小孩不僅可以賺到相當不錯的收入,既不需要公司補貼薪水,每周還可以存下一點錢來,而他和他前任的工作環境完全相同,也在同一家工廠裏,工作的對象也完全一樣。”
“現在我問諸位一個問題:那個白人小男孩拉不到更多的生意,是誰的錯?是他的錯還是顧客的錯?”那些推銷員們不約而同地說:“當然,是那個小男孩的錯。”
“正是如此,”威廉接著說:“現在我要告訴你們的是,你們現在推銷的機器和去年的完全相同,同樣的地區、同樣的對象以及同樣的商業條件。但是,你們的銷售業績卻大不如去年。這是誰的錯?是你們的錯還是顧客的錯?”
同樣又傳來如雷般的回答:“當然,是我們的錯。”
“我很高興,你們能坦率承認自己的錯誤。”威廉繼續說:“我現在要告訴你們,你們的錯誤就在於,你們聽到了有關公司財務陷入危機的傳說,這影響了你們的工作熱情,因此你們就不像以前那般努力了。隻要你們回到自己的銷售地區,並保證在以後30天之內每人賣出5台機器,那麼,本公司就不會再發生什麼財務危機了。請記住你們的工作是什麼,你們願意這樣去做嗎?”
下邊的人異口同聲地回答:“願意!”
後來他們果然辦到了。那些被推銷員們曾強調的種種借口:商業不景氣、資金短缺、人們都希望等到總統大選揭曉後再買東西,等等,仿佛根本不存在似的,統統消失了。
找借口的人永遠將眼光盯著別人,認為出現問題是別人的事,與自己無關,而不懂得在問題中反省自身,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這樣的員工永遠也不會有太大的發展,由這樣的員工組成的企業也不可能基業常青。
工作態度決定成敗
美國的一位哲學家說過:“我們人類可以由改變態度而改變生命。”盧梭曾說:“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並不就是年歲活得最長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所謂有憂愁才會覺得快樂;有離別才顯得相聚的可貴;有壓力才會奮進;有愛才會有責任。不管承受什麼,我們都應當以積極的態度去發現和體驗生命,方能感受到其中的快樂和幸福。
態度是人們對事物的看法和所采取的行動。態度有端正或不端正、主動或被動、積極或消極、勤奮或懶惰、熱情和冷淡……之分。同一件事擺到不同的人麵前,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事情麵前,都會有不同的態度。人生在事業上能否有所成就,其影響因素很多,但從總體上來看,還是態度決定成敗。
態度是個很難把握的事情,因為它不完全取決於你自己,還取決於別人,尤其是你的上司對你的態度及其偏好。有時候,張三的態度大多數時候比李四更主動積極,但張三積極主動的時候沒被別人或上司看到,而李四積極主動的時候卻被別人或上司看在眼裏、記在心上,等等,因而,對張三、李四工作態度的認識可能是差不多,甚至是相反的。如果是這樣,對你當然是有失公允的事了。
那麼,我們該如何端正自己的態度呢?我想,重點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是多學一點。學習的過程是接收信息,增加知識,不斷提升修養,不斷武裝自己的過程,隻有具備了豐富的信息和知識,有了良好的思想修養和精神境界,才會對事物具有正確的認識,並采取正確的態度。
二是多想一點。思考是一切活動的起點,是創造和行動的源代碼,是成就完美事業的基礎。古人雲:心之官則思,不思則不得也。思考會使人保持清醒的頭腦、旺盛的生命力,並賦予你行動的力量。特別是當你的努力不被人們所認識的時候,你一定要反複思考是哪兒出了毛病,並相信公道自在人心,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你不要埋怨別人和上司對自己不公,你隻有檢討自己的態度是否正確,並不斷端正和改進自己的態度,才是正確的選擇,因為你除了改變自己無法改變別人,更無法改變上司。
三是多幹一點。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你的態度體現於你的行動之中,態度是否正確也需要經受實踐的檢驗,經過實踐檢驗是正確的態度終歸是正確的。有了正確的態度,才會有正確的行動和良好的結果。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職業軌跡。有人成為單位的骨幹(也就是核心員工),受到領導的器重;有人一直碌碌無為,不被人知曉;有些人牢騷滿腹,總認為自己與眾不同,而到頭來仍舊一無是處……凡此種種,除了少數有某些天賦的人之外,大多數人的稟賦都相差無幾。那麼是什麼在造就我們、改變我們?是“態度”!是認認真真的工作態度,是求精、求專、求博、用心去工作的態度!態度是一個人內心的一種潛在意誌,是個人的能力、意願、想法、價值觀等在工作中所體現出來的種種外在表現。概括起來,一個單位裏大致可分為三種人。
第一種人:得過且過。
他們的口頭禪是“那麼拚命幹什麼?大家不是拿同樣的薪水嗎?”,這種人上、下班比較按時,做事也較按部就班。但職責之外的事一概不理,分外之事更不會主動去做,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第二種人:牢騷滿腹。
這種人總是悲觀失望,似乎老是在抱怨他人和環境,認為自己工作上的不如意,都是由領導和環境造成的,他們在平時工作中,總是自我設限,使自己的無限潛能無法發揮出來。他們整天生活在負麵情緒當中,完全享受不到工作的樂趣,而且還會將消極情緒不知不覺中傳染給周圍的人。
