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持續的恐怖症。總是擔憂必須在短時間內完成過量的工作。
(4)消費症。總是感到需要購買更多、更好、更新的物品。
(5)內心的衝突。一方麵想多陪伴父母、配偶和子女,另一方麵又要完成工作任務。二者得不到平衡。
(6)感到陷入困境。一方麵家務纏身,另一方麵渴望體驗完美的人生。
(7)支配欲望。認為自己必須事事領先。否則別人會近水樓台先得月,或總是認為其他人企圖利用你或超越你。
(8)麵臨挑戰。認為你必須不斷證明自身能力或價值,否則別人會對你構成危害。
(9)變得馬虎大意。即使做最簡單和最常做的事時也會出錯。
(10)顯得憤世嫉俗。說話時用詞尖刻,含有諷刺意味。不願意相信別人。參加一些非常有趣的活動時玩得也不開心,因為總是顯得漫不經心,不能投入其中。
受這些症狀困擾越多,你就越有可能患上了“快樂缺失綜合征”。幸運的是,這裏有一劑靈丹妙藥:每日“服用”快樂!
這一神奇藥物的本質是什麼呢?它不是什麼藥劑、藥水,也不是可治愈一切的運動或健身器械。它實際上是一種基本的生活方式,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生存”方式而不是另一件必須做的事。因此,當你試著“服用”快樂處方時,有必要思考一下為什麼你現在的生活方式不能帶給你預期的快樂與健康。從中你會體驗到,新的生活方式是如何促使你獲得身體、心理和精神上的健康的。
6.接受快樂處方
你是否承認你生活在天堂中這一事實呢?你的生活對你本人和你周圍的人是否意味著真正的快樂呢?獨自一人時你是否感覺輕鬆自在?和別人相處時你是否言談舉止自如?對這些問題作出的回答遠勝於任何醫療測試的結果。因為通過它們,能測試出你和你周圍的人能否和諧相處,幸福、健康和長壽。
有研究表明,你對自身健康的看法和你希望自己活的年歲比醫生檢測出的壽命更重要。那些珍視生命和渴望長久享受人生的人一般不易早逝,而那些覺得自己不會長壽的人早逝的幾率是前者的三倍。這一點也在研究中找到了答案。研究結果表明,那些醫生認為身體狀況不佳而他們自己認為身體不錯的人比那些信服醫生判斷的人活得長些。
如今大部分人比我們的祖輩們更長壽些,但這能否說明我們生活得更健康、更快樂呢?科學以它的高超技術在保持我們身體健康方麵作出了驕人的業績,但它在維護我們精神和情感幸福方麵卻成績平平。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們健康的身體愈加脫離心理和精神的本體,於是,我們感到每日的生活枯燥無味,患上了各種生理和心理方麵的疾病。
接受快樂處方吧!我將告訴你如何達到精神飽滿,神采奕奕的狀態——即波利尼西亞人所說的——不論你現在是愁眉苦臉、滿腹憂慮或身患絕症,我都將助你步入完美健康境界並盡情享受每時每刻。本書描述的各種方法旨在表明一件能夠保護生命的事情:讓自己和他人體驗生活中的細微快樂,不要無視快樂的存在,使自己完全沉浸於領略世界天然之態的奇妙中。
生活在大洋島嶼的人認為快樂健康的生活建立在順應第七感的基礎之上。第七感是一種健康和快樂的本能推動力,表現為島嶼人所稱的“阿羅哈”(aloha)。“阿羅”(alo)的意思是“分享”,“哈”(ha)的意思是“呼吸”,“阿羅哈”的字麵意思就是“分享生活的氣息”。快樂處方的內涵是“放鬆身心,捕捉你的氣息”。隻要你放鬆自己,就會發現輕鬆、快樂和長壽就來自分享生活這一氣息。
7.捕捉你的生活氣息
在你開始服用快樂處方之前,有一個建議不妨一試。如果你認為現在事務繁重,沒有時間和精力來立刻感受快樂,那麼你可能已沉溺於壓力激素的威力,使你的快樂感變得麻木了。不要再繼續下去。我建議你放鬆自己,捕捉你的氣息。
找一個不受幹擾的地方坐下來,雙眼合閉,做幾次深呼吸,讓氣息通過鼻腔後再逐漸放鬆腹部,心中默念或小聲說“阿羅”。應當記住,“阿羅”的意思是“分享”。然後呼出氣息,並柔聲念“哈”,它的意思是“氣息”。
當你已感到身心放鬆,當你感到勞累已徹底消除時,站起身來,活動一下四肢,打電話給你最好的朋友,告訴他你要使更多健康的快樂陪伴你的生活,並有希望把這些快樂傳給他人,甚至傳遍全世界。應當明白,隻放鬆自己,捕捉自己的氣息不能充分體驗“阿羅哈”帶來的極大快樂。因為真正意義上的“阿羅哈”需要一種催化劑——分享生活的氣息。
8.活著就充滿希望
“死了算了!一了百了!”傷痛時難免會有負麵的意念浮起,勾引你做出不該有的舉動。這時你絕對需要告誡自己:不可以!
