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對工作的態度決定了他對人生的態度,在工作中的表現和成就決定了他在人生中的表現成就。每個人都應該問問自己,工作到底是為了什麼?工作是為了自己,隻要你永遠認真負責地去對待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並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你就一定會有所成就的。

你隻是在為自己工作

在工作與生活當中,我們常常聽到很多人這麼說:“我不過是在為老板打工!”“憑什麼要我做這做那,一個月才給我這麼一點兒錢。”“差不多就行了,是公司的事,又不是我自己的事情。”

說這些話的,大多數是年輕人,他們本來有著豐富的知識、卓越的能力,但卻由於生活在不斷的抱怨中而常常麵臨著如何找到下一份工作的難題。

像這樣的年輕人可以說到處都有,他們最大的誤區就是始終抱著“我不過是在為老板打工”的工作觀念。他們認為,工作就是一種簡單的雇傭關係,做多做少,做好做壞,認不認真,和自己沒有多大的利害關係。這樣的工作觀念讓無數年輕人錯失了人生中許多寶貴的機會,甚至有些人等到中年時候仍在不斷地埋怨自己所在的企業。

然而,有一個名為齊瓦勃的青年卻不是這麼想的,盡管這個故事發生在幾十年前的美國,但是對現在的年輕人仍然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

齊瓦勃出生在美國鄉村,隻受過很短的學校教育。15歲那年,家中一貧如洗的他就到一個山村做了馬夫。然而雄心勃勃的齊瓦勃無時無刻不在尋找著發展的機遇。18歲那年,齊瓦勃來到鋼鐵大王卡內基所經營的一家建築公司打工。一踏進建築工地,齊瓦勃就抱定了要做一名優秀員工的決心。當其他人在抱怨工作苦、薪水低的時候,齊瓦勃仍然勤奮認真地工作著,堅持把工作做到位,默默地積累著經驗,並自學建築知識。

每天晚上,同伴們在閑聊時,齊瓦勃卻躲在角落裏看書。一天晚上恰巧公司經理到工地檢查工作,經理看了看齊瓦勃手中的書,又翻了翻他的筆記本,什麼也沒說就走了。第二天,公司經理把齊瓦勃叫到辦公室,問:“你學那些東西幹什麼?”齊瓦勃回答說:“我想我們公司並不缺少打工者,缺少的是勇於負責、能把工作做到位的優秀員工或管理者,對嗎?”經理點了點頭。不久,齊瓦勃就被升任為技師。打工者中,有些人諷刺、挖苦齊瓦勃,他回答說:“我不是在為老板打工,更不是隻單純為了賺錢,我是在為自己的夢想打工,為自己的遠大前程打工。

我們隻有勇於負責、把工作做到位,才能使自己工作所產生的價值遠遠超過所得的薪水,隻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得到重用,才有可能獲得機遇!”就是抱著這樣的信念和決心,齊瓦勃一步步升到了總工程師的職位。25歲那年,齊瓦勃做了這家建築公司的總經理。

卡內基的鋼鐵公司有一個天才工程師兼合夥人瓊斯,在建築布拉德鋼鐵廠時,他發現了齊瓦勃超人的工作熱情和責任心。當時身為總經理的齊瓦勃,每天都是最早來到建築工地的人。瓊斯問齊瓦勃為什麼總來這麼早,他回答說:“隻有這樣,當有什麼急事的時候,才不至於被耽擱。”工廠建好後,瓊斯安排齊瓦勃做了自己的副手,主管全廠事務。兩年後,瓊斯在一次事故中不幸身亡,齊瓦勃便接任了廠長一職。因為齊瓦勃的天才管理藝術以及強烈的責任心,布拉德鋼鐵廠成了卡內基鋼鐵公司的靈魂。幾年後,齊瓦勃被卡內基任命為鋼鐵公司的董事長。

工作中,每個人都應該問問自己,你的工作目的是什麼?你到底在為什麼而工作呢?難道你覺得你工作就僅僅是為了讓老板看,然後再從他那裏換取每個月的工資嗎?

