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美分一個漢堡包,再加上20美分一個冰淇淋,一碟炸土豆條,幾片酸黃瓜。麥當勞如此小本生意,竟然每年營業額高達百億美元,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因此,美國不少專家、學者都在研究克洛克成功的訣竅。他們連篇累牘地發表文章,出版書籍。可是到了克洛克的嘴裏,卻簡單明了,他隻有一句話:“我隻是認真對待漢堡包生意。”

克洛克的“認真”並非一句口號,而是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他成功的關鍵是摸準了顧客的心理,適銷對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雖然開始了冷戰,但更多的表現形式是和平競爭、科技競爭。各國所投入的最大本錢,是經濟建設、經濟發展、市場繁榮,有很多人投入到了各項事業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職業女性。女性從廚房中走出來,並與男性一樣進行快節奏的工作與生活。於是,快餐食品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

快餐以它的省時、省事、價廉的特點,緊緊地吸引住了每一位顧客。雖然是快餐食品,但由於人們工作十分緊張繁忙,營養跟不上,勢必造成疲勞,所以漢堡包絕不能做成湊合、對付的食物,而是對人體所必需的各種營養搭配合理。麥當勞漢堡包提供了人體所必需的5大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纖維素,而且比例適中。

這正是滿足顧客之所想的產品。由於你生產的產品適於顧客的心理,當然就暢銷無阻了。因此,每個人都要用搞藝術的態度來開展工作,要把自己所做的工作看成一件藝術品,對自己的工作精雕細刻才行。隻有這樣,你的工作才是一件優秀的藝術品,也才能經得起人們細心地觀賞和品味。細節體現藝術,也隻有細節的表現力才最強。

細節之中潛藏著機會

胡永和張軍同時應聘進了一家中外合資公司。這家公司前途光明,待遇優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他們倆都很珍惜這份工作,拚命努力以確保試用期後還能留在這裏,因為公司規定的淘汰比例是2:1,也就是說,他們倆必然有一個人會在三個月後被淘汰出局。

胡永和張軍都咬著牙賣勁地工作,上班從來不遲到,下班後還要經常加班,有時候還幫後勤人員打掃衛生,分發報紙……部門經理是一個和藹可親的人,他經常去兩個人的單身宿舍交流、溝通,這使他們受寵若驚。所以兩人特別注意個人衛生,都把各自宿舍整理得一塵不染,把專業書都擺在桌麵上,以示上進。

三個月後,胡永被留了下來,張軍悄無聲息地走了。過了半年,胡永被提升為部門主管,和經理的關係也親近了,就問經理當初為什麼留下了他而不是張軍。經理說:“當時從你們中選拔一個還真難,工作上不分高低,同事關係也很融洽,所以我就常去你們宿舍串門,想更多地了解你們。我發現了一個現象,凡是你們不在的時候,張軍的宿舍仍亮著燈,開著電腦。而你的宿舍則熄了燈,關了電腦,所以最後確定了你。

不要忽視細節,一個墨點足可將白紙玷汙,一件小事足可使人招人厭惡。在激烈的職場競爭中,細節常會顯出奇特的魅力,它可以提升你的人格,增加工作績效指數,博得上司的青睞,獲得更好的機會。

細節本身往往就潛藏著很好的機會。如果你能敏銳地發現別人沒有注意到的空白領域或薄弱環節,以小事為突破口,改變思維定勢,你的工作績效就有可能得到質的飛躍。

研究人員曾經歸納出一條“事故法則”:每起嚴重的安全事故的背後是29次輕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和1000起事故隱患。這些輕微事故、未遂先兆和事故隱患隻要稍加留意就可發現。但若在細節上疏忽大意,事故與損失就不無法避免。

細節歸根到底是責任心。因此,要想具備細節意識和細節觀念,首先必須樹立起工作責任心。隻有從小事做起,端正工作態度,才能真正發現細節、注重細節。小事不能小看,細節方顯魅力。以認真的態度做好工作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以強烈的責任心對待每個細節;從對客戶拜訪的每個微笑至換位思考為客戶著想;從數據的周全準備至嚴密的邏輯思維分析;從各部門相互協調配合到各自崗位上的小事處理的完善。處理好細節才是製勝之道,隻有小事做好了,才有公司製度的健全與完善,才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最大價值,才能成為公司最為看重的員工。

