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積極地生活
楊先生坐在辦公桌旁,他是一家外企的業務主管。他的辦公桌上堆滿了記事本、函件、合同等文件,他的電話機上那兩個信號燈不停地閃爍著,顯示著有人在等他通話。他正在跟兩個客戶談話,他們坐在那兒恭候他打完電話。他看了看他的記錄本簿,記下他要參加的另一個重要會議;中午要與該公司的董事長會餐;另外得花幾個鍾頭的時間起草一項預定計劃;還得口授幾封信,並且……
如此大的工作壓力,要是落在你我身上,或許會將我們壓得喘不過氣來。我們可能會這麼說:“確實叫人受不了。”
但楊先生卻不這樣認為。他感到愉快。
他不允許任何雜念影響他的工作效率。相反,他隻在心中期望著在這一天中所取得的成就。
他熱情地轉向他的客人,聚精會神地傾聽他們的陳述,與他們商談合作的細節。他拿起電話,果斷地作出答複,然後又回到客人的跟前。他告訴他們,他對所談事宜將如何處理;他對通話機口授了一封信,而後又回過頭問客人們對他的決定是不是滿意。一切都在順利進行,他愉快地以一種快捷高效的方式向目標前進。
楊先生用一種積極的方法,使他的想像力轉化為行動。他接納感受到快樂和成功的權利。
但是,多數人——包括許多業務管理人員在內——卻用他們的想像力去阻礙他們的快樂,這很可能會造成不幸。
許多成年人,讓反常的思緒充斥他們的心靈,將快樂擠得無容身之地。他們為一點點危機而發愁;他們不允許自己享受工作上的樂趣和滿足。顯而易見,他們也不能像楊先生一樣,以積極有效的辦法行使他們的職權。
他們既不欣賞他們的工作,也不欣賞他們的“遊戲”,以享樂主義學說著名的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說:“我們稱享樂為幸福人生的全部內容。享樂是我們最重要最切身的善事。”
以機智聞名於世的近代美國教士希德尼·史密斯說過:“盡管人類可以用單純的理智指導他的人生航程,以寡淡無味的食物維持他的生命,但上帝給我們機智、趣味、聰明、歡笑和芳香,去鼓舞人類朝聖的曆程,美化那灼熱而叫人不堪忍受的階石。”
然而,我們中的許多人卻在過著平淡無味的生活:“食物”沒有“滋味”,思想像毒霧般在我們的心中彌漫。隻有傷感和淒慘,沒有快樂和幸福;隻有煩惱和哀歎,沒有歡欣和振作。
你可以充分發掘快樂。你可以在沐浴時歌唱,在你的心中感受美好的思想,在你的心靈深處感受施予的快樂——實際上,這隻是你是否強迫的問題。
你不要阻止自己去獲得合理的滿足。如果你否定快樂原理,你就失去了積極的創造性生活。
2.接受你自己
如果一個人能夠發現自己和別人在學習、生活方式方麵的差異,發現自己的長處,讓自己有機會依照自己擅長的方式獲取知識和技能,那他就不至於在學習上遭遇痛苦或不必要的失敗經曆。
有一則英國寓言說:有一天,一個國王獨自到花園裏散步,使他萬分詫異的是,花園裏所有的花草樹木都枯萎了,園中一片荒涼。後來國王了解到,橡樹由於沒有鬆樹那麼高大挺拔,因此輕生厭世死了;鬆樹又因自己不能像葡萄那樣結許多果子,也死了;葡萄哀歎自己終日匍匐在架上,不能直立,不能像桃樹那樣開出美麗可愛的花朵,於是也死了;牽牛花也病倒了,因為它歎息自己沒有紫丁香那樣芬芳;其餘的植物也都垂頭喪氣,沒精打采,隻有頂細小的心安草在茂盛地生長。
國王問道:“小小的心安草啊,別的植物全都枯萎了,為什麼你這小草這麼勇敢樂觀,毫不沮喪呢?”