其實,我們不是在為老板打工,而是在為自己工作。因為工作不僅僅讓我們獲得薪水,更重要的是,它還教給我們經驗、知識,通過工作,我們能夠提升自己,從而使自己變得更有價值,這就是負責任的最好表現。

一位著名的管理學家曾采訪過國內一些大型電子集團的工作人員,問他們:“你們在崗位上做點兒什麼?”

“上螺絲。”

“搞焊接。”

答案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甚至還有人說:“我在這裏20年了,一直在上螺絲。”

的確,他們的答案都沒錯。但遺憾的是,並沒有聽到我們想要聽到的理想答案,他們沒有人說:“我們是在做電子產品,是在加快人類與社會的聯係,是在促進社會的繁榮與進步。”

20世紀50年代初,有一位叫柯林的年輕人,每天很早就到卡車司機聯合會大樓找零工做。後來,一家百事可樂工廠需要人手去擦洗工廠車間的地板,其他人沒有一個應征的,但柯林去了。有一次,有人打碎了50箱汽水,弄得滿地都是黏乎乎的泡沫。他很生氣,但還是忍著性子把地板抹幹淨了,因為這是他的工作、他的責任。而他的這一舉動恰好被公司領導看到了,第二年他便被調往裝瓶部,第三年就升為了副工頭。

許多年後,全世界的目光都凝注在他的身上——美國前國務卿柯林-盧瑟-鮑威爾。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工作是為了自己,隻要你永遠認真負責地去對待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並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你就一定會有所成就的。”

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

美國著名心理學博士艾爾森曾對世界各個領域的100名傑出人士做了一項調查。讓他感到吃驚的是,大約有61%的人坦言,他們現在所從事的職業並非是他們喜歡的,或者說是最理想的。

為什麼一個人在自己不太理想的工作中,也能取得那樣優秀的成績呢?艾爾森博士走訪了多位商界精英,最後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蘇珊出生於中國台北的音樂世家,從小就受到良好的音樂啟蒙,她也非常喜歡音樂,期望自己有一天能馳騁在音樂的廣闊天地裏,但她卻陰差陽錯地考進了大學的工商管理係。一向認真的她盡管不喜歡這門專業,但還是認真學習,每學期各科成績都很優異,畢業時被保送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當時對很多學生來說都可望而不可及的MBA。後來成績突出的她,又拿到了經濟管理專業的博士學位。

現在已是美國證券界風雲人物的她還是遺憾地說:“至今我仍說不上喜歡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會毫不猶豫選擇音樂。”

艾爾森博士問:“你不喜歡自己的專業,為什麼學得那麼棒?而眼下的工作又幹得這樣優秀?”

“因為我在那個位置上,那裏有我應盡的責任。”蘇珊堅定地說,“不管喜歡不喜歡,都是需要麵對的,那是對工作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要成為一個負責的人,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這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責任和義務。

如果一個人,無論是在卑微的崗位上,還是在重要的職位上,都能秉承一種負責、敬業的精神,一種服從、誠實的態度,並表現出完美的執行能力,這樣的人一定是我們企業的最佳選擇,也是任何一個企業的最優選擇。

有一個工廠,在工廠的入口處,有一根生了鏽的大鐵釘被丟棄豎立在那裏。員工進進出出,於是不外乎發生下列情形:第一種員工是根本沒看見,便抬腳橫跨而過;第二種員工看到了鐵釘,也警覺到它可能產生的危險,不過這種員工所持的態度又可能出現三種不同的類型:第一類心想別人會撿起來,不用自己多事,隻要自己小心,實在不必庸人自擾,於是視若無睹,改道而行;第二類會認為自己現在太忙,還有很多要事待解決,等辦完事後再來處理那根鐵釘;第三類則抱著勤慎敬謹、事不宜遲的態度,馬上彎腰撿起並妥善處置。

一個小小的鐵釘就揭示了無數人的心態,第一種員工是渾渾噩噩過日子的人,完全沒有覺察環境的變化,直到下崗時,可能還不了解原因。第二種員工是有警覺的,他們可以分為三類人。第一類是屬於自私型,一切行動以自己的利益為考慮,隻掃自家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第二類是消極推脫的人,且找出一大堆的理由來證實。第三類是積極負責的人,這類型的人具備問題意識、憂患意識,具有責任感。這種員工正是企業所殷切想要網羅的人才。在這幾種人當中,你是哪一種人呢?