一名員工是否具有細節意識,從日常工作中更能體現出來。比如不隨意使用公司電話處理私人事務,不在公司的電腦上玩遊戲等。從一張紙都能看出一個員工是否注重細節。很多公司對紙張的使用都有著嚴格的要求,例如:在打印機和複印機旁一般都設有三個盒子,一個是盛放新紙的,一個是盛放用過一麵留待反麵使用的,另一個才是盛放兩麵都用過可以處理掉的。如果用過一麵的紙張不便於再用作打印或複印,可以簡單裝訂起來作為草稿紙,或者用於財務報銷時貼發票。注重細節的員工總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一份公司資源,絕不會隨意廢棄。

注重細節的員工對於私人朋友的來訪接待也十分注意。他們總會把私人朋友引進專用的會客室,不會允許客人進入到工作區。而且,在時間方麵也很注意,除非是急事,否則是不會在上班時間接待私人朋友的,而且在接待時也力求簡短。

以上這些雖都是小事,但卻體現出了一個人的工作態度、行為方式、做人理念,因此是疏忽不得的。注重細節是一名員工必須具備的素質。因為隻有具備這一素質的人才會創造出出色的業績。而且企業的細節處理藝術終究由每個員工的細節意識和細節觀念來決定,如果員工在細節上馬馬虎虎、不以為然,企業是不可能在細節上具有優勢的。而對細節的疏忽,必然會導致競爭的失利。

成功從細節小事做起

人們都有這樣一種思想,隻想做大事,而不願意或者不屑於做小事,中國人想做大事的人太多,而願意把小事做好的人則太少。事實上,隨著經濟的發展,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真正的所謂大事實在太少,比如,一台拖拉機,有五六幹個零部件,要幾十個工廠進行生產協作;一輛福特牌小汽車,有上萬個零件,需上百家企業生產協作;一架“波音747”客機,共有450萬個零部件,涉及的企業單位更多。

因此,多數人所做的工作還隻是一些具體的事、瑣碎的事、單調的事,它們也許過於平淡,也許雞毛蒜皮,但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礎。所以無論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細節,從小事做起。一個不願做小事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我們文化的祖先老子,

就一直告誡人們: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要想比別人更優秀,隻有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功夫。不會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來。

日本獅王牙刷公司的員工加藤信三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有一次,加藤為了趕去上班,刷牙時急急忙忙,沒想到牙齦出血了。他為此大為惱火,上班的路上仍是非常氣憤。

回到公司,加藤為了把心思集中到工作上,還是硬把心頭的怒氣給平息下去了,他和幾個要好的夥伴提及此事,並相約一同設法去解決刷牙容易傷及牙齦的問題。

他們想了不少解決刷牙造成牙齦出血的辦法,如把牙刷毛改為柔軟的狸毛;刷牙前先用熱水把牙刷泡軟;多用些牙膏;放慢刷牙速度等等,但效果均不太理想,後來他們進一步仔細檢查牙刷毛,在放大鏡底下,發現刷毛頂端並不是尖的,而是四方形的。加藤想:“把它改成圓形的不就行了!”於是他們便著手來改進牙刷。

經過實驗取得成效後,加藤正式向公司提出了改變牙刷毛形狀的建議,公司領導看後,也覺得這是一個特別好的建議,欣然同意把全部牙刷毛的頂端改成了圓形。改進後的獅王牌牙刷在廣告媒介的作用下,銷路極好,銷量直線上升,最後占到了全國同類產品的40%左右,加藤也由普通職員晉升為科長,十幾年後成為公司的董事長。

牙刷不好用,在我們看來都是司空見慣的小事,所以很少有人想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機遇也就隨之從身邊溜走了。而加藤不僅發現了這個小問題,而且對小問題進行細致的分析,從而使自己和所在的公司都取得了成功。

我們都很敬佩已故總理周恩來的膽識和謀略,但他那種關照小事、成就大事的本領,更值得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們學習和借鑒。

當年,尼克鬆訪華的時候就敏銳地發現,周恩來具有一種罕見的本領,他對一些事情的細節非常認真。因為他發現,周恩來總理在晚宴上為他挑選的樂曲正是他所喜歡的那首《美麗的亞美利加》。