小草回答說:“國王啊,我一點也不灰心失望,因為我知道,如果國王您想要一棵橡樹,或者一棵鬆樹、一叢葡萄、一株桃樹、一株牽牛花、一棵紫丁香等等,您就會叫園丁把它們種上,而我知道您希望於我的就是要我安心做小小的心安草。”
也許有人認為,甘心做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的想法過於消極。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人人都當船長,必須有人來當水手,重要的不在於你做什麼,而是能否成為一個最好的你!並深深地接受你自己。
3.今天的快意生活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國王非常殘忍,每次處決死刑犯,他都要想些新鮮的酷刑。
一次,一位犯人被告知第二天將被處極刑,行刑的方式是在他手臂上割一個口子,讓他鮮血流盡而亡。犯人恐懼之至,百般求饒,但毫無作用。
次日一早,犯人被帶到一個房間中,鎖在一麵牆上,牆上有個小孔,剛好可以把一支胳膊穿過去。劊子手把他一隻手從孔中穿過,在牆的另一邊,用刀子在他的手上割開一個口子,在手下邊還放著一個瓦罐來盛血。
“嘀嗒,嘀嗒……”,四周寂靜,血滴的聲音讓犯人毛骨悚然。牆這邊的犯人就這樣靜靜地聽著自己的血滴在瓦罐中的聲音,他覺著渾身的血液都在向那支胳膊湧去,越來越快地流向那個瓦罐。不一會,他的意誌也隨著血流走了,終於他無力地倒下來,死了。
他是血液流盡而死嗎?不是的!他的傷口早就不流血了,而嘀嗒聲隻是桌上的小瓶中流出的水通過特製的導管滴在瓦罐中的聲音。
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讓犯人自己走向了死亡。
現代的生活無疑應是幸福的,但現代的人生哲學往往正好相反。消極的思想,隱含著背棄自我意象的意味。由於有一個叫做“20世紀焦慮”的魔影在人間遊蕩,今天的生活往往會有排斥滿足的意味。
生活應該是一種快樂的事情,人們應該自利也應該利人,應該自娛也應該娛人。快樂應該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如同我們的身體各器官、我們的腳同我們不可分離一樣。快樂應該沒有種族、膚色、地位、年齡的分別。人生的美好感受屬於我們,隻要不使別人痛苦,其中根本不該產生道德上的問題。
你隻要將過去的錯誤丟棄,就可以充分地去過每一天的生活。你可以在工作、交友中獲得無窮樂趣——隻要你覺得你有權使自己快樂。之所以要加上這一點,是因為很多人阻止讓自己享有這個基本的權利。
我們見過許多這樣的人,把他們神奇的想像力浪費在自責上。這說來不可思議,但卻是事實。許多對自己要求嚴苛的人,都以繁忙的工作和追求完美的信念去鞭策自己,但卻不給自己快樂的權利。
我們雖然不知道罪犯何罪,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中不乏強盜、騙子和惡棍。那些曾經犯了大罪的社會公敵,雖然都在積極地自我矯正,但他們是否也像你們中某些人一樣地自我苛責呢?這點頗為可疑。
一旦你過於苛責自己,你就失去了你的快樂。而實際上你有權驅除煩躁和負罪感去享受本就該屬於自己的快樂。
從某一方麵來說,積極創造的人生,其中包含追求快樂的激情。它是積極的思想擊敗消極的思想所獲得的一種勝利。你要為過積極創造性的生活做準備,每天強化你的自我意象。你要讓你的生活充滿活力,讓自己享受人生的樂趣,因為你有權利這樣做。
4.不再憎恨
學著去寬恕,不再去憎恨。這樣人就會快樂!
憎恨源於過去不愉快的記憶,我們之所以要記住過去的痛,就是要努力防止自己再度受到傷害,但是一旦硬將過去搬到現在,你便永遠無法脫離傷痛的威脅。
“了解一切,就會寬容一切。”這句法國諺語的應用範圍很廣。譬如,你愈了解人性的弱點,就愈能體諒別人所犯的錯誤;你愈認識社會競爭的本質,就愈能心平氣和地看待自己的失意;你愈知道自己厭惡的習性,就愈能不被過去的傷痛所左右。明白事情的前因後果之後,卸下憎恨的包袱,你會覺得輕鬆得多。