我要給你的忠告就是:如果你想在公司獲得成功,你必須做第三類人。如果你想獲得很多,你就必須付出的比別人更多一些你才能夠得到,尤其重要的一點是:你必須做一個勇於負責的人。

你可能聽說過這樣的一個故事:身為美國總統的杜魯門在桌子上擺著一個牌子,上麵寫著:BOOk of stop here(責任到此,不能再拖),這就是責任。總統有總統的責任,員工有員工的責任。對於任何一名員工來說,工作就意味著責任,沒有責任感的員工不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員工。對於手頭工作和自己的行為百分之百負責的員工,他們更願意花時間去研究各種機會和可能性,顯得更值得信賴,也因此能獲得別人更多的尊敬,與此同時,他也獲得了掌控自己命運的能力,這些將加倍補償他為了承擔百分之百責任而付出的額外努力、耐心和辛勞。

有人說,假如你非常熱愛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天堂,假如你非常討厭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地獄。因為在你的生活當中,有大部分的時間是和工作聯係在一起的。不是工作需要人,而是任何一個人都需要工作。你對工作的態度決定了你對人生的態度,你在工作中的表現決定了你在人生中的表現,你在工作中的成就決定了你在人生中的成就。所以,如果你不願意拿自己的人生開玩笑,那就在工作中勇敢地負起責任來。

燃燒生命去麵對工作

我們發現,生活中很多人對待工作的態度是那樣的讓人擔憂,很多的人是在混日子、應付工作甚至糟蹋工作,或不知道該怎樣對待工作。

工作到底是什麼?有人會這樣問。翻開各國的權威詞典,我們可以發現,它們的解釋幾乎驚人地相似:工作是上帝安排給我們的任務,工作是上天賦予我們的使命。雖然這種解釋帶有宗教色彩,然而,它們卻傳達出了一個共同的思想:沒有機會工作或不能從工作中享受到樂趣的人,就是違背上帝意誌的人,他們不能完整地享受到生命的樂趣。

可以這麼說,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選擇什麼樣的工作,如何對待工作,從根本上說,不是一個關於做什麼事和得到多少報酬的問題,而是一個關於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實現的問題。

工作就是付出努力以達到某種目的的活動。如果工作能夠充分表現我們的才能,那麼,這樣的工作應該就是令人滿意的工作了。工作是一個施展自己才能,展現自我的舞台。我們寒窗苦讀的知識,我們的應變力,我們的決斷力,我們的適應力以及我們的協調能力等,都將在這樣的一個舞台上得以展示。除了工作,相信沒有哪項活動具有如此高的充實自我、表達自我,以及強化個人使命感的機會。

下麵的這個故事很多人應該不是第一次看到,但是故事背後的意義卻值得我們深刻反省:

一位心理學家為了了解人們對於同一工作在心理上所反映出來的態度差異,來到一所正在建築中的大教堂,對現場忙碌的建築工人進行訪問。

心理學家問他遇到的第一位工人:“請問您在做什麼?”工人沒好氣地回答:“在做什麼?你沒有看到嗎?我正在用這個重得要命的鐵錘,來敲碎這些該死的石頭。這些石頭特別地硬,害得我的手酸麻不已,這真不是人幹的工作。”

心理學家又找到第二位工人:“請問您在做什麼?”

第二位工人無奈地答道:“若不是為了一家人的溫飽,誰願意幹這份敲石頭的粗活?”

心理學家又找到第三位工人:“請問您在做什麼?”