第三種人:積極主動進取。
這種人總是精神飽滿、積極樂觀,對工作、對同事傾注十二分的熱情。在工作中,他們總是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即使在工作遇到暫時困難和挫折的情況下也是如此。同事們都喜歡和他接觸,盡管他每天忙忙碌碌,但卻始終保持樂觀的態度,時刻在享受工作的樂趣。
第一種人可能會麵臨失業的危險;第二種人肯定會被解聘;第三種人會發展成為單位的核心員工。事實上,員工與員工之間在競爭智慧與能力的同時,也在競爭著態度。
一個人的態度直接決定了他的行為,決定了對待工作他是盡力盡心、還是敷衍了事,是安於現狀還是積極進取。他的態度越積極,決心越大,對工作投入的心血就越多,從工作中所獲得的回報也就相應地更為理想。尤其像在金融業從事營銷、前台、綜合等技術含量不是很高的職位上,大多數人都可以勝任。能為自己的工作表現增加砝碼的也就隻有態度了。這時,態度就是你區別於其他人,使自己變得更重要的一種能力。
那些慵懶怠惰的人,那些態度上不具備競爭力的人,他們隻注重事物的表象,無法看透事物的本質;他們隻相信運氣、機緣、天命之類的東西,看到他人工作出色,他們就會說:“那是天分!”看到別人屢次加薪,他們就會說:“那是幸運。”發現別人得到重用,他們就會說:“那是機緣。”
事實上,不管你所工作的機構有多龐大,也不管它有多麼複雜,每個人在這個機構中都能有作所為。而卓越的工作表現,都需要積極的工作態度來配合。當然,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堅持這種態度很不容易,但最終你會發現這種態度成了你個人價值的一部分。而當你體驗到他人對你的肯定給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所帶來的幫助時,你就會一如既往的秉持這種態度來做事了。
態度就是競爭力,積極的工作態度始終是使你脫穎而出的砝碼。擁有了它,你將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上做得更好,走得更順利。隻有把主動權握在自己手裏,工作起來才能得心應手。
學會主宰自己的命運
主動性是一切成功的根本,要有主動精神,首先就要做自己命運的主宰,這就必須懂得一個重要原則——認知,以及用這個原則所產生的力量來加以支持。
什麼是認知的原則?一個人在心裏給擊敗了,或者給失敗的情況所壓倒的時候,他就需要這種認知。他必須洞察出自己失敗的心理原因,他不但要看出外在的因素,也需要看清自己內心的情況。他對自己必須有一種洞察力和了解——我是誰,我又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得明白並且培養出內心的力量,然後才能繼續去尋求成功。
大多數人之所以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團糟,而沒能獲得成功,至少有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沒能把自己內心的東西組織起來,他們對自己是誰、是什麼樣的人缺少認識。記住:“人是他自己最可惡的敵人。”有些人雖然有目標和理想,而且努力工作,但是最終仍然失敗了;有人希望做些有創造性的事,偏偏無所作為。為什麼呢?問題或許就出在他自己的內心。
其實,世界上最難了解的人就是我們自己。我們內心有保護自我的傾向,總是為我們的所作所為找出理由,要讓不合理的事也看起來合理。很多人根本就不想認識自己,他們談論別人和別人的問題,卻躲避他們自己不願意麵對的事實。而事實上,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就是不再躲避自己,而是主動去認識真正的自我。
人們失敗通常不是因為他們不能處理外界的情況,而是內心的衝突擊敗了他們。你必須看出真正的自己,並且誠實地對待自己。這就是認知的原則,且是對自我的檢視。站在鏡子前,對自己說:“現在我說啊,我要知道你的真相。”你的內心可能會說:“嗯,你說的不錯,不過不要小題大做了。”但是心智正常而健康的人,會認識到真正的認知自我才是自我發展的開始。
你也許會說:“大家都說我有能力,但是我做的事卻常出錯。我的想法和反應出奇得糟,做了許多蠢事。”現在,你是否覺得豁然開朗,就好像站在鄉村的黑夜裏,突然出現了一道閃光,讓你看清了整個藍天?你也在靈光一閃之間看到了你的內心世界。你看到自己心智散亂,而這就是你常常失敗的原因。你現在就要決定改正這一點才行。因此,你首先要做的是重振心智,把內心散亂的思緒整合起來。
在以後幾天裏,你日漸有了一種奇特而難以置信的和諧的感覺。當然,不可能每一件事都突然變得美好起來,但是卻會越來越好,而且好得很多。
這種創造性的改變是因為你能夠運用認知的原則。你仔細地檢視內心,然後改正缺點,結果總使你得到了力量,推動你走向成功。
一個人運用了認知原則而開始認識到內在的潛力之後,力量會突增起來,發揮、擴展和實現這份潛能,則必能獲得成功。這裏所說的力量,是指一種獲得新能力的感覺。但是在這種創造性力量能夠發生作用之前,一個人不但要學習認識和相信自己,他還必須具有發揮這種力量的經驗,以使他更加肯定自己。自此以後不論遭遇到多麼不利的情形,他都能繼續主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