活著,事情才有轉折的餘地;活著,一切才有希望!死了,一切都無法改變。你不會願意事情是這樣發展,你隻是被氣餒、傷心的情緒局限了思想,輕率做了決定罷了。如果讓你躲避一段時間再作打算,必然會是完全不一樣的結果。因而當負麵的意念浮起時,你要把握它,別輕易被它勾引,否則將懊悔終身。
一名妻子因不滿丈夫有外遇,攜子自殺。當她以農藥將兒子毒死,正欲自殺時,被回家的丈夫撞見。她雖回心轉意了,兒子卻永遠地離開了他們。妻子因為毒殺兒子而犯罪。這個家庭永遠再無複合之日。假如她采取其他方式,比如尋求幫助或離家一段日子,給對方留有餘地,也給自己以希望,結局一定好過於此。
死亡總有一天會臨頭,但在此之前,不要親身去嚐試。嚐試不成,必遭斥責;嚐試成功,隻留遺恨。成與不成,都不好。不要親身嚐試,卻可以虛擬想像,將身後情景仔細設想一遍,相信你必會放棄輕生的念頭。因為人死了,希望也就隨之而去了。
人生原本就是一場曆練,再悲再苦再無奈,你也得承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不可能是現成的,並且等著你去享受,而是要你憑己之力去追求。得來不易,才會感覺美好。自己開創,才能有所成就。這就是人生的價值、意義與內涵。可別讓人生終止在一件失敗的事情上,否則生命不僅會失去光彩,還會留下糟糕的注腳。
9.跳舞,在生命的每一刻
在《充滿災難的生活》一書中,心理學家喬恩·卡巴特一津恩(JonKabat—Zinn)關注生活中所蘊涵的一切並強調它的重要性。他引用了85歲高齡的納丁·斯泰爾(NadineStaid)對他說的一句話:“我已經體驗了生活中的快樂時刻,如果讓我再活一次,我願意享受更多的快樂時刻。說實話,我別無所求,隻要求得到無數的快樂時刻,而不是一天一天度日如年。”
從死亡邊緣掙脫出來的人都明白,生活不是以天累計,而是回想最美好、最快樂的記憶,你會發現它們蘊涵於每一時每一刻,而不是短暫的幾天;在你的記憶中它們已沉澱為有始有終的一種體驗,而不是具體發生了什麼事或一件事的具體經過。
如果你看到過夏威夷姑娘跳草裙舞,你就會發現快樂處方及其提出的“坎坷人生中享受每時每刻快樂”是如何發揮作用的。當你看到她眼中熱淚盈眶,和著悠揚婉轉的歌聲,麵帶笑容,輕盈地舞動身體。但淚水不停地滑過她的臉頰,打濕了頸中的花環。心情愉快時跳舞顯得輕鬆自如,但當你悲傷時,跳舞必不可少,它能撫慰你的傷痕。人生就像一曲草裙舞,不論生活給你帶來什麼,你都要學著熱愛它,與別人共同分享它。草裙舞就是告訴人們要保持生活的平衡與和諧,即使碰上悲傷或不悅耳的伴奏音樂。跳舞時需要左右搖擺身體,向左搖還是向右擺並不重要,關鍵是你的舞步顯示出平衡和優美。
你一生在認真舞蹈還是處處得過且過?你是一個任人擺布的機器人還是一個積極進取、不停奮鬥、有血有肉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平和地行進還是馬不停蹄地一路急奔而下?是什麼促使你在某些時刻停止跳舞?
10.擺脫健康恐懼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