第三位工人目光中閃爍著喜悅:“我在參與興建一座雄偉華麗的大教堂。落成之後,這裏可以容納許多人來做禮拜。雖然敲石頭的工作並不輕鬆,但當我想到,將來會有無數的人來到這兒,在這裏接受上帝的愛時,心中就會激動不已,也就不感到累了。”

同樣的工作,同樣的環境,他們卻有著如此截然不同的感受。可以說,一個人對所做的工作的態度是他人生態度的表現,一生的職業,就是他誌向的展示、理想的所在。

故事中的第一位工人,是一個無可救藥的人。在不久的將來,他可能失去這份工作。

第二位工人,沒有真正弄明白工作的價值和意義,他是一個對工作沒有責任感和榮譽感的人。他抱著為薪水而工作的態度,隻是為了工作而工作,他或多或少失去了一部分生命的樂趣。

那麼,我們該怎麼評價第三位工人呢?在他身上,我們看不到絲毫抱怨的影子,相反,他是一位具有高度責任感和創造力的人,他真正弄明白了工作的價值和意義,他充分享受著工作的樂趣和榮譽。可以說,他才是最優秀的員工,是每個組織最需要的人。

工作占據了我們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影響著我們的一生。假如我們在工作崗位上得不到尊嚴與快樂,那麼我們的人生隻能是黯淡無光、毫無希望可言。

你對工作的態度如何呢?也許在過去的歲月裏,有的人對工作會時常懷有類似第一位或第二位工人的那種消極看法,常常抱怨,四處發牢騷,生活在一種對生活的無奈和抱怨中,對自己的工作沒有絲毫激情。

不過,這並不重要,因為那已經是過去的事了。重要的是,從現在開始,你未來的態度將如何,你的工作態度將有怎樣的轉變。

讓我們像第三位工人那樣,為擁有一個工作機會而心存感激,為生命的尊嚴和人生的幸福而努力工作。工作從端正態度開始,端正了態度工作自然將有回報。

薪水不是工作的全部

工作是為了什麼?薪水是工作的全部嗎?在很多人看來,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養家糊口、謀求生存,這沒有錯。可是,大家想過沒有:如果工作僅僅是為了賺錢、養家糊口,那麼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為什麼還要工作?華人首富李嘉誠為什麼還要工作?應該說,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那些有著巨額“薪水”的職業經理人,他們到底又是在為了什麼而工作呢?

美國娛樂傳媒巨子薩默-萊德斯通說:“實際上,金錢從來都不是我的動力。我的動力是對於我所做的事的熱愛,我喜歡娛樂業,喜歡我的公司。我有一種願望,要實現生活中最高的價值,盡可能地實現。”

是的,正是這種自我實現的熱情,使他們熱衷於他們所做的事業,而並非單純地隻為了薪水和名利,因為薪水並不是工作的全部。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金錢在積累到某種程度之後就不再誘人了。人生的追求不僅僅是滿足生存需要,而應該還有更高層次的需求,更高層次的驅動力。其中,自我實現的需求層次是最高的,動力也最強。

一個人做他適宜且喜歡的工作,在工作中發揮了最大的才華、能力和潛能,不斷地自我突破和發展,他就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要。有自我實現需要的人,往往會把工作視為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視為一種使命,會竭盡全力地去做好它,使個人價值得到發揮和實現。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他將體會到滿足感。

難道你從未感覺到滿足感所帶來的狂喜嗎?你難道還沒找到目標,沒有獲取成長的力量嗎?要知道,對於人生的真諦的追求,能夠使我們熱血沸騰,使我們的靈魂升華。這種追求並不局限於一般意義上的維持生計,它在更高層次上與我們身邊的社會息息相關,能夠滿足我們精神上的最終需求。

隻有在追求自我實現需要的時候,人們才會迸發出持久強烈的熱情,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最大限度地服務於社會。這種熱情不隻是外在的表現,它發自內心,來自你對自己工作的強烈渴望。

很多年輕人對於薪水常常缺乏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其實,薪水隻是工作的一種表現方式,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更應該珍惜工作帶來的其他“獎賞”。譬如,艱難的任務能鍛煉我們的意誌,新的工作能拓展我們的才能,與其他同事的合作能培養我們的性格,與客戶的交流能訓練我們的品性。職場是我們成長中的另一所學校,如果與在工作中獲得的技能與經驗相比,微薄的薪水就會顯得不那麼重要了。企業支付給你的金錢會很快花完用光,而工作賦予你的能力足以令你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