後來,在來訪的第三天晚上,客人被邀請去看乒乓球和其他體育表演。當時天已下雪,而客人預定第二天要去參觀長城。周恩來總理得知這一情況後,離開了一會兒,通知有關部門清掃通往長城路上的積雪。周恩來總理做事是非常精細的,同時他對工作人員的要求也是異常嚴格的。他最容不得“大概”、“差不多”、“可能”、“也許”這一類的字眼。有一次北京飯店舉行涉外宴會,周恩來總理在宴會前了解飯菜的準備情況時,他問:“今晚的點心什麼餡?”一位工作人員隨口答道:“大概是三鮮餡的吧。”這下可糟了,周恩來追問道:“什麼叫大概?究竟是,還是不是?客人中間如果有人對海鮮過敏,出了問題誰負責?”

周恩來總理正是憑著一貫提倡注重細節、關照小事的作風,贏得了人們的交口稱讚。

生活其實是由一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構成的,可我們總是傾心於遠大的理想和宏偉的目標,總覺得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不過是秋天飄落的一片片樹葉,沒有聲響,我們總是忽略了不該忽略的小事情、小細節,從而在接踵而至的小事麵前窮於準備,忙於應付。

細節來自對小事的訓練

大家也許還記得達-芬奇畫蛋的故事吧,為了把一個蛋畫圓,達-芬奇成百上千次地不停畫圓圈,任何事情都是這樣,把細節做好,最好的辦法就是對小事進行訓練,直至形成習慣。在《曾國藩家書》中,有“書蔬魚豬、早掃考寶”這麼一句話,說的是讀書、種蔬菜、養魚、養豬這樣的小事情也要經常訓練。在體育比賽中,我們經常看到有些人之所以會取得冠軍,就在於那麼微小的一個動作,而這個動作卻是運動員長期訓練的結果。

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博士,在諸事繁忙之時,仍然堅持讓自己的下屬不斷地培養對細節關注的習慣。當他的助理呈遞一份計劃給他數天之後,該助理問他對其計劃的意見。基辛格和善地問道:“這是不是你所能作的最佳計劃?”

“嗯……”助理猶豫地回答:“我相信再做些改進的話,一定會更好。”

基辛格立刻把那個計劃退還給他。

努力了兩周之後,助理又呈上了自己的成果。幾天後,基辛格請該助理到他辦公室去,問到:“這的確是你所能擬定的最好計劃了嗎?”助理後退了一步,喃喃地說:“也許還有一兩點可以再改進一下……也許需要再多說明一下……”

助理隨後走出了辦公室,肋下夾著那份計劃,下定決心要研擬出一份任何人——包括亨利-基辛格都必須承認的“完美”計劃。這位助理日夜工作,有時甚至就睡在辦公室裏,三周之後,計劃終於完成了!他很得意地跨著大步走入基辛格的辦公室,將該計劃呈交給國務卿。

當聽到那熟悉的問題“這的確是你能做到的最最完美的計劃了嗎”時,他激動地說:“是的。國務卿先生!”

“很好。”基辛格說:“這樣的話,我有必要好好地讀一讀了!”基辛格雖然沒有直接告訴他的助理應該做什麼,然而就是通過這種嚴格的要求來訓練自己的下屬怎樣完成一份合格的計劃書。

其實任何的事情在剛一開始的時候都很難做,都沒有可遵循的模式,隻有按照某一種步驟進行訓練,用自己的意誌來堅持,才會慢慢形成如運動員一個標準的行動,藝術家瀟灑而俊美的一筆一畫。有一句話叫“勉強成習慣,習慣成自然”,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現在的企業都在強調格式化,但是格式化的前提就應當是操作規範的培訓,隻有培訓才能使所有的人找到一個統一的標準,行動步調才能一致起來,更進一步講,團隊精神便是從培訓中得來的。

但是,有時我們所麵臨的問題並不是沒有培訓,而是我們有培訓的時間,但堅持不了兩三天,便放鬆下來。大量的企業對於新進員工隻是開開會,講講企業的曆史,把製度布置下去,至於應做的工作內容則放在了長時間的實踐中去了,有時一問員工某項工作到底該怎麼做,幾乎誰都不知道。

《細節決定成敗》的作者汪中求曾舉了這麼一個例子,有一個財會班的本科學生在回答老師的問題時,連續三次都是錯誤的答案,雖然他所說的數據都非常接近,但是這些對於財務所要求的精確性來說,一個小小的錯誤就會與實際情況差之千裏。

對於這種情形,放在大學的課堂上無所謂,如果放在企業裏,這個學生就肯定完了,領導看到你第一次錯了就很不高興,第二次錯了,就覺得你這個人不行了,第三次錯了,可能就不再用你了。所以說,員工進入企業一定要訓練,而且任何的小事都要訓練。

全力以赴去麵對職責

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說過:“生活中有一條永恒的真理,不管是最偉大的道德家,還是最普通的老百姓,都要遵循這一準則;無論世事如何變化,也要堅持這一信念。它就是,在充分考慮到自己的能力和外部條件的前提下,進行各種嚐試,找到最適合自己做的工作,然後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做下去。”

24歲的海軍軍官傑米-卡特,應召去見海曼-李特弗將軍。在談話中,將軍非常特別地讓他挑選任何他願意談的話題。當他好好發揮完之後,將軍就總問他一些問題,結果每每將他問得直冒冷汗。終於他開始明白:自己認為懂得很多的那些東西,其實懂得很少。

結束談話時,將軍問他在海軍學校學習成績怎樣。他立即自豪地說:“將軍,在820人的一個班中,我名列59名。”

將軍皺了皺眉頭,問:“你竭盡全力了嗎?”

“沒有。”他坦率地說:“我並不總是竭盡全力的。”

“為什麼不竭盡全力呢?”將軍大聲質問,瞪了他許久。

此話對卡特猶如當頭棒喝。從此以後,無論做什麼事情,他都竭盡全力,後來成為美國總統。

英國著名藝術評論家羅斯金說:“來到這個世界上,做任何事都要全力以赴。”

即使是最卑微的職業,也能從中體驗到快樂與滿足。例如,有一些非常擅長做家務的主婦,不管她們是烤麵包、鋪床鋪,還是擦洗家具,都是一副樂在其中的專注神態。她們以積極的心態做這些事,並從中享受到樂趣。看著她們以輕鬆愉悅的心情做事,看著她們那發自內心的滿足,真是一種享受。她們使家庭的氛圍變得溫馨、舒適,使人的心靈得到慰藉,使生活更加美好。

但另外一些家庭主婦,她們把家務活當成天下最乏味的事,隻要稍有可能,她們就會拖延或幹脆省掉那些家務勞動,即使是被迫做了一些,結果也不能令人滿意,甚至一片狼藉,整個房間亂成一團,毫無舒適感。在這樣的家庭裏,心靈怎麼會得到滿足呢?隻會讓人覺得一切都是亂七八糟的。換句話說,她是以三心二意的手藝人的心態在做事,而不像前麵提到的那樣把家務做得很好的家庭主婦,完全以藝術家的心態做家務。

即使是補鞋這麼低微的工作,也有人把它當作藝術來做,全身心地投入進去。不管是打一個補丁還是換一個鞋底,他們都會一針一線地精心縫補;另外一些人則截然相反,隨便打一個補丁,根本不管它的外觀,認為自己隻是在謀生,根本沒有熱情來關心工作的質量。前一種人熱愛這項工作,不是總想著從修鞋中賺多少錢,而是希望自己的手藝更精,成為當地最好的補鞋匠。

馬丁-路德-金曾經說過:“哪怕你是一個注定要掃大街的清潔工,你也要對自己的職責全力以赴,就如同米開朗琪羅作畫、貝多芬作曲、莎士比亞創作戲劇那樣投入地工作。傾注全力所取得的清潔工作成就,讓每個人都為你駐足讚美,稱你是一個傑出的清潔工。”

不論你的工作報酬是高還是低,都應該保持這種良好的工作作風。每個人都應該把自己看成是一名傑出的藝術家,而不是一個平庸的工匠,應該帶著熱情和信心去工作,在工作中享受由專注、創造所帶來的深深的喜悅。

很多年前,有一位住在羅德島的老人,他殫精竭慮地砌了一堵石牆,就像一位大師要創作一幅傑作一樣,其專注程度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反反複複地審視著每一塊石頭,研究這塊石頭的特點,思考如何把它放在最佳位置。砌好以後,從不同的角度再細細打量,像一位偉大的雕刻家,欣賞著由粗糙的大理石變成的精美塑像,其滿足程度可想而知。他把自己的手藝和熱情都傾注到了每一